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新生兒先天性腦積水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據統計,我國該病的發病率為11.84/萬,占新生兒神經缺陷的56.25%。面對這種病,很多患兒家長都有這些疑問:為什么腦積水易被延誤?為什么不能單從頭顱大小確診?為什么腦積水手術治療為首選?
為什么腦積水易被延誤?
很多家長誤認為是佝僂病
腦積水是由于腦脊髓液循環與分泌吸收障礙,導致過多的腦脊液積于腦室內,或在顱內蛛網膜下腔積存形成的。該病多發生于兩歲以內的孩子。患此病的嬰幼兒多在出生后數周頭顱開始增大,一般經3~5個月逐漸被發現,也有出生時頭顱即增大者。其表現為與周身發育不成比例,額部向前突出,眶頂受壓向下,雙眼球下視,眼球向下轉,導致鞏膜上部露白。患兒常有智力改變和發育障礙,并可因視神經受壓萎縮,導致失明。
有些患兒家長常常會將此病與佝僂病聯系在一起,卻很少想到腦積水,從而使孩子長期接受補鈣治療。因未能及時規范治療,造成了患兒視力、智力、聽力、語言、肢體等殘疾。
為什么不能單從頭顱大小確診?
該指標不足以說明疾病嚴重程度
由于此病有著明顯的嬰幼兒頭顱增大突出等典型臨床癥狀,所以診斷時一般不太困難。檢查時,對早期的可疑患兒,可以通過定期測量頭顱大小來初步診斷,包括周徑、前后徑及耳間徑。正常新生兒頭圍應在33~35厘米,后囟在出生后6周閉合,前囟于9~18個月之間閉合,這些數據可作參考。
為進一步確定診斷,了解腦積水的性質和程度,可進行顱骨X線平掃、頭顱CT掃描、頭顱超聲、前囟穿刺、腦室造影等檢查。
顱骨X線平掃可確定是否頭顱增大、頭面比例不協調、顱骨變薄、顱縫分離及前、后囟延遲閉合或明顯擴大等。頭顱CT掃描有助于鑒別是否有腦瘤等疾病。前囟穿刺可排除硬腦膜下血腫或水瘤,還可了解腦皮質的厚度及腦室內壓力高低。腦室造影能判斷有無導水管、腦室擴大程度及有無腦室畸形,對排除硬膜下血腫、水瘤以及區別交通性及非交通性腦積水有較大的意義。
為什么腦積水手術治療為首選?
保守治療僅能緩解癥狀
目前該病的治療方法有兩種。一種是保守治療,即用藥物治療輕度腦積水,抑制腦脊液的生成和水的產生,也可用甘露醇脫水的方法。但這都只能臨時改善患者癥狀,將顱壓暫時降下來,而不能得到根治。
第二種是手術治療。到目前為止,對于先天性兒童腦積水,手術治療仍是首選方案。嬰幼兒腦積水手術應從創傷最小的術式做起。手術的關鍵是根據病因選擇術式。
●由中腦導水管狹窄或由蛛網膜囊腫而形成的腦積水,建議首先選用腦室鏡下第三腦室底造瘺術或蛛網膜囊腫腦室鏡下開窗及內引流術。
●對交通性腦積水或經腦室鏡下內引流術無效的患兒,只能通過腦室腹腔分流術來消除腦積水。有時患兒就診時,腦積水已非常嚴重,此時做普通的分流術風險相當大,容易引起顱內出血而致殘,甚至致死。因此,需應用可調壓分流系統進行手術,避免術后并發癥。
腦積水經治療后,患兒的神經功能會逐步恢復。只要及時發現和治療,絕大多數的患兒預后良好,可達到與正常兒童一樣的智力以及生長發育水平。
第四軍醫大學附屬西京醫院神經外科教授 賀曉生
下一篇:新生寶寶腹瀉你該怎么辦?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新生兒發燒如何對癥下“藥”?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