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腸病毒的威脅,讓父母個個人心惶惶。到底新生兒會不會感染腸病毒?又該如何預防?相信是孕媽咪最想了解的事情。
腸病毒種類
腸病毒在分類上屬微小病毒科,腸病毒屬,人類腸病毒種。含單股核糖核酸的病毒,有超過60種以上不同的血清型,傳統上,基于腸病毒在組織細胞中的復制與動物模式可分為小兒麻痹病毒與人類腸病毒A、B、C、D等五大類。新生兒受到腸病毒的感染導致重癥,主要是非小兒麻痹病毒的腸病毒引起的,以柯薩奇B型病毒、伊科病毒為主。
感染的4種可能
1.生產過程垂直感染 很多新生兒受到腸病毒的感染被認為是經由生產過程中接受到母親的血液或生殖道的分泌物,或生產后接觸到母親口咽分泌物或暴露的糞便所致。
2.子宮內被感染 也有不少腸病毒感染新生兒是在出生后的幾個小時內就發病,那么腸病毒感染可能是胎兒在子宮內就發生了。通過生產后自羊水培養出腸病毒、在新生兒的組織檢測到腸病毒的抗原,以及新生兒出生第一天就可自血清中檢驗出中和抗體,都支持了這種可能性的存在。
3.來自于家族成員 腸病毒曾經從懷孕婦女與受到腸病毒感染的新生兒母親的喉頭、肛門、子宮頸拭子(Cervical swab)等檢體培養出來,也有高比例的腸病毒被從家族其他的成員中培養出來,如兄弟姐妹或父親。
4.經由胎盤傳導 另外腸病毒曾自胎盤培養出,這表示子宮內的感染是經由胎盤傳導的。腸病毒可自懷孕婦女的糞便或子宮頸分泌出來,與腸病毒可在羊水中生長這些發現也都顯示上行性感染的可能性。基于病毒血癥與臨床癥狀都是出生后一兩天發生的,曾有報告估計大約22%致死的新生兒是由柯薩奇B型病毒的感染,11%的伊科病毒的感染都是在子宮內就得到的。
需留意的患病征兆與后遺癥
征兆
新生兒得到腸病毒的感染可能臨床上無癥狀,呈現良性的病程,但也可能造成嚴重致命的病癥。經由病史的詢問,約有59%~68%的母親在剛好要生產時有一些輕微病毒感染的癥狀,如發燒、呼吸道或腸胃道的癥狀。
新生兒可能在出生的第一天就出現癥狀,臨床征候與一般幼兒不同,通常是非專一性的癥狀,包括發燒或體溫過低、躁動不安、倦怠、厭食、黃疸、腹脹、嘔吐、腹瀉等。這時最好立即就醫,因為這樣的臨床表現可能是感染病原所導致,一定要請兒科醫師診治。
如果新生兒被腸病毒感染了,一般來說不會像幼兒得腸病毒一樣,出現咽峽炎或手足口病的癥狀。可能會出現呼吸道的癥狀,如呼吸加速、咳嗽、流鼻涕、胸部凹陷甚至呼吸中止。若同時合并有皮疹的出現,則較符合病毒感染的診斷。
并發癥
嚴重的并發癥只發生在少數新生兒身上,特別是出生后2周以內的寶寶。嚴重的并發癥包括敗血癥、腦膜腦炎、心肌炎、肺炎、肝炎和凝血病變等。
腦炎 臨床上若是有腦炎的并發癥,則會有極度倦怠、意識障礙、抽搐,局部的神經學上不正常癥狀也可能發生,有時也會有明顯的頸部僵硬的情況。
心肌炎 心肌炎則通常會出現呼吸困難、蒼白、發紺、嘔吐的癥狀。剛開始可能會誤以為是肺炎,但接下來會出現明顯的心跳過速、心臟擴大、脈搏不穩,而后快速演變成心力衰竭、休克、甚至死亡。
肝炎 新生兒腸病毒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就是肝炎,以黃疸、肝臟腫大、血中肝臟酵素增加、血中膽紅素增加為主,且通常會合并血小板低下和血液凝血時間延長。若是一旦發生了急性大量的肝臟細胞壞死,隨后會出現肝臟衰竭、流血不止、腎臟衰竭等狀況,此外,若合并顱內出血可能會造成致命的疾病。
其他并發癥 偶爾也有一些其他不常見的并發癥,如壞死性腸炎、肌肉炎和血球吞噬癥候群等。研究發現,新生兒得腸病毒感染的死亡率差異相當大,可自0%到83%,通常同時合并數種并發癥時會造成死亡率大幅增高。但新生兒腸病毒感染的并發癥,只要救治得當,一般來說預后良好。對于部分肝炎患兒,如果出現肝功能失調的情形,則這種情況會持續到幼兒時期,但是大部分患兒的肝功能終究是會恢復正常的。至于新生兒神經學上的并發癥預后則難以預測,如只是單純的無菌性腦膜炎,一般來說預后良好,但若是嚴重的腦炎,則有可能會有智力降低和運動障礙等長期的后遺癥。
3大治療方法
新生兒若得到疑似腸病毒的感染后,一般需要住院做進一步診斷,并針對其他可能的細菌與病毒感染給予經驗治療,因為新生兒腸病毒感染的癥狀是不具有專一性的。
1.支持性療法 大部分的患兒均采取支持性療法,不需給予特別的藥物,不過有時嚴重的疾病可能會需要用到呼吸照顧、心血管藥物或血液成分的治療。
2.pleconaril化合物 過去曾有人用一種化合物pleconaril來治療腸病毒的感染,但此藥物用于治療新生兒與幼兒腸病毒感染的經驗仍不多,因為此藥物在新生兒的藥物動力學、安全性與效用等方面都還有待檢驗,目前仍屬實驗性的藥物。
3.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 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曾被用于治療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主要理論依據是基于免疫球蛋白含有許多不同血清型的抗體,可提供有癥狀感染的患兒所需的血清型專一性的抗體。缺乏中和抗體,是造成新生兒腸病毒感染的危險因子之一。
但是,由于過去研究的規模不大且受限于研究的方式,以致無法對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用于治療新生兒腸病毒感染的效用有一致的結論。
預防之道
養成良好衛生習慣 目前,非小兒麻痹病毒的腸病毒是沒有疫苗可用來預防感染的,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是防止腸病毒傳播的最基本方法。特別是洗手,可以阻斷腸病毒在家庭、幼兒園、學校以及醫院嬰兒室內經由糞口、飛沫、接觸等途徑的傳播。尤其是新生兒出生后,照護者更應該加強個人衛生習慣。
孕婦避免接觸患者 懷孕的婦女在接近生產時應避免與有可能得腸病毒感染的患兒接觸。產婦在生產前后,如有發燒、上呼吸道感染、胃腸道感染等癥狀,應該在接觸嬰兒前后勤洗手,戴口罩,也應該注意觀察新生兒的體溫及活力表現。
鼓勵哺育母乳 健康的孕產婦及新生兒,出生后盡可能在24小時內母嬰同室,并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學習觀察新生兒的表現,避免不必要訪客。當嬰兒有不明原因的發燒、精神活力變差時,立即請兒科醫師診治。曾接觸到發燒或腸病毒感染的患者,應主動告知醫師。文/王世敏兒科主治醫師 (媽媽寶寶)
下一篇:紙尿褲,你給寶寶選對了嗎?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新生兒照顧:幫寶寶洗澡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