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專家:65歲的鄭州市婦幼保健院中醫兒科副主任醫師劉清沁
真正疼孩子
就讓孩子吃母乳吧
“劉主任好,我是大河健康報的訂戶,您看,這是我帶來的報紙。從報紙上得知您義診,我專門從東區跑來請教一個問題:我愛人馬上該生產了,我想問一下孩子出生后是吃進口奶粉好呢,還是吃國產奶粉好?”
劉清沁看了一眼這位急切的年輕人,笑著反問他:“你知道你愛人有什么不能用母乳喂養的醫學指征不?”
這可問住了年輕人。他愣了一下,然后說:“醫學指征?還沒生呢,我咋知道?”
“你記著,如果媽媽患有精神病、子癇、心衰等嚴重疾病,或服用抗甲狀腺類藥、細胞毒性藥物、放射性藥物;如果寶寶是極低體重兒、早產兒、嚴重未成熟兒或有潛在低血糖或者低血糖,急性脫水,或有先天性代謝疾病如半乳糖血癥、苯丙酮尿癥、楓糖血癥等,就可不用母乳喂養。除此之外,都應母乳喂養。”
“那,不用母乳喂養有啥害處呢?”年輕人不甘心地問。
“害處多了。再好的奶粉也比不上母乳。不吃母乳,孩子的免疫力會弱,易得哮喘等過敏性疾病,這已是醫學界的共識,你沒事上網一查就知道了。新生兒的第一口食物應該是母乳。如果吃錯了,會影響孩子一生的健康。真正疼孩子就讓孩子吃母乳吧。”
“我愛人乳房很平,恐怕沒奶水吧?”年輕人問。
“不會的。沒有沒奶水的媽媽,只有沒信心的母親。人是哺乳動物,哺乳是本能啊。一要有信心,二要多喝水,三要讓孩子的嘴多接觸奶頭,越刺激奶頭,就越促進分泌。”劉清沁說。
旁邊一個抱嬰兒的女士問:“劉主任,我這兩個奶,一個大一個小,孩子老吃大的,不吃小的,咋辦?”
劉清沁說:“讓寶寶餓時先吃小的,吃一會兒再吃大的,但記住,吃一次,一個奶最多讓吃15分鐘,兩個奶最多讓吃30分鐘,不能時間太長了。如果奶水不夠,在3個月以內還可服用些下奶藥。”
孩子坐站走,千萬不能早!
一位年輕媽媽抱著10個月大的嬰兒高興地對劉清沁說:“劉主任,都說孩子到1歲才會走,你看,我家寶寶才10個月,就會走了。”
“什么都能早,寶寶坐站走不能早。民間有‘二抬四翻六會坐,七滾八爬周會走’的說法,意思是嬰兒活動的本領不用教,兩個月就會抬頭,四個月就會翻身,六個月就會坐,七個月就會打滾,八個月就會爬行,周歲時就會走路。但是像坐、站、走,都屬于大運動,千萬不能早!嬰幼兒的骨骼硬度差,彈性大,容易變形;同時肌肉的力量不足,不能耐受過強的運動。過早學坐,會影響脊柱的發育,引起畸形;提前讓孩子走路會造成孩子平板腳、內八字、外八字以及O形、X形腿,而且一旦造成很難糾正。我很感謝我老娘沒讓我早走,你看看我這足弓……”說著,劉清沁將右腳的鞋脫了,讓大家看她深深的足弓。
“一歲之內,學步車是寶寶最壞的玩具!是偷懶的大人在逼孩子走路!不但弄壞了寶寶的腿腳,還有很大的安全隱患。有了學步車,孩子亂走,會好奇地擰開水龍頭、戳戳電源、拉拉抽屜等,很容易造成事故。學步帶或學步車在1歲以內用,會強迫孩子走路,不建議用,1歲以后孩子可以用。1歲到1歲兩個月學走路較為合適。”劉清沁說。
