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摘要:新生兒臍部護理最需要受到重視,因為很容易就會引起臍炎、臍疝等臍部疾病。因此,新手爸媽要注意觀察和護理新生寶寶的臍部,以免發生感染。
臍帶,是連接胎兒和母體胎盤之間的“紐帶”。通過臍帶,胎兒從母體中汲取自己生長發育所必需的營養物質;同時,也將自己體內的代謝產物,通過臍帶排泄出體外。一旦寶寶降臨人間,臍帶便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而被結扎。母子分離后,新生兒的臍帶端用線結扎或用器械鉗夾后剪斷臍帶。殘端逐漸干燥,經1~3天后,殘端脫落、收縮,形成臍窩。在臍帶的殘端脫落的過程中及脫落后,會出現一些問題,要求家長學會觀察和護理,否則,會引起臍炎、臍疝和臍息肉等臍部疾病。
那么,觀察臍部時要注意哪些情況呢?
首先,要觀察臍帶殘端外包的紗布是否有滲血或出血。如果出現這種情況,一般有兩種可能:一是臍帶扎得不緊,或殘端干縮而臍帶中的血管腔還沒有完全閉塞。第二種情況是發生新生兒出血癥。新生兒出生后2~5天,機體合成凝血因子的能力較差,以及肝功能不成熟,所以容易出血,除臍部創傷面容易出血外,還常見到以便血或嘔血為表現的消化道出血。此時,應去醫院診治。
其次,在臍帶殘端脫落的前后,應每天清潔創面。可用棉簽蘸75%的酒精涂擦臍帶殘端,再用消毒紗布包緊,保持臍帶殘端干燥。尿布不宜遮蓋臍部,以防尿液弄濕、污染臍部。即使殘端已經脫落,在2~3天內,每天仍應用酒精棉簽擦洗臍窩。清洗時,必須用手指將臍窩分開,充分暴露其底部,因為有時膿液會藏在臍窩內。如果發現臍帶殘端處有膿性分泌物或臍周皮膚發紅,說明臍部有感染,應去醫院醫治。
寶寶臍部有兩種常見疾病
1.臍炎
在寶寶的臍部疾病中,最常見的就是臍炎。產生臍炎的原因,有的是洗澡時臍部沒有保護好,污水進入,引起感染;有的是潮濕的尿布覆蓋在臍部,因為潮濕的臍部是細菌的良好培養基,一旦污水進入,細菌便會大量生長繁殖,引起臍炎。在臍炎的早期,臍帶脫落面發紅,有膿性分泌物,傷口遷延不愈。炎癥若不能及時控制,臍帶皮膚便發紅并深及皮下,細菌通過尚未完全閉合的臍血管進入血液循環并流達全身,便會造成敗血癥,危及小生命。所以,一旦發現臍周皮膚發紅,就應用75%酒精清洗,再涂以“龍膽紫”液,保持臍孔干燥。若出現發熱、厭食,應及時去醫院診治。
感染程度較輕的臍炎,炎癥僅僅局限在臍部,炎癥刺激臍帶脫落留下的創面,使組織增生,形成一小團像新鮮牛肉般的肉粒,這在醫學上稱之為息肉。息肉表面常會有些液體滲出,使臍孔濕漉漉。息肉很脆,一碰就會出血,所以分泌物呈紅色,帶血。肚臍息肉應請醫生診治,用10%硝酸銀涂抹,再撒上消炎藥。若息肉呈球狀,醫生會用絲線結扎。預防本病的關鍵,在于保持臍部干燥。
2.臍疝
臍疝,也是寶寶的一種臍部疾病。臍帶脫落后,臍部薄弱,加之腹直肌前后鞘在臍部尚未合攏,當寶寶咳嗽、腹瀉和哭鬧掙扎時腹內壓增高,腹腔內部分腸管便從臍部膨出到皮下,形成圓形局限性腫塊,這就是臍疝。稍大的寶寶在靜臥位時,臍疝消失。新生兒的臍疝不會因為平臥而消失,不過,用手輕壓卻可使疝納還入腹腔。
臍疝大多能自行愈合,但與疝環大小有關。一般來講,疝環直徑小于1厘米的,大多在1歲內可自行閉合而不須治療。若疝環大于1厘米,年齡超過6個月的寶寶,可用半只乒乓球,將球的凸面對準臍疝,外面再裹以布條沿腰腹部扎緊。1~2個月后可望能痊愈。若不見效,2歲以后做手術修補。
下一篇:對付寶寶日夜顛倒的幾個招數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臍帶血,該不該為孩子留?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