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關于坐月子,不僅中外有別,即使在中國,傳統派和現代科學派在某些問題上也爭得不可開交。專家認為,人的體質不同,生活習慣和條件也不一樣,且看到底怎樣才是科學的坐月子———
1、西方PK東方
西方人不坐月子
場景:珍妮從美國來中國2年了,在這里,她迎接了第一個孩子的誕生。剛生產完的那天,洗完澡的她一身吊帶加短褲,把住在同一產房的、從頭到腳都被裹得嚴嚴實實的小劉著實驚呆了!對比起珍妮打開冰可樂往嘴里送的輕松和瀟灑,小劉額前的頭發卻油膩膩地貼在臉頰上,她還分明能感受到身上散發的那種衣服被汗濕、風干、再汗濕的酸臭味。
專家說法: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產科孫曉峰主任醫師表示,東西方人對于產后休養的不同概念源于體質與習慣的差異,西方人的確沒有坐月子的習慣。有人認為,西方人以肉類為主食,體質偏熱,而東方人攝入谷物、蔬菜比較多,身體偏寒,在產后更易受風寒入侵,因此比西方人講究。在西方人祖輩都沒有坐月子的習俗,年輕一輩生了孩子后不坐月子也覺得很正常。而在中國,民間很重視坐月子,認為月子身體調理不好以后體質變差,特別是患了“月子病”,治不好會終身帶病。西方人不坐月子,雖然沒有明顯留下什么病,但生完后老化比較快。東、西方差異使人們一時之間感到難以理解,也在情理之中。
坐月如坐監?不用坐月?這不能吃那不能碰?
不能洗頭、洗澡?必須包裹嚴實……
2、中醫PK 西醫
觀點基本一致,只是解釋不同
場景:胡小姐剛生完孩子就聽中醫說盡量不沾涼水。但由于一時疏忽,她把未足夠加熱的花灑水打開了,手指沾到了涼水。一段時間后,她發現自己手臂骨頭總是隱隱作痛,她堅信是涼水導致骨頭“入風”了。醫生卻告訴她,這是因為產后缺鈣、帶孩子累到導致的。醫生說,產后尤其是喂母乳的產婦,應該堅持與孕晚期一樣的補鈣和補維生素。另外,沒掌握正確抱孩子的方法,都會讓手臂骨頭勞累過度而疼痛。
專家說法:孫曉峰向記者表示,中醫與西醫的診療背后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醫學理論體系,在坐月子上,中西醫都認為有必要,出發點也相近,只是解釋不同。例如,對產后關節痛的解釋,中醫多認為與產后受風寒有關,西醫則認為和產后缺鈣、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導致骨質疏松關系更大。
中西醫都認同女性產后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孕前狀態。西醫認為,分娩后需要6周(42天)時間讓全身各系統(生殖、消化、循環、內分泌等)恢復到孕前狀態,若“產褥期”照顧不夠,會留下很多產褥期并發癥,如卵巢早衰、臟器脫垂、感染、產后出血等,這就是中醫說的“月子病”。產后護理中,中醫更注重根據不同體質進行辯證調理。
3、傳統現代PK
生活條件改善,現代科學法更適用
場景:小宋老家在梅州,生完小孩還在住院的她把自己裹了里三層外三層,以免受風寒。但同一房間內的本地人彭太太卻認為產后坐月子空氣要流通、涼爽。于是,兩人難以協調是否開空調的問題,最后以換房調解告終。
