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寶寶出生后的第一年,生長發育速度最快。媽媽應該及時對寶寶身體各個部位的生長發育指標經常進行一下“盤點”,這樣才能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寶寶發育3大特點
身體發育既有連續性又有階段性
出生后寶寶的身高和體重一直在增長,但在不同階段增長的速度也有不同。1歲內及青春期增長的速度最快,其他階段就相對慢一些了。
生長速度從上到下由近到遠
剛出生時,寶寶頭部的長度是身高的1/4,軀干和四肢相對較短,因此,他們在身體發育成熟時頭部的長度只比原來增加1倍,軀干的長度卻比原來增加2倍,上肢增加3倍,下肢增加4倍。
身體各個系統的器官發育不均衡
從一出生寶寶的神經系統就飛速發育,特別是大腦,因此各種生理機能、語言和動作發育較快。相比之下,生殖系統的發育較為緩慢,只是在青春期前才開始迅速發育。寶寶的心臟、肺臟、肌肉及骨骼的發育速度與體重、身高較為接近。
體重增長指標大盤點
正常足月的寶寶出生時體重為2000~4000g左右。喂養得當,寶寶的體重就會增加,否則就會下降,生病時體重下降,恢復后又上升。因此,測體重觀察寶寶的生長發育,既方便 又靈敏。
最初3個月,寶寶每周體重增長180~200g,4~6個月時每周增長150~180g,6~9個月時每周增長900~120g,9~12個月時每周增長60~90g。按體重增長倍數來算,寶寶在6個月時體重是出生時的2倍,1歲時大約是3倍,2歲時大約是4倍,3歲時大約是4.6倍。
不同階段寶寶標準體重計算公式:
6個月以內體重=出生體重+月齡×600g
7~12個月體重=出生體重+月齡×500g
貼心提示:
1.給寶寶測量體重時,應排去大小便后,保持空腹。
2.體重應減去衣服和尿布的重量。
3.1歲以內的寶寶應該每月測量一次體重。
4.同齡男孩一般比女孩重。
身長增長指標大盤點
身長是指頭、軀干、下肢三者長度的總和,三者的比例在寶寶的每個不同階段都不一樣。
出生時寶寶平均身長為50cm左右。第1年身長增長得最快,1~6個月時每月平均增長2.5cm,7~12個月每月平均增長1.5cm,周歲時比出生時增長25cm,大約是出生時的1.5倍。通常,寶寶年齡越小,頭和上半身的比例越大,但隨著年齡增長,下半身的增長速度會快于上半身。
貼心提示:
1.為寶寶測量時,要脫去鞋、帽、襪子。
2.最好在上午進行測量,這樣容易得到較為準確的數值。
3.3歲以下的寶寶可采取平躺姿勢測量。測量時要注意膝關節伸直,頭部有人用手固定。4.同齡男孩比女孩身長要長。
頭圍增長指標大盤點
頭圍增長速度在出生后第一年非常迅速,反應了腦部發育的情況。觀察和測量嬰幼兒頭圍,就可了解掌握嬰幼兒腦發育是否正常。寶寶剛出生時平均頭圍大約為34cm,6個月時增長到42cm,1歲時增長到46cm。在此之后增長速度逐漸放慢,2歲時增長至48cm。
頭圍測量方法
寶寶取坐位或仰臥位,媽媽站在寶寶的右前方,用左手拇指將軟尺的零點固定于寶寶的額部眉嵴之間,經過枕結節(腦后面最突出點)再繞回至零點,數值讀取至0.1cm。測量時要注意軟尺緊貼著頭皮,并要左右對稱。如果寶寶頭發長,應該先將頭發沿著軟尺分開,然后再進行測量。
貼心提示:
如果寶寶的頭圍低于正常值,可能存在腦發育不良的情況。大腦發育不正常會導致頭圍過大,可能是腦發育異常。頭圍的大小反映出小兒的腦發育情況,正常發育狀態下的小兒出生時腦的重量平均為370g,約為成人腦的1/4。9個月時為出生前的2倍多,3歲時會超過出生時的3倍。
胸圍增長指標大盤點