“當然,‘二抬四翻六會坐,七滾八爬周會走’的說法,冬天出生的寶寶不容易做到,因為穿得太厚。我一直說,影響人一生健康最重要的時期是一周歲,一周歲里最重要的是半周歲,半周歲里最重要的是新生兒期。新生兒帶不好,影響一生健康。說‘新生兒的護理決定孩子一生的健康’并不為過。”
“我孩子8個月了,卻不愿意爬,怎么辦呢?”現場有家長問。
“這個好辦。”劉清沁說,孩子不愿意爬時,需要家長幫忙。“拿玩具在孩子眼前引誘其往前爬,家長可以豎起孩子的腳往前推,左右腳交替推,這樣一扭一扭的,孩子就會往前爬。拿到玩具后,孩子會有很大的成就感。如果家長實在教不會孩子爬,可以就近找親子班去學習,由專業的人員教導。”
感冒,先喝蔥姜蘿卜水
一位年輕媽媽抱著半歲的寶寶說,孩子發高燒,沒精神,不停地打噴嚏、流清涕、咳嗽,劉清沁用壓舌板壓住寶寶的舌頭,打著手電往寶寶嗓子眼里看了看,又用聽診器聽了聽孩子的胸部,說:“風寒感冒,所幸沒發展到肺炎。”接著問:“幾天了?”家長說已有三天。
劉清沁說:“我診斷應該是病毒感染,還沒發展到細菌感染,但時間這么長了,最好去查一下血,看看有沒有細菌感染。”她立即給這位家長開了個查血的單子,讓趕快去查,查后過來再處理。
有幾個人是為寶寶看感冒的,劉清沁便為大家講起了感冒治療的訣竅。
——九成感冒都是病毒感染,因此不要上去就用抗生素。抗生素濫用,會讓人類回到沒抗生素可用的可怕年代。
——感冒是自限性疾病,就是不用藥,一周左右也會自行痊愈。感冒了,讓孩子別出門,在家多喝水,多休息就行了。如果孩子只是出現輕微的流鼻涕、打噴嚏、鼻塞的癥狀,但是精神狀態比較好,吃喝拉撒睡都沒什么不正常的話,家長大可不必帶孩子到醫院看病,到醫院反而容易交叉感染。其實家里常吃的蔥、姜、蘿卜這三樣東西就可以緩解孩子的這些癥狀。
感冒良藥是蔥姜蘿卜水。蔥白2段、生姜3片、白蘿卜5片,再加250毫升的水燉湯,一起熬水喝。早喝早好。如果寶寶嫌辣,風寒感冒可少放些紅糖,風熱感冒放白糖。一天讓孩子喝三次,喝湯后,身體發發汗,感冒就會好一大半。風寒感冒的癥狀是:流清涕、打噴嚏。風熱感冒的癥狀是:大便干、小便黃。如果孩子出現精神不振、發燒、嗓子發炎等狀況就要及時去正規兒科門診就醫。
再專門說說發燒的處理。發燒不到38.5℃,不要打針或輸液,應物理降溫。一些物理降溫的方法同樣能達到不錯的退熱效果。首先可以給孩子多喝水,以助發汗散熱,且能起到補充丟失水分的作用。冷敷法也非常簡單易用,將用冷水打濕的毛巾敷在前額,待毛巾變熱后再重新用冷水浸透敷用。另外還可以將75%的醫用酒精(不能用純酒精)和溫水按1:1的比例兌好,用柔軟的紗布或小毛巾蘸取,擦孩子的手心、腳心、腋窩和大腿根部,再擦拭四肢及背部,這種方法適合2歲以上的孩子。
如果孩子腋下的溫度超過了38.5℃,這時確實應該給予退熱治療,可以先選擇口服退熱藥。服藥后如果不能達到退熱效果,再考慮打針或輸液。當然,為孩子選擇何種藥物、吃多少劑量都應該去正規醫院找兒科醫生,不可找給成人看病的醫生。
如果孩子有痰又不會自己吐,就提著孩子,頭朝下,輕輕拍他的后背,讓吐出來。
小兒頻繁口腔潰瘍,多吃炒胡蘿卜
“劉主任,又來找您了。我孩子老是口腔潰瘍,還有地圖舌,您看該怎么辦呢?”一個來自新鄭的老太太抱著她5歲的孫子來找劉清沁。