專家說法:在支持坐月子的前提下,人們還分為現代科學和傳統兩大陣營。廣州番禺何賢紀念醫院婦科杜嫦燕主任醫師認為,古今月子的道理都不變,變的只是生活條件。早年居住環境、飲食條件較差,現代人生活水平提高后,有些禁忌就顯得很沒必要。例如,以前產后不能洗頭,現在有吹風機,能很快就用熱風把頭發吹干,洗頭就不成坐月子期間的禁忌了。
4、南方北方PK
科學坐月子前提下,南北差異未嘗不可
場景:在小林坐月子期間,媽媽和婆婆爭得不可開交。小林一家是東北人,林媽媽按當地習俗每天精心熬煮小米粥送到醫院,但廣東客家的婆婆質疑營養不夠。按著客家習俗,她每天早上6點就用雞肉雞蛋姜碎炒好“五更飯”,喊小林起來吃。林媽媽看了火冒三丈,婆婆也氣不打一處來。中間便是左右為難的小林。
專家說法:月子的調養方式不僅有東西之別,還有南北差異。就像南北方飲食習慣也不同,在科學坐月子的前提下,帶有一些地方習慣未嘗不可。杜嫦燕解釋道,其實南方和北方月子習俗的背后的目的是相同的,只是地理環境和歷史文化的差異賦予了不同的做法。不同地域有不同坐月子的習慣很正常,
她還表示,北方喜歡讓產婦吃小米粥,的確,小米粥容易消化,但營養不夠,應該補充其他蛋白質食物。
那些不得不顛覆的坐月“惡習”
科技的進步帶來生活水平的提高,傳統的月子禁忌也要因時而異,為適應現代生活做出調整。下面是飲食和起居兩方面一些常見誤區,在專家指導下,我們要用科學的錘子敲掉它們陳舊的外殼,通過對比分析得出科學結論,為準媽媽們提供最佳參考。
【飲食篇】
惡習一:坐月期間不能吃水果
●正解:可選木瓜、橙子、蘋果等不太寒涼的水果
孫曉峰告訴記者,這個禁忌的形成是因為大多數人堅信水果屬性偏寒涼,而孕后女性身體容易受寒,不宜進食。但其實不是所有水果都是寒涼的,而且,適量吃水果能補充維生素、纖維素、微量元素等,為人體帶來全面均衡的營養,其纖維還能促進腸胃蠕動,緩解產褥期的便秘現象,對孕婦健康十分有益。坐月子期間,可以挑選不那么寒涼的水果,如哈密瓜、木瓜、橙子、葡萄、蘋果等都適合產后孕婦,但屬性特別寒涼或在冰箱冷凍的水果就要避免進食。
惡習二:產后馬上喝補湯,大補特補
●正解:產后先排惡露,大補宜在第二三周后
傳統觀念認為,女性分娩后身體很虛,要馬上進補,結果很多孕婦從產房出來就每天吃豬蹄、喝雞湯。但人體的生殖、循環、消化等系統都在孕期發生很大變化,產后脾胃消化、吸收功能都還沒恢復,宮內血瘀未排凈,如果此時過度攝入動物蛋白、大補特補,脾胃不但吸收不了,還會因負擔過重而受損。坐月子剛開始應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為主,流質-半流質-軟飯的程度循序漸進。杜嫦燕指出,順產的話1周后就可以進食米飯,如果是剖腹產,要2周以后方可。
孫曉峰建議,產后第一周不應馬上大補,而應以去瘀為主,多吃清淡而易消化的食物,同時服用生化湯(不要超過7天),促進子宮惡露、蛻膜的排出;產后第二周可以開始調理脾胃、強壯筋骨;第三周至第六周,脾胃的吸收能力得到恢復,可以大補,這時可以在產后喝的雞湯里加入黃芪補氣、姜補血,同時可增加肉類、蛋白質的攝入。第三周以補氣血為主,可在產后喝的雞湯里加入黃芪補氣、阿膠補血。
坐月子知識QA
Q:坐月子能把身體的老毛病治好,是女人的第二次重生?
A:有機會。生完小孩以后,產婦的身體腠理張開,處于對外開放的狀態,極易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因此既容易受外邪入侵,同時也更容易把過去體內一直無法排出的風寒“驅除出境”。
Q:治療月子病一旦錯過產褥期,就以后都治不好?
