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南醫大二附院兒科 于寶生
現在有不少孩子,雖然足月出生,可從出生時起就比別的孩子要“矮”一截。這種足月誕生,但一出生身高和體重就低于標準,出生體重多低于2500g的孩子,被稱為“小于胎齡兒”。
“小于胎齡兒”不用怕
對于“小于胎齡兒”來說,如何在生長上“發力”很重要啊,否則他們可能持續身材矮小,最終影響孩子終身的身高。那么該怎么辦呢?
首先,家長們不用害怕“小于胎齡兒”,因為寶寶出生后如喂養得當,不生病或少生病,生活規律,精神愉快,不少孩子會在生后兩個月開始出現生長追趕,到6個月時生長追趕最為明顯,大部分寶寶在2歲時都能追趕上正常兒童身高。但的確有10%—15%的兒童在2-3歲時,依然沒有追趕上正常兒童的身高,那么他們一生身高矮小的風險就很大了。其中多數患兒在成年后,身高仍處于正常平均身高減去2個標準差以下,即屬于身材矮小。
據統計在成年人身材矮小中,約20%是“小于胎齡兒”導致的。所以,家長應該對“小于胎齡兒”寶寶給予持續關注,從寶寶出生到兩歲期間,如果寶寶能追上標準身高,就過了這道坎,生長能力沒問題,反之就說明孩子可能存在生長障礙。如果到2歲時還不能出現充分追趕的“小于胎齡兒”,則需要接受治療,否則以后與同齡人身高的差距將有可能越拉越大;而3歲以上仍出現無生長追趕的“小于胎齡兒”,則很難再獲得生長追趕。
越早治療身高增長越多
大量研究表明,矮身材開始治療時的年齡越小,身高越矮,體質量越輕,最終身高增長越多。參照目前我國2歲兒童的身高標準,男孩平均身高為88.5厘米,女孩為87.2厘米。如果孩子足月出生時體重低于2.5公斤,兩歲時男孩身高低于81.6厘米,女孩身高低于80.5厘米,家長就應帶孩子盡早就醫,一經確診,即可開始治療。
在治療中,我們可能會用到生長激素,但對于這種“激素”,家長們的態度比較兩極分化。有些家長覺得孩子個子有點“矮”,就不問青紅皂白,要求使用;還有些家長看見“激素”兩字就很害怕,擔心這么小的孩子長期用會有不良反應。
其實,生長激素是調控人體從出生到成人的正常生長所必需的物質,也是唯一使骨骼線性生長的激素。作為藥物使用的生長激素是采用基因重組技術人工合成的,與人腦垂體產生的生長激素完全一樣。臨床應用中,約有1%的身材矮小患兒出現副作用,常見的有:注射部位局部一過性反應(如疼痛、發麻、紅腫等)和體液潴留的癥狀(外周水腫、關節痛或肌痛),我們臨床用藥觀察發現,這些副作用一般發生在開始治療的早期,持續幾天,其后隨用藥時間其發生逐漸減少,罕見影響日常生活。
關于激素的安全問題,家長的擔心完全可以理解。但是如果經過診斷,“小于胎齡兒”確實屬于未出現追趕生長的情況,僅僅注意飲食和加強運動并不能很好改善孩子的身高狀況,此時就需要及時使用藥物,否則可能導致孩子失去最佳長高時間。
因此,在符合適應癥的前提下,合理使用生長激素并不會給孩子帶來嚴重的安全問題,反而可以避免孩子今后因為矮身材而面對更多問題。當然,如果不符合適應癥,或者孩子其實并不矮小,就盲目使用生長激素,這肯定是不可取的,應該盡量避免。
嬰幼兒應定期生長檢測
最后,不管是“小于胎齡兒”,或者是正常嬰幼兒、兒童,都應該接受定期生長檢測,這也是家長應該掌握的一項技能。一次性測量的身高、體重值只能反映的是測量當時的年齡所達到的生長水平,而判斷生長障礙最直接、最簡便的有效方法,是在一定時間內孩子生長的速度。通過在一定時期內,在不同的時間點連續測量身高,人們就可以計算出身高的生長速度,通過這一指標,很容易判斷某個孩子身高的增加是加速還是遲緩,從而及時發現問題。
最簡單的判斷身高生長速度是否正常的方法是,將不同年齡時間點測量的身高數據記錄下來,并描記在生長曲線圖上。如果孩子自身的曲線沿著其中的一條線平行上升,就表明生長速度正常。如果曲線變平或下降,說明生長出了問題。建議關心、愛護孩子的家長每3-4個月或至少每年精確測量1次孩子的身高、體重,并把測量的數據和測量的時間(準確至年月日)仔細地記錄和保存。
最好同時也把測量數據描記在生長曲線圖上。將幾次描記的點連接起來,就是該兒童自身的生長曲線。把該兒童自身的生長曲線和正常兒童人群的標準曲線相比較,可很直觀容易地判斷身高發育是否正常。如果孩子的生長曲線一直沿著一個等級線延伸,則是健康正常的表現。如果曲線突然從一個等級走到低一個等級,則提示有不利因素干擾了孩子的生長。 何松明 整理
下一篇:影響嬰兒智力發育的7個因素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多和早產兒說話,發育快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