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隨著國家“單獨二胎”政策陸續放開,一些騙子竟開始打起新生兒父母的主意,以“發放新生兒補貼”為幌子實施詐騙。2013年以來,江蘇省常州市天寧區檢察院共受理此類詐騙案件4件13人,總案值達15萬余元。
以“發放新生兒補貼”為名的電話詐騙主要作案對象為近期產下新生兒的婦女或其親屬。作案手段大多是犯罪分子事先通過非法渠道獲取新生嬰兒家庭的相關信息,然后以當地財政或計生部門工作人員的身份,打電話對被害人身份進行核對,在騙取被害人的信任后說有國家發放的生育補貼今天可以領取,讓被害人拿銀行卡到ATM機上領錢。被害人到達某銀行查看并沒有收到匯款補貼,通常電話聯系對方后,對方稱被害人的銀行卡有問題,要求被害人將其卡內剩余資金匯至對方提供的安全賬戶內,待收到補貼后,再把資金退回至被害人銀行卡上,可一旦轉賬成功,對方就再杳無音信。
經調查,此類犯罪主體多為團伙、異地作案,嫌疑人分工明確,有“專職”詐騙人員、咨詢人員、取款人員,手段嫻熟、反偵查能力較強。他們利用受騙人缺乏防范意識,且對國家生育補貼政策基本沒有概念,便用掌握的大量新生兒準確信息讓受害人入套,這是誘人上當的關鍵。據犯罪嫌疑人交代,他們手里的這些新生兒信息都是網購得來的,信息具體源頭不明朗,較難追查。
預防此類詐騙,除了提升群眾防范意識和甄別能力,對類似內容詐騙的短信或電話,做到不聽、不信、不轉賬、不匯款外,各級醫院婦產科、婦幼保健院和村居計生辦要對轄區廣大群眾,特別是新生兒家庭進行預警,并加大生育福利宣傳力度,讓群眾了解到“新生兒生育補貼”根本就不存在,現實中和生育相關的補貼主要是生育保險,即對于依法生育孩子并參加了生育保險的婦女,社保部門實行生育保險報銷制度。同時,應強化對個人信息的制度性保護,加大對泄露、出售、非法使用個人信息的打擊力度。
□ 朱嬋敏
下一篇:出生月份真能影響壽命?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梁詠琪剖腹產混血女兒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