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從分娩結束到身體的各項器官機能完全恢復,一般需要6—8周的時間,這段時期叫產褥期,俗稱坐月子。這段時期,新媽媽的護理工作可不是從頭到尾都一樣的,分期護理能讓新媽媽更快恢復。
分娩當天
媽咪狀況:
子宮在臍下2—3橫指處,重1000g;子宮頸呈現松弛、充血、水腫狀態;在產后24小時內,腹部會有抽痛;在剛生產后有冷、餓、口渴的現象;乳房在產后即開始充盈,變硬,觸之有硬結,隨之有乳汁分泌。
護理要點:
要保持居住環境安靜,新媽媽要抓緊時間休息;這個時候飲食可在床進行,喝水可用吸管;剖腹產的媽媽應臥床排尿排便;惡露處理及消毒也要由護士、助產士幫助進行。
在寶寶出生30分鐘內,最好能進行母乳喂養,這樣有利于促進乳汁的分泌;順產媽媽應在產后2小時開始小便,若無排便意識,可用于腹部熱敷,切不可因傷口疼痛而拒絕入廁。
關注重點:關注產后出血情況;保證充足的睡眠。
產后1—2天
媽咪狀況:
子宮高度平臍,以后每日下降1—2cm;體溫在37℃左右;惡露呈血性黏液狀,量多。
護理要點:
新媽媽可躺著進行乳房按摩,并給寶寶按需哺乳;順產的媽媽可自己洗臉、坐起吃飯、步行上廁所、處理惡露;產后出汗量增加,要經常擦洗身體,并保持內衣干燥。產后一兩天如果感到排尿有點困難,經醫生許可后,可開始做輕微產褥操。
關注重點:凡事不勉強自己;12小時內沒有排尿的要進行導尿。
產后3—4天
媽咪狀況:
子宮底降至臍與恥骨的中間部位;胸部會有腫脹現象;惡露顏色變為褐色,量開始減少;會陰縫合處仍有痛感;腹部皮膚明顯松弛;妊娠紋顏色變淡;會大量出汗,尤其為夜汗潮;有時候會感覺發冷。
護理要點:
新媽媽在進食及哺乳時,應采取正確坐姿;為防止乳腺炎的發生,如果寶寶喝不完媽媽的奶水,要吸出乳房內剩余乳汁,并經常按摩乳房。
順產的媽媽如果需要會陰拆線的話,一般在產后4—5天進行;拆線后如果發生便秘,切勿用勁過大。
正確的喂奶姿勢——
躺著喂
媽媽身體側躺在床上,膝蓋稍彎曲,放幾個枕頭在你的頭部、大腿下及背部,然后用下方的那只手放在寶寶頭下,并支撐他的背部。先喂躺下那一側的乳房,喂另一側乳房時,可抱著寶寶一起翻身。
坐著喂
媽媽把寶寶放在腿上,用手腕托著后背,讓寶寶頭枕著媽媽胳膊的內側。媽媽用手托起乳房,待寶寶張開嘴時,把乳頭和部分乳暈送入寶寶口中。喂奶時最好選擇低一點的椅子,如果椅子太高,可用一個小板凳墊腳,會更舒服些。
關注重點:關注身體恢復狀況。
產后5—7天
媽咪狀況:
宮頸外形及內口恢復原形。
護理要點:
如果這個時候外陰部疼痛以及腫脹仍沒有消退的話,應向醫生提出,做詳細的檢查;這個時候已經可以帶寶寶出院了,在出院前,母子要一起接受醫生檢查;并記住出院后日常生活注意事項。
關注重點:注意惡露變化及身體恢復情況;做出院準備。
產后第2周
媽咪狀況:
宮頸內口關閉;到產后10—14天,子宮縮入盆底,從腹部已觸摸不到;乳汁分泌趨于正常;惡露由褐色變為黃色,呈奶油狀。
護理要點:
新媽媽仍要注意休息,不要久坐,但也不要每時每刻都躺著不動,不妨慢慢散步,做些簡單的產褥操;科學坐月子提倡新媽媽可以刷牙,梳頭,洗頭,洗澡,但要盡量避免盆浴,以免臟水進入外陰,引起感染;新媽媽也可適當看些電視、報紙、書籍,但應以眼睛不感疲勞為限。
關注重點:保證母乳充足;注意對惡露的清潔消毒。
產后第3周
媽咪狀況:
惡露變黃色呈奶油狀;陰道內的傷口大體痊愈;陰道及會陰部浮腫、松弛基本好轉。
護理要點:
新媽媽可以自己給寶寶洗澡、換尿布,但不要做一些長時間站立及消耗體力的事情;注意休息,每天保證至少8小時的睡眠,夜晚要起來喂奶的媽媽常常覺得疲勞,不妨抓緊時間在白天和寶寶一起睡個午覺。
產后第4周
媽瞇狀況:
宮頸恢復正常大小;惡露消失,變成白帶;腹部收縮;恥骨松弛好轉,性器官大體復原。
護理要點:
可以做日常家務、照料寶寶,但不要太過勞累;惡露消失后,在得到醫生許可下可盆浴。
產后第5—8周
媽咪狀況:
子宮應恢復到正常大小,重約50g;子宮內膜恢復。
護理要點:
需要瘦身的新媽媽,在醫生同意后,可以進行一些適當的體育活動,如有氧操,快步走等。但為了保證奶水的營養充足,不要嘗試節食減肥。 關注重點:身體若恢復不好,如有發燒、疼痛、出血等變化,應及時就醫。
下一篇:夏季如何“坐月子”?親子中心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新媽媽產后應慎用4類中藥親子中心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