劉清沁一看他的舌苔,淡白淡白的,“你看,都沒舌苔了,胃氣嚴重不足,脾胃太弱,得好好調理調理脾胃了。”說完,她開起了處方,只見處方上只有3種藥。邊開,她邊說:“孩子的藥不能多于3種,多了一是怕對孩子肝臟不好,二是怕藥之間打架。‘兵不在多而在于精,藥不在多而獨取其性’呀。”
“不能光吃藥,飲食習慣得改。”接著,劉清沁建議老人三天兩頭給孩子炒胡蘿卜吃。胡蘿卜里含的維生素B2是脂溶性的,也就是溶于脂肪,過了油,維生素B2就能最大限度地溶出來。同時,不能整天吃肉蛋奶,要多吃水果蔬菜和谷物,飲食要均衡。同時,要記住不能吃太多熱性的水果,像大棗、山楂、櫻桃、提子、石榴、荔枝、青果、榴蓮、木瓜、橘、柑、白果等都屬于溫熱性水果。
“村醫說經常吃維生素B2、喝清熱解毒口服液就行。行不?”孩子的奶奶問。
“維生素B2,一次最多吃三天,不能當飯吃。清熱解毒口服液也不能天天喝。”
老人又說孩子老是睡著的時候將舌頭吐弄在嘴唇外面。一聽這,劉清沁立馬雙手抓著小兒的手盯著孩子的雙眼看,一看笑了:“不是挺好個孩子嘛,沒啥事兒,是小時候沒讓吃夠奶吧?”老人回答:“吃了一個月,就不讓吃了。媽媽沒時間帶,送老家我喂奶粉養大的。”
劉清沁一聽,雙手一攤:“看看,怕啥來啥,又是一個不喂奶的媽!忙著掙錢為了啥?不就是為了養好孩子嗎?不喂奶,光吃奶粉,孩子這輩子的病多著呢。”
“俺孫子這病是咋回事呀?”老人著急了。
“這叫‘吐弄舌’。嬰兒不斷地把舌頭伸到口外,緩緩收回的稱為吐舌;將舌頭時露時收,不斷玩弄的叫弄舌。兩者在兒科臨床中并不少見,多見于1~3歲小兒。在中醫上屬于心脾熱盛重癥。只要對癥吃些中藥就會好的。從心理學上講,也有很多是因為吃奶中斷所致,他通過這樣玩兒舌頭尋找吸吮母乳的感覺。你看,是不是呀?”劉清沁笑著解釋道。
接著,劉清沁說睡時要讓右側臥,盡量別讓仰臥,因為仰臥時,突出的舌頭容易壓迫呼吸道導致打鼾。同時,只要見到孩子舌頭出來了,就碰碰讓回去,讓他習慣于不出來的感覺。再吃上一段時間中藥,就會好了。
治腹瀉:思密達灌腸,針刺長強穴
“劉主任,我的寶寶拉肚三天了,一直止不住,咋辦呢?”一位年輕媽媽抱著自己11個月的男嬰來到劉清沁面前,滿臉的焦灼。
“最有效、最經濟的辦法是灌腸。去買一包思密達和灌腸用的東西吧。”
旋即,思密達和灌腸器到了。劉清沁開始兌藥,她很注意水的溫度,用手指接觸一下盛水的杯子,“嗯,這個溫度正好,不涼不熱。”再將藥兌進水中,吸進灌腸器,讓寶寶趴在媽媽腿上,很輕柔地將細細的灌腸膠管迅速插進寶寶肛門,寶寶還沒反應過來,一大管藥水已全部注射進去了。
“這是有學問的呀。”劉清沁邊收拾灌腸器邊說,“寶寶的體位擺不好,注射會很麻煩。水溫太涼或太熱,寶寶都不舒服。進肛門太快或太慢,寶寶還不舒服。最要緊的是,注射得太多或太少,管子插得太深或太淺,都達不到最佳效果。之前,這活是護士們干,有個別護士就是把握不好這幾點,要么寶寶哇哇亂哭,要么就是管子一出來,藥跟著就出來了,等于白干!反正,就一兩分鐘的事,我想,不用麻煩家長再帶孩子去注射室排隊,我勤快點就干了。”
