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學習做父母 育兒這些事兒
一遍遍地翻看眾多媽媽爸爸寫就的育兒文章,心里覺得既親切又惶然。覺得親切是這些文章大部分我都仔細讀過,有些還曾經我的手被推薦到眾多網友的面前,讓更多的媽媽讀到它,分享這些到它的經驗和應對經驗。感到惶然,是因為這些文章真的就這樣從電子走從向紙出版了嗎?電子時代,一切變得容易,一切同時也就變得觸手可及。
如今,這些文章、以及這些文字,和這些切膚的育兒經驗一起要成本出版了,我為這些普普通通普的媽媽爸爸們感到高興。育兒,他們一直在路上,孜孜不倦,不只在線下的實踐,還有線上的分享。
是的,我要說到分享,這是網絡時代以來帶給我們這些父母們最大的精神。
記得七八年前網上還有過爭論“育兒到底要不要信專家”的爭論,那時我們獲取信息的途徑有限,紙質育兒的書也沒有像今天這樣撲天蓋地。養個小孩要怎么養?連哺喂的知識我們都不夠,基本上都是像街坊四鄰一樣扎在論壇里,像和街坊四鄰一樣追著那些過來人的長帖。記得當時我也還沒有成為做一個孩子的媽媽,在另一個壇子混,有一天一個網友跑來說“隔壁太好玩了,ID都叫什么什么娘,什么什么媽”,呵呵,當時眾人哄笑,不能理解的另一方天地。
直到我們養了小孩也開始泡壇,那時專家也沒有像現在這樣容易接觸得到孜孜不倦,所以是更多的普通媽媽的經驗滋養了我們。
博客的出現也是一樣的道理,只是,它把專家這個通道渠道也打通了。
在新浪育兒博客里,我們有專家博文和網友博文,有著相同的份量。高屋建瓴和家長里短是我們所有年輕的為人父母者都需要的,也許專家討論的是共性,而我們的網友間卻經常能在個體差異中找到共鳴。
今天再想這個命題“育兒到底要不要信專家呢?”,那么,我想問你一個問題:“育兒你不要不要信一個普通媽媽的話呢?”我覺得是一樣的道理。
在我們接受普遍共性的時候,一定不要忘了“你的孩子很特別”“他(她)是特別的那一個。說他(她)特別并不是就指他(她)稟賦超人,是個神童或天才樣的人物,而是指他(她)有一些特質是跟其他的小孩不一樣的地方。你沒辦法像對待別人的小孩,或用別人的父母對待小孩的方式一樣對待他。你可以參考,但切忌照搬照抄,并且還把不一樣的反饋怪罪到你執行不力或者孩子不好的份兒上。要了解你的孩子的脾性,或內或外,或軟或硬,他(她)的世界要從你這里慢慢建立,你一定要可以說清他(她)有哪些特別的地方。如果你可以說得出,你就是一個相當稱職的父母。
這本書里的這些父母,他(她)的ID都好熟悉,我不了解他們的真實姓名,也大多從未謀過面,但在他們的文字中,我感到他們做為父母的喜悅。這種喜悅經常會使我感動滿懷。他們努力的地學習,學習做父母。他們家長里短,勇于實踐,擅于總結。
于是,就有了這里的一篇又一篇。
雖然有些文章考據不那么嚴謹,雖然有些觀點過于個人,有些方式還需要再摸索……但它們就像剛從水里拎出來的一尾魚,還活蹦亂跳著,有著新鮮的生命力,有著不屈不撓的實踐和摸索精神。
我們做父母的,哪怕是專家,也是要這樣一把屎一把尿地把孩子養大的??!活糙理不糙,你同意嗎?
向所有勇于探索和實踐的父母致敬,他(她)們都是最可愛的人。
我相信,這樣的父母養育出來的孩子,會是好孩子。
鄭先子/新浪親子頻道副主編
下一篇:新生兒該多抱抱還是多躺躺?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寶寶的人生第一次體檢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