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選擇剖宮產的媽媽因傷口復原較自然產媽媽慢,因此不可太早進行術后運動,避免拉扯傷口;飲食方面則是避免過于油膩、刺激性的食物,才能加速傷口愈合。
對產婦和寶寶而言,自然產無疑是最安全、恢復最迅速的生產方式,然而考慮到有些產婦在生產過程中的風險較高,必須采用相對安全的剖宮產方式,因此產婦在手術后的護理也受到重視。
“橫”“豎”比一比
婦產科主治醫師周龍生表示,過去做剖宮產手術時,以豎切的刀口所破壞的肌肉、筋膜組織最少為考慮,且手術過程中還可視情況需要而延伸刀口,然而近年來考慮到刀口的外觀及產婦愛美的心理,因此下刀時改以橫式,長度一般為12~15厘米,如此一來,可達到保持美觀的效果。
醫師怎么說
一般來說,由于胎兒的頭顱直徑約9.5厘米,加上醫師在手術時需用手取出胎兒,因此剖宮產的刀口長度一般為12~15厘米,手術時切開皮下組織、筋膜層、腹膜層、子宮外圍后,取出胎兒再縫合。
忌油膩·多吃熱性食物
剖宮產媽媽的術后飲食注意事項與自然產媽媽共通的原則就是多吃熱性食物,術后一周內,不要吃蛋及牛奶以避免脹氣。另外,豆類、面包等容易導致脹氣的食物則依個人體質不同,不可過量攝取。過于油膩的食物不利剖宮產術后的傷口愈合,應盡量避免。
飲食注意原則
1. 不吃油膩的食物。
2. 避免刺激性的咖啡、茶、辣椒、酒等。
3. 多食魚肉喝魚湯,攝取高蛋白,可幫助組織修復。
4. 多攝取蔬果其纖維素可促進腸道蠕動,預防便秘。
5. 麻油雞及米酒類食物應于產后一周才可食用。
6. 服用生化湯時要注意,排出的惡露量過多時需暫時停止服用。
術后傷口保持干燥
剖宮產手術完成后,傷口上會用紗布及透氣膠帶覆蓋,目的是加壓止血以及保護傷口,6~8小時后麻醉藥效退去,媽媽們會有較尖銳的疼痛感,可在醫師建議下使用止痛藥物,減輕不適。由于藥物使用都控制在安全范圍,即使是哺喂母乳的媽媽,也無須擔心藥物影響到寶寶。但由于此階段的媽媽精神和體力都未恢復,無法獨立照顧寶寶,因此非常需要家人在旁幫助。
復原
術后恢復時間表
術后1天:完成第一次換藥及檢查傷口。
術后3天:用透氣膠帶覆蓋黏貼傷口即可。
術后1周:媽媽出院返家,傷口逐漸愈合,保持干燥,且不需涂抹藥物。
術后2周:返院觀察,傷口愈合度佳,可開始淋浴。
術后4周:再次返院檢查,期間若傷口周圍皮膚有紅、腫、熱、痛等癥狀,甚至有滲血及分泌物時,要盡快就診。
醫師怎么說
周龍生醫師表示,媽媽們因產后水氣排出,加上服用進補食物,較易流汗,一不小心弄濕傷口,有可能造成細菌感染。另外媽媽們也可以使用美容膠帶,目的是減少肌肉張力,避免手術后留下疤痕。一般來說,手術后2周須復診,倘若醫師檢查傷口愈合正常,就可以開始淋浴,淋浴后只要擦拭清潔、保持干燥,或利用防水貼布,避免弄濕傷口即可。
溫和運動·切忌拉扯傷口
緩和運動 一般自然產的媽媽,恢復速度較快,下床后即可開始做些簡單的運動,然而剖宮產的媽媽則因為傷口復原需要時間,因此術后應多臥床休息,初期可進行較緩和的運動,比如散步,或是著重肢體方面的運動,盡量以不拉扯傷口肌肉為原則,避免腰部與骨盆方面的運動。
復原時間 通常生產后2個月傷口皆已愈合,經醫師診斷后,即使進行仰臥起坐等腹部運動也不至于有任何的并發癥。產后半年內,身體局部或傷口部位若出現疼痛,稍作休息后仍無改善,則須盡快就醫。
生活
日常生活多注意
傷口恢復需要一段時間,哺喂母乳的同時又要照顧剛出生的小寶寶,剖宮產的媽媽出院返家后所面對的挑戰一點也不少。在居家生活方面,家人應多多給予幫助,讓剖宮產媽媽能順利復原。
日常生活7大注意原則
1. 會陰清潔和自然產的產婦相同,不可馬虎。
2. 產后以束腹帶固定傷口,選擇的束腹材質要柔軟、透氣,肌膚較敏感者可在傷口與束腹帶間墊上干布,避免長時間使用導致不舒服。
3. 坐月子期間在下床、大笑、咳嗽等動作時,須小心避免拉扯傷口。
4. 下床時可先側臥,用手支撐身體起來,避免直接用腹部的力量坐起。
5. 可選擇材質較硬的床墊,以利上下床。
6. 注意排尿頻率,并注意排尿時是否灼熱或刺痛的感覺,防止尿道感染。
7. 不要因為怕傷口疼痛而太過小心翼翼,適度的散步與運動可幫助身體恢復。(文/林媛玉)
相關報道:8個問題讓你了解剖腹產
剖腹產讓產婦面臨更大風險
剖腹產時丈夫應注意什么?
剖腹產后更要做好避孕
剖腹產兒童患抽動癥概率高
剖腹產與健康風險的新認識
剖腹產后不慎懷孕很危險
下一篇:產后月經不規律怎么辦?親子中心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五方法教你預防子宮內膜炎親子中心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