劉清沁還指出,思密達灌腸治腹瀉,不能上來就用,一般得藥物治療三天無效才用。對一周歲以內的小兒效果最好。
說起腹瀉,醫生和家長們最頭痛的是嬰幼兒頑固性腹瀉,之所以稱其頑固,是因為病癥超過兩周,藥物治療無效。對此,劉清沁有獨門絕技——針刺長強穴。
在現場,記者目擊了她這一絕技。她讓患兒俯臥,雙腿微分,她用左手拇指、食指分開小兒臀部,露出長強穴,即會陰部的后邊,尾骨尖與肛門連線中點處;右手用消毒干棉簽消毒后,取一根毫針迅速刺入此穴,與慣常的垂直行針不同,她讓針尖向上,與骶骨平行前探些許,捻轉運針兩三秒鐘后,迅速退針,最后以消毒棉簽壓迫片刻。此法每日一次,三天一個療程,一般一個療程下來,寶寶的便便就正常了。在很多情況下,往往一針退敵。頑固性腹瀉短則兩周,長則數年,頑固的時間越長,療程越長。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中醫專家,劉清沁用銀針不僅能治療嬰幼兒頑固性腹瀉,還在治療“小兒驚厥”、“遺尿”等病癥上有奇效。
咳嗽不吃藥,用膏藥竟能貼好
該下一個寶寶就診了,不過,寶寶的媽媽喜笑顏開,懷里的寶寶看上去也歡實得很,絲毫看不出有什么病——的確,寶寶沒病,這次來是答謝劉清沁的。要知道,四天前,他一聲接一聲的咳還令人揪心呢。那時,寶寶都咳半個多月了,才1歲一個月大的寶寶都咳成了急性支氣管炎,在一家省級大醫院注射青霉素3天,間斷口服小兒止咳糖漿及磺胺類藥10多天,無效,求治于另一家某省級大醫院吃中藥兩服,因寶寶太小一吃就吐,無奈之下,聽熟人說劉清沁治小兒病水平高,便抱著試試看的心理來到這里。
當時,劉清沁一看,寶寶的確已發展到支氣管炎。由于寶寶之前用抗生素較多,且中藥西藥都用過無效,遂決定啟用膏藥。這個膏藥名叫“神農膏”,是她于1991年自研的純中藥膏藥,專門用于外敷治療小兒咳嗽。當天,她用此膏藥貼敷肺俞、脾俞、膻中三穴。第二天,寶寶咳嗽略輕,她又貼涌泉、天突、肺俞三穴。第三天,寶寶咳嗽減輕,又貼多個穴位。到第四天,寶寶竟然不再咳了。真神了!寶寶一家人高興得歡呼雀躍,這不,從《大河健康報》上得知劉清沁下午義診,專程帶著寶寶和糖果過來答謝呢。
記者好奇地問:“治咳嗽,人們慣常都輸液和內服藥,一般難以三天止咳,外貼膏藥療效咋會這么快呢?”
劉清沁莞爾一笑:“這正是中醫的神奇之處。”接著,她詳述了此膏藥的妙處。原來,此藥源于張仲景的兩個止咳方——“麻杏石甘湯”和“三子養親湯”,能起到止咳化痰、降氣平喘的作用。當年創制此藥,就是為解決小兒使用抗生素過多及吃藥就吐的問題,沒想到效果好得出乎預料。此間,劉清沁發現,用此藥外敷小兒足底的涌泉穴治療咳嗽,有比其他穴位更高的療效。
另外,她還研制出了由10味中藥制成的“安兒散”治療小兒厭食。此方既可煎服,也可研末沖服,還可研粉外敷神闕穴,效果顯著。她還研制出“止瀉散”,在治療小兒腹瀉上也令人叫絕。
嬰幼兒缺鈣不準確 應是缺維生素D
“劉主任好,我家寶寶7個月了,最近老是夜驚、出盜汗,是咋回事?”
“來,我看看。”劉清沁讓年輕媽媽將孩子抱到自己眼前,她仔細看了看孩子的雙手、面色,對年輕媽媽說:“缺鈣了,之前補過鈣沒?”
