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與孩子說話
目的:鍛煉孩子的聽覺,啟發溝通欲望,促進情感交流,建立牢固的親子關系。
方法:孩子睡醒時,讓孩子仰臥,爸爸或媽媽與孩子談話、對孩子微笑或用動作去撫摸、逗引孩子,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注視你并模仿你發聲。
當孩子注意你后,你再一邊說話一邊轉到孩子身后,逗引孩子跟著你轉頭、發聲回答你,注意你的移動。如果孩子沒有上述反應,可反復重復上述動作。
孩子哭鬧時,媽媽一邊撫摸他的頭,一邊用緩慢、柔和的語調叫著孩子的名字說:“貝貝乖,不哭了,讓媽媽抱抱。”或者說:“別哭了,媽媽給你唱支歌。”
孩子睡醒時,你還可以摟著孩子輕輕搖晃,輕柔地跟孩子說:“好孩子,笑一笑。”“貝貝,我是媽媽,媽媽喜歡寶寶,你是個乖孩子。”
給孩子喂奶、把尿、穿衣服時,家長可以一邊操作一邊與孩子說話,比如說:“貝貝,吃奶了,你要多吃點,長得強壯又健康。”你想到什么就說什么,只要告訴孩子你正在為他做什么,你的心情如何以及你的期待就可以。
什么樣的生活場景都可以跟孩子說,比如爸爸上班外出前可以對孩子說:“貝貝,爸爸上班去了,再見!”下班回家時可以說:“貝貝,你好嗎?爸爸回來了!”
爸爸媽媽與孩子講話時一定要與孩子有目光交流,也就是要與孩子對視,你可將臉靠近孩子微笑著對他講話,讓孩子注視你的臉,看見你愉快并且充滿愛意的表情。
愛心提示:有的爸爸媽媽覺得剛剛出生的孩子每天睡眠時間長達18~20個小時,而且孩子身體柔軟,活動能力差,孩子太小,什么都不懂,無法與孩子進行交流和游戲。其實不然,這時孩子的5種感覺都已經基本發育完全,會通過所有的感覺器官與爸爸媽媽交流并回應家長的行為,爸爸媽媽可以用適當的方法與孩子進行游戲。爸爸媽媽可以和孩子進行語言交流,與孩子面對面,一邊親切地說話、微笑,一邊做動作。孩子會緊盯著爸爸媽媽的臉,認真聽你說話,似乎懂得你的話和身體語言,這種聽覺、視覺交流不僅讓孩子熟悉你的聲音、你的表情,也和你有了初步的情感交流。這些刺激會加強爸爸媽媽與孩子之間的感情聯系。孩子雖然還聽不懂你的話,但孩子喜歡聽到你和他說話,喜歡與你“交談”。爸爸媽媽的聲音不僅刺激了孩子的聽覺發育,還有益于孩子語言的發展。這些有益的語言刺激,總有一天會帶給孩子意想不到的收獲。
媽媽與孩子進行對話時心情一定要平和,一定要充滿愛意,媽媽親切、溫柔、動聽的聲音,能讓孩子心情愉快,會顯出高興、滿足的神情。爸爸媽媽要不厭其煩地盡量多和孩子說話,啟發孩子的溝通欲望,促進親子情感交流。但要注意說話時間不要持續很長,否則孩子會失去興趣而不予配合。
觀察發現,孩子一出生就能辨別各種聲音的細微差別,并表現出對人講話的聲音的興趣,在出生1周左右,能夠辨認出媽媽的聲音,并對媽媽的聲音有明顯的偏愛。媽媽的聲音會使他感到親切。這可能是因為他在胎兒期聽慣了媽媽的聲音。哭鬧的孩子聽到自己媽媽的聲音或躺在媽媽的懷中聽到其心跳聲,就變得安靜起來,全身放松。
有的孩子在出生第9天時(多數21天,最遲2個月)對在他視線之外出現的說話聲有了反應,如站在孩子的后面不停地說話,有的孩子會改變面部表情、停止活動,好像在聽你說話一樣,有的孩子還會發出聲音,有的孩子還會轉頭看你。如果孩子沒有上述反應,應該引起重視,及早到醫院做聽力檢查。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