A:以后也能治好。常見的月子病有感冒、身痛、頭痛、腹痛、惡露不絕、乳汁不足、乳汁淤積等,甚至還有臨床上很常見的“媽咪手”,它們可以在產褥期后通過運動、藥物治療等治好,只是在產褥期內治療效果會更好。
【起居篇】
惡習一:產婦坐月子不能沾水
●正解:要洗頭、洗澡但不宜盆浴
不能沾水,意味著產婦不能洗頭、洗澡,更有甚者,連刷牙都不可以。但分娩后惡露、出汗很多,如不清洗,可能會帶來細菌感染。在醫院,醫生一般會建議產婦每次大小便后都要清洗外陰,不要留下血污,以免成為細菌的溫床。
孫曉峰表示,過去受限于居住環境和科技水平,洗澡、洗頭易受風寒,但現在洗頭有電吹風、洗澡有浴霸,只要做好保暖,不用擔心受風寒,而且從衛生角度,建議還是要清洗身體。用加了姜的暖姜水洗頭、洗澡也是一個好辦法。但要注意的是不能使用盆浴,以免因產后生殖道開放而受到感染,另外洗澡時間不要過長,洗完要及時擦干穿衣。
惡習二:不能開空調,從頭包到腳
●正解:可開空調、風扇但不可直吹
中醫認為婦女產后“百脈皆空”,容易受外界寒邪入侵,因此要避免風入體內。孫曉峰認為,最適宜的溫度是25°~26℃,濕度為50%~60%,如果在類似廣州這樣的炎熱夏天卻不通風透氣、為空氣降溫,反而易中暑,嚴重者甚至會引起產后循環系統衰竭。所以在此情況下建議以空調控制室內的溫濕度,定時開窗通風換氣,但不要直吹。
另外,也不能從頭到腳用衣物包裹。杜嫦燕告訴記者,孕婦在孕期會出現水腫,而產后2周內毛孔張開,正是孕期排水的時候,若包裹身體,尤其是在南方的夏天,很容易中暑,且高溫汗濕會提高細菌感染的機會,反而帶來健康隱患。
相關鏈接
坐月子民間食補偏方
專家針對坐月子的產婦,總結出一些可借鑒使用的民間偏方:
●桑寄生紅棗茶
材料:桑寄生30-50克,紅棗25-50克
用法:紅棗去核加水1-2升煎30-40分鐘即可,一天分多次飲用。
功效:具有補肝腎,強筋骨,養血之功,適合于產后口干汗出,身痛,出血量多者。
●糯米酒煮雞湯
材料:自制糯米酒1~2兩,母雞(公雞更佳)半只切塊,生姜片4-5片
用法:先炒雞1分鐘后加入酒和清水適量,煮沸后5分鐘即可。
功效:有溫經通絡、祛風寒、止頭痛及養血通乳的作用。適合產后惡風寒、四肢冷、惡露不盡、頭暈頭痛、乳汁不足者。
●豬腳醋姜
材料:豬腳、米醋適量
用法:先連殼將雞蛋煮熟剝殼放涼;豬腳洗凈汆水;老姜拍松后小火煎至兩面金黃;大火燒開米醋后依次加入姜、豬腳、去殼雞蛋,文火燉2個小時左右。
功效:是廣州地區常用之方,也是給親朋好友報喜的吉祥食物。有養血祛風,活血新生之功能。適合產后2周后惡露血塊多,頭暈面色蒼白等的產婦。
產后有這些反應不必詫異
坐月子期間,突如其來的肚子痛、幾日不止的出血、便秘、汗如雨下,這些病癥征兆都會令人感到不安,但不用擔心,它們都是正常現象!專家指出,在此期間女性的身體處于特殊狀態,因此會出現許多看似異常的狀況,其實毋須過度緊張。
反應一:宮縮痛
子宮的大小在懷孕前后會有很大變化,生完孩子以后,子宮要通過收縮恢復到原來的拳頭大小,一般需要2~3周,收縮就會產生陣發性的強烈疼痛,摸上去感覺子宮變硬了,這些都是正常的。但如果疼痛過于頻繁,且痛感過于強烈,建議及時找醫生。
反應二:惡露
產婦分娩后,子宮會通過陰道排出含有血液、壞死蛻膜等物質,稱為惡露。一般來說,產后3~5天會排出血性惡露,顏色鮮紅,量很多。漸漸地,惡露顏色越來越淺,量也會逐漸變少。中醫認為惡露會在3周左右排凈,但只要不超過42天,都算正常。一旦超過42天惡露仍不凈,或突然增加、顏色為血色,就要及時就醫。一般來說,剖腹產婦的惡露時間相對較長,而過早過度進補也可能導致惡露時間變長。
反應三:便秘
新媽媽拉不出大便是常事。這是因為孕婦在孕期消化道蠕動變慢,分娩時、產后大量失血、出汗,“津血同源”,大量津液被用于生化為血,因此人體內津液不足就會導致便秘。所幸的是,產后嚴重便秘者不多,大多只有輕微程度,多吃含豐富纖維素的食物如蔬果、適當補液和活動一下身體,都可以緩解便秘。
反應四:飆汗
在孕期,人體血容量和胎盤激素分泌的增加,會帶來體內水分的滯留,一般在產后2周才能恢復到孕前的水平。分娩后,全身毛孔會處于張開的狀態,有利于排出孕期潴留在體內的水分,所以產婦在產后2周內大量出汗屬于正常現象。但如果超過2周仍然大汗不止,在中醫看來就可能說明產婦氣虛、毛孔疏松,可用中藥進行調理。
下一篇:產后如何正確使用“產婦衛生巾”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月子病”不必月子治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