“沒。不知道該怎么補。”
“現在滿大街都是補鈣的廣告,嬰幼兒缺鈣到底該怎么補鈣呢?”劉清沁故意問圍坐在一邊的患兒家長們。“讓吃鈣片唄。”“吃魚肝油。”……
聽著大家的發言,劉清沁一個勁地搖頭。“不,不,都錯了。我們國家早就陷入補鈣的怪圈,鈣是宏量元素而不是微量元素,嬰幼兒缺鈣的說法不準確,應該說是缺維生素D。兒童缺少維生素D,不能促進鈣在腸道的吸收,鈣也不會沉積到骨骼上,在臨床上表現為缺鈣的癥狀,3歲以內兒童的此類癥狀叫‘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3歲以上兒童的叫‘佝僂病后遺癥’。”
缺維生素D性佝僂病、缺鐵性貧血、肺炎、腹瀉這四種疾病,一直是我國兒童臨床上的常見病、多發病,也是衛生部重點預防的疾病。
早在1985年的時候,劉清沁就曾在媒體上發表一篇題為《陽光—維生素D—鈣—佝僂病》的文章,文章專門闡述了這幾者的關系。她指出,在鈣源充足的情況下,維生素D是最關鍵的,因為維生素D可以促進鈣吸收,沉淀到骨骼,促使骨骼健康成長。
劉清沁說,獲取維生素D有兩種途徑:一種是內源性的,一種是外源性的。通過內源性的途徑獲取維生素D就是靠陽光,陽光照到皮膚上,紫外線被皮膚吸收,增加體內的維生素D,所以陽光是最重要的,兒童應該曬太陽。當通過內源性途徑獲取的維生素D不足以促進鈣吸收的時候,就要靠外源性的途徑,也就是通過藥物獲取維生素D。
劉清沁提醒,給嬰幼兒曬太陽也是有講究的,一般來說,在冬季(惡劣天氣除外),1歲以下的嬰兒每次5~10分鐘,每天不超過2個小時;一歲以上的幼兒每次不超過1個小時,每天不超過兩個小時。
“嬰兒剛出生的時候,在正常情況下鈣源是很充足的,半歲內嬰兒一般不用補充鈣劑,但是嬰兒出生15天就可以補充維生素D了。”劉清沁說,鈣的吸收情況因人而異,補鈣最好的辦法是從日常膳食中獲取。芝麻醬、蝦皮、海帶、豆制食品等都是含鈣較高的食物,嬰兒6個月的時候就可以加這類輔食了,但要注意的是,一定要遵循由稀到稠、由細到粗、由少到多、由一種到多種、由單一到豐富的原則進食。
家長該如何判斷兒童是否缺鈣呢?劉清沁說,孩子夜驚、出汗、無緣無故啼哭、環狀脫發、牙齒數量不夠等都是缺鈣的癥狀。診斷兒童是缺鈣還是缺維生素D,這就需要做檢查了,查骨堿酶和微量元素,但是檢查的次數不要太頻繁,一般3~6個月檢查一次就行。
嬰兒哭聲里的秘密
“劉主任好,我的寶寶4個月了,哭的次數比笑的次數多,一哭我們一家人就慌了神,不知道孩子到底是哪兒不舒服,您能不能教教我們,從聽哭聲判斷孩子到底是哪兒不舒服?”
