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女性在產褥期間,由于風寒濕邪,出現肢體關節酸楚、疼痛、麻木,重者稱為產后風,又叫月子病。
產后風是一種民間傳統的說法,它幾乎包括了產褥期以及流產后的所有疾病,甚至是分娩后或流產后延續出現的問題也歸于產后風。但現代醫學認為這些所謂的產后風往往有不同的原因,而且有時同樣的癥狀也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
女性在月子的自然恢復期,筋骨與腠理的合閉,可以把風濕寒邪包入體內,難以排出,病邪長期滯留于體內,損壞腠理與筋骨組織,導致嚴重的筋骨病。它的臨床反應癥狀是:怕冷、怕風、活動關節疼痛之外還伴有麻木、抽搐、脹痛等因素。
風濕寒邪侵人人體的途徑
1.產后大汗淋漓,而未保暖,感受了風寒之邪。
2.產婦所住房屋潮濕陰冷。
3.產婦感受門窗過道之過堂風的侵襲。
4.產婦過早勞累或使用冷水洗衣或淋雨受濕。
5.產婦過早行房事。
婦女產后由于胞宮受傷出血,導致血脈空虛,元氣大傷,經絡、血脈肌肉筋骨空虛,如果外邪乘虛而入,就會使肌肉、關節疼痛酸困沉重,怕風怕冷,從而導致此病的發生。
盡管產后風不是產后通風所致,但的確有許多產婦在分娩后,特別是冬季會出現怕風、怕冷的情況,這是因為分娩后大量血液從子宮進入體循環,加之妊娠期間許多組織間液也被吸收進入血液循環中,因此產婦體內血容量升高,產后24小時內增加尤其明顯,致使心臟的負擔加重,這種狀態一般要到產后3周或更長時間才可逐步恢復到孕前水平,所以在此期間產婦體內水分必須很快排出,主要有3條途徑:一是排尿,產后尿多是常見現象;二是通過呼吸,把水分以蒸氣方式呼出體外;還有皮膚大量出汗。
因此產婦的汗毛孔總是處于開張狀態,遇風就會覺得全身濕冷。
部分病人發展為類風濕,長期風濕侵入人體,占位機體,影響血脈流通,導致體內器官血脈失去營養、變形,有些機體肌肉組織萎縮,重者直接侵入到五臟六腑,引起臟腑疾病,導致臟腑功能衰退,氣血運行無力,四肢供營不足,筋骨干燥,形成嚴重的類風濕。而致產后風難治的一個主要原因,如風入腎臟可導致腎功能下降。
產后風的防治
產后風治療方法與風濕、類風濕不同,產后風治療,以補氣、補血為主,不用寒冷藥, 才能治好產后風。產后風是婦女分娩期間,體質受到消耗,身體虛弱。在此狀態機體受到風寒的侵害,出現了關節疼痛、怕風、怕冷,隨之腰痛、腿痛、手腳接觸冷水疼痛明顯。當機體遇到寒冷,關節疼痛更加重。產后風一般很難治療,一部分患者可轉為類風濕病,而大部分患者可終身帶疾,有人可從35歲開始,合并骨質增生,給患者帶來很大痛苦。所以,對產后風濕病的早期預防十分重要。
充分休息
應注意充分的休息,不宜做過多的家務勞動,特別要注意減少手指和手腕的負擔,例如,給孩子洗澡時夫妻應配合,避免由產婦一個人經常一手托頭一手洗。洗尿布時一定要用溫水,避免寒冷的刺激。
避免受涼
產婦在產褥期要避免受寒,不能吹冷風或是喝涼水,飲食方面也不能吃涼或刺激性的食物。平時要特別注意避免身體勞累或精神刺激。不僅是正常分娩的產婦,剖宮產、自然流產后的產婦,也有患產后風的可能性,因此一定要注意。
服用產后補藥
中藥中的產后補藥對補充產婦氣血、幫助產后快速恢復、預防產后病效果顯著,但必須在惡露排凈的產后3周后服用。惡露全部排出之前服用補藥反而會誘發產后風。要治療產后風,可以煎服具有補充體力之功效的人參、黃芪、當歸、熟地黃之類的藥材。
接受中醫治療
產后風應當及早治療,否則非常難治。治療產后風一般用中藥,如果出現骨節發冷、關節刺痛等產后風癥狀時,建議立即去中醫院接受必要的治療。產后痛一般配合中藥和針灸等方法治療,應該堅持治療1年以上。
飲食上的注意
應給容易消化,富于蛋白質,糖類及維生素C的飲食。重癥病例可額外供給B族維生素及維生素C。有充血性心力衰竭者可適當地限制鹽及水分的攝入。為防止胃部膨脹壓迫心臟而增加心臟負荷,可采取少量多餐。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的患者亦應適當限鹽。冷飲、冷水浴暫時跟你無緣。尤其是汽水,不單傷脾胃,它的高糖分更會帶走骨中的鈣質,令礦物質失平衡。
不要過度活動關節
分娩前一點小小的刺激在分娩后都會出現問題,因此產后2~3周內絕對不能過度活動關節。多休息,自然運動為好,運動后注意著涼,不能過度疲勞。
保持良好情緒
保持心平氣和,情緒穩定,不宜生氣,不宜著急。
下一篇:女性當心看不見的婦科病親子中心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產后甲狀腺炎與碘過量有關親子中心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