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有些孩子養育到6歲,甚至已到了小學三年級,外貌可愛,但學習成績很差,怎么教都沒用;或者愛發脾氣、自控力弱,家長說什么都聽不進去。還有的孩子甚至大小便也不能控制,精細動作、認知能力、語言功能均比同齡孩子差一截。醫生通過了解這些孩子的媽媽妊娠和分娩時狀況發現,其中部分孩子出生時就是個“高危兒”。
目前,我國大城市的“高危兒”搶救技術普遍提高,設備也堪比先進國家,讓原本不能存活的孩子得以保住幼小的生命。但那些胎兒期發育不良的、早產的孩子,或者母親孕期健康有問題的、出生時體重極低的新生兒,日后生長發育遇到的健康問題,也遠比正常新生兒高得多。調研發現,上海市每年出生的10萬左右嬰兒中,由高危媽媽所生的占5%;胚胎存在問題,如早產、低體重等,也占到5%。因此,上海每年有1萬左右高危新生兒誕生。
我國每年出生2000多萬新生兒,其中發生窒息的占5%-10%,有些地區高達20%,而重度窒息兒以后發生傷殘的比例高達30%。還有些孩子在胎兒期曾受到輕重不等的神經系統損害,出生后可發生各類神經系統疾病和腦功能障礙,大大影響生活質量。此外,腦癱兒童也逐年增加。
上海市2005年調查了4095名一至六年級的學習障礙者,發現其中四分之一多有高危出生情況。我國1997年調查1-6歲兒童腦癱發生率,發現早產兒腦癱發生率是正常足月兒的25.16倍。在國外,據2007年12月荷蘭最新報告,對早產兒和小于胎齡兒隨訪至19歲,發現有12.6%19歲時存在認知或感覺神經功能方面的問題,31.7%到19歲時既未就業也未上學,是正常兒的3倍。
早期干預可跟上正常兒童
那么對“高危兒”,是否就束手無策了呢?
兒科醫院張國慶和邵肖梅等專家,對2001-2004年新生兒重危室(NICU)搶救存活的210例早產兒,隨訪監護和早期干預至1歲。結果表明,在家長積極合作下,盡早給予豐富的良好環境刺激及進行各種功能訓練,能促使“高危兒”受損的腦細胞逐漸康復,他們完全有可能跟上正常兒童的體格、智力發育。
為什么早期教育能有效地防治“高危兒”智力低下呢?因為未成熟腦的可塑性強,代償能力最好。代償指一些細胞能代替另一些細胞的功能,研究證明,只有在生長發育早期,局部細胞損傷后可由鄰近細胞代償,但過了一定敏感期后,缺陷將成為永久性的。北京有個女孩出生時,由于產程過長造成窒息,導致了缺氧性腦病,后來發展成顱內出血,雖然及時搶救保住了生命,父母仍為她的前途擔心。幸運的是,協和醫院兒科鮑秀蘭教授為這個女孩制定了一個完整的嬰幼兒早期行為干預的計劃,經過三年努力,使孩子受損傷的大腦得以恢復,達到了正常兒的智力體格發育標準。一個反面的例子是1920年印度發現的8歲狼孩卡瑪拉,她出生不久就被狼叼走,沒有語言能力、不能直立行走,已不存在人類的智慧。專家收養了她并給予各種訓練,但直到6年后她才能直立行走,死時17歲,僅具有2歲孩子的智力水平。
適合家庭的輔導方法
近兩年來,上海市徐匯、長寧、靜安等區的婦幼保健所共同合作,實施護理專業人員或兒保醫生進入家庭早期輔導科學育兒方法,總結出一套簡單方便、90%以上家庭容易學會的方法。
首先要幫助“高危兒”提高視覺、聽覺、觸覺等感知能力,認識各種生活用品、顏色和圖形,識別大小、長短、上下、高低、前后、左右等,并有意識地鍛煉嬰幼兒的記憶力。
還需特別注意發展孩子的語言能力。孩子一歲半以前,大人每天只要有時間,就應眼睛看著孩子,一字一句地對著他說話,讓孩子逐漸理解語言的含義,同時通過與孩子的交流行為刺激孩子大腦進行活動。
由于“高危兒”先天發育不足,身體虛弱,要特別加強運動能力訓練。出生后不久,就可以翻身趴著;一個多月時,可以兩手撐著床,把頭抬高鍛煉頸背部肌肉5-10秒,每天1-2次。慢慢地還可以鍛煉活動四肢,讓他趴在床上,用手頂住孩子的小腳,幫助他在床上爬。正常孩子發育,通常一個月會抬頭,四五個月會坐,八九個月會爬,十個月會獨站,1歲會走路,先天發育不足的孩子可能會落后一二個月,但通過醫生指導和家人的努力完全可以跟上。
下一篇:解讀新生兒化膿性腦膜炎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中醫對新生兒黃疸的認識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