“好,你算問著了。嬰兒哭聲里還真有不少的秘密呢。與大人不同,嬰兒哭不會是因傷心而哭,對于嬰兒來說,吃和拉是他的首要也是絕大部分任務,因此,大都是因為腸胃不舒服而哭。”接著,劉清沁將嬰兒哭聲里的秘密一一道來:
餓了——哭聲帶有乞求感,往往是由小變大,很有節奏,當你用手指觸碰寶寶的面頰時,寶寶立即轉過頭來,并有吸吮動作,同時,從哭聲的間隙里,細心的媽媽會聽到寶寶肚子里傳出的咕咕嚕嚕的腸鳴聲。
怎么辦呢?沒說的,喂吧。如果是人工喂養的寶寶吸到奶嘴后只吃一口又將頭扭開,很可能說明他不喜歡這個味道,或是只想吃母乳。
撐著了——吃過奶后,哭聲尖銳,兩腿屈曲亂蹬,向外溢奶或吐奶(多見于3個月以內人工喂養的寶寶)。媽媽此時若把寶寶抱起來,哭聲可能會加劇,甚至嘔吐。
怎么辦?一般情況下,寶寶將多余的奶吐出來后就會舒服些,媽媽需要注意的是,下一次喂奶時,如果發現寶寶邊吃邊玩兒,就表明已吃飽了,應立即停止喂奶。
疼了——小寶寶的耐痛能力比大人們要差得多,所以哭聲比較尖利、急促,而且突如其來,這可能是疼了。
怎么辦?這種哭聲首先要排除寶寶沒有受到外傷,如被褥、衣服中有異物,皮膚被蚊蟲叮咬,否則很可能是腸絞痛。媽媽可通過“捏脊”來止痛,并觀察他的表現,如無改善,應立馬就醫。
腸道難受了——哭聲低,持續不斷,悲悲切切,兩腿亂蹬。這是腸道不適的寶寶大便前的表現,比腸絞痛要輕微。
怎么辦?先看看寶寶是不是想拉便便。如果感到排便困難,可順時針輕揉腹部,幫助腸道做運動。
中藥臍疝帶
治嬰幼兒臍疝
馬上下午6點鐘了,劉清沁送走最后一名患者,正準備站起來活動活動時,門突然被推開了,進來一名抱著嬰兒的年輕媽媽,神色憔悴:“劉主任,我是看了《大河健康報》上您義診的消息后,專門從洛陽趕過來的,一定得救救我的寶寶呀!”看上去,簡直想哭起來。
原來,她的寶寶出生30天時,出現臍部高鼓,又過了15天,臍部竟然完全膨了出來,像核桃般大小。她帶著寶寶求治于當地醫院,醫生告訴他一般可自愈,但一旦自愈不了,就得做手術,這可把她嚇壞了。于是趕緊來找劉清沁。
一看她緊張的樣子,劉清沁輕輕撫著她的肩頭說:“別急,據統計,這病在寶寶出生后6個月內有90%自愈,過了6個月就需要及時治療。治療多用非手術療法,像使用松緊帶和棉球或半個乒乓球的壓迫法和膠布粘貼法,幾個月就好了。僅有個別病例需手術治療。你來我這兒,就來對了!我的‘荔升臍疝帶’一般戴半個多月就好了。”
原來,這個臍疝帶是劉清沁于1997年創制的,獲得鄭州市科技進步三等獎。這個帶像腰帶一樣可戴在嬰幼兒腰間,正對肚臍的地方有個裝有中藥芯的方形藥袋。這個藥袋中的中藥能有效作用于突出的肚臍,使其盡快消退。到目前已使用上千例,屢試不爽。
后 記
通過三個半小時的現場觀察,記者發現劉清沁不僅醫術精湛,而且對患者特別好:
她中西醫并舉,內外科兼備,什么有效用什么,百無禁忌。中藥她會開,西藥她也用,外科的針刺法、灌腸法、貼敷法等,哪個有效用哪個。不像有些醫生就一把板斧,根本玩不轉十八般兵器。
她診病細心,講解細致。對每個小患者,她都要仔細地望聞問切,如果孩子哭鬧,她會用好聽的話和備好的糖果哄孩子。用壓舌板檢查過小患者的口腔后,她在壓舌板上畫個小人,送給小患者,以使小患者開心。對于病情,她要花上10多分鐘時間講解如何得的,如何預防,就像作了一場專題講座。
她像對待自家孩子一樣對待小患者。她責備那些年輕媽媽:“咋又不讓孩兒吃你的奶了?不讓吃奶,后面一大串病等著呢。”“看看,給孩子捂忒厚,咋不發燒哩?不用開藥,減兩件衣服就好了。”“好孩子是吃飯(泛指正常飲食)吃出的健康,可不能埋到藥堆里呀!”□記者 楊振東
下一篇:新生兒篩查七大疑問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春季護理新生兒的四大要點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