寶寶頭圍與胸圍的大小有一定關系,這個關系可反應身體發育是否健康。寶寶的胸廓在嬰幼兒期呈圓桶形,也就是說前后徑與左右徑幾乎相等。隨著年齡增加,胸廓的左右徑增加,前后徑相對變小,形成橢圓形。整個胸圍在出生第一年增長最快,一共增長12cm,第二年增長3cm,以后每年只增長1cm。
胸圍測量方法
寶寶取坐位或仰臥位,脫下衣服露出身體(室溫保持在23℃~25℃左右),媽媽站在寶寶的右前方,用左手拇指將軟尺的零點,固定于胸骨中線第四肋骨水平上;右手拉軟尺使其經過右乳頭,再至兩側肩胛下角繞到左乳頭,回到零點。然后,讀取呼氣及吸氣時軟尺上的厘米數,數值讀取至0.1cm,取呼氣和吸氣時的平均數即為寶寶的胸圍大小。測試時注意前后左右對稱,軟尺各處都要輕輕接觸皮膚。
貼心提示:
1.剛出生時寶寶的頭部較大,胸圍要比頭圍小1~2cm。1~2歲時寶寶的胸圍和頭圍的大小已經差不多了,1~2歲后胸圍要比頭圍大。
2.如果寶寶2歲半后,胸圍還是小于頭圍,可能存在營養不良,或胸廊及肺部發育不良,應及早就醫。
囟門發育指標大盤點
人的顱骨是由6塊骨頭組成的。寶寶出生時,由于顱骨還沒有發育完全,所以各顱骨之間的相互銜接處還存在著一定的縫隙。因此,寶寶出生后,在頭的頂部會有一片沒有骨頭、只有頭皮覆蓋的特殊區域,醫學上稱為前囟門。正常情況下,寶寶的前囟門大小約為1.5×2cm左右。一般來說,寶寶的前囟門從外表上看較為平坦,或稍微有一點兒凹陷。
寶寶的囟門雖然很小,但是媽媽一定要多多關注。囟門不僅可反映寶寶的發育狀況,透過它還能發現某些疾病。囟門位于頭頂前部,在寶寶1歲之內,囟門是反應體內有無疾病的窗口,通常10~15個月時關閉。
貼心提示:
1.給寶寶清洗前囟門時,媽媽把手指平放于囟門處,然后輕輕地揉洗,不要過于用力壓迫或搔抓囟門。
2. 由于囟門只有一層頭皮覆蓋著,生活中要注意保護寶寶的囟門,以免被尖銳的東西扎傷,引發不良結果。
3. 個別寶寶在5~6個月時囟門僅剩指尖大小,似乎關閉,但實際上并不一定完全骨化了。前囟門是否完全骨化,需請醫生確定。
4.如果寶寶16個月大后囟門還未關閉,多見于佝僂病或腦積水,應及時就醫。
乳牙發育指標大盤點
牙齒對于寶寶一生的健康太重要了!然而,很多媽媽對它并不那么了解。寶寶的牙齒是什么時間形成的?應該從什么時候萌出?都是怎樣萌出的?這一切,還需要媽媽來了解。因為,寶寶的乳牙萌出的早晚可以反映出寶寶的身體是否健康。
3歲以前長出的牙齒為乳牙,一般來講,寶寶在4~10個月時萌出第一只乳牙。乳牙的下頜牙比上頜牙先萌出,并是成雙成對地萌出,即左右兩側同名的乳牙同時長出。寶寶最先萌出4顆下切牙(下門牙),隨后長出4顆上切牙;大多在1歲時長出4顆上切牙和4顆下切牙;然后,長出上下4顆第一乳磨牙(俗稱板牙),它們的位置離前面的切牙稍遠,這是為即將長出的乳尖牙(虎牙)留下生長空隙。生長稍停頓,隨后4顆尖牙從留下的空隙中開始萌出。寶寶在1歲半時萌出14~16顆乳牙,最后萌出的4顆乳牙是第二乳磨牙,緊緊地靠在第一乳磨牙之后。到了2歲~2歲半時,20只小乳牙全部萌出。
貼心提示:
1.寶寶出牙的情況反應身體骨骼發育狀況,出牙過于推遲可能患佝僂病或存在甲狀腺功能異常。
2. 寶寶還未到乳牙萌出的時間,卻在一出生或出生后不久就萌出了乳牙。過早萌出的乳牙,通常沒有牙根,很不牢固,極易脫落下來。如果落入氣管,就很容易造成窒息,危及寶寶的生命。文/顧岳 指導專家/山東青島中西醫結合醫院 杜小軍
下一篇:哪個月份出生的寶寶學習好?親子中心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月子里寶寶的身體發育狀況親子中心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