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視覺——剛生下來,對明暗相間的地方感興趣
小托蒂的悲劇
一個名叫托蒂的意大利小男孩有一只十分奇怪的眼睛。說“十分奇怪”,是因為眼科大夫多次會診得出的結論都相同:從生理上看,這是一只完全正常的眼睛,但它卻是失明的。一只完全正常的眼睛何以失明了呢?
原來,當小托蒂呱呱墜地時,這只眼睛因輕度感染被繃帶纏了兩個星期。正是這種對常人來說幾乎沒有副作用的治療,對剛剛出生、大腦正處于構建發育關鍵期的嬰兒托蒂造成了極大的傷害。由于長時間無法通過這只眼睛接受任何外界信息,原先該為這只眼工作的大腦神經組織也隨之“消退”了。
小托蒂的遭遇并非偶然。后來研究人員在動物身上做了很多類似的試驗,結果都一樣——生命的器官嚴格執行著“用進廢退”的原則。(楊傲林)
孫瑞雪:
小托蒂的悲劇在于錯過了眼睛受光的敏感期。
經驗證明,在各個敏感期,如果兒童受到干擾和阻礙,不能正常使用他們的身體的各種功能,相關的功能就會喪失。不能使用手,手就會多動;不能使用腳,腳就會無用;不使用鼻子,鼻子就會失嗅;不使用耳朵,耳朵就會失聰;不使用眼睛,眼睛就會失明。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當嬰兒開始使用口和手時,成人的干涉就開始了。這種干涉剛開始還限于一些老人、低齡保姆和少數無知的父母,隨著幼兒的活動越來越頻繁,成人的干涉就越來越多。當兒童開始使用他自己的意志和思維時,成人的干涉會更厲害。
試想兒童不能自己思想,不能使用自己的意志,那意味著什么呢?
視覺的敏感期
孫瑞雪
荷蘭的植物學家、遺傳學家德佛里斯列舉過這樣一個例子:他發現雌蝴蝶本能地把卵產在樹枝和樹干交接的地方,這個地方既安全又隱蔽,當幼蟲出殼時,它對光線非常的敏感。光吸引了它,它朝著樹梢最明亮的地方爬去,恰巧在那里有它賴以生存的食物:樹梢的嫩葉。當他長大后,失去了對光的敏感,這種本能也就失靈了。植物學家把這稱為:動物的敏感期。
一個剛剛出生的嬰兒,是怎樣感覺光的呢?在黑暗的隧道盡頭,一個光點出現了。因為在黑暗中,這個光點顯得格外奇妙、明亮和有意義。光點逐漸變大,但它依然在黑暗中,強烈的光明與黑暗的對比,使得這一點光充滿了意義。直到光明完全吞噬黑暗,就好像一下子撲進光的懷抱中,光明包圍了嬰兒。嬰兒撲到了光里,進入了另一個世界。
剛出生的嬰兒,會到處尋找淡淡的陰影和陰影的邊界,隨著時間的發展嬰兒很快就能尋找到生活中那些明暗相交的地方:一副畫、窗簾、或者書柜里的書產生的那些明暗相交的地方,嬰兒會高度投入地一直注視著那些地方,直到疲倦為止。這不同于人們想當然認為的彩球對嬰兒更具有吸引力。
羅曼·羅蘭在他的巨著《約翰•克里斯朵夫》中也有描述——從黑暗墻壁上高高的窗戶射進來的光線,給嬰兒帶來第一個驚喜和歡樂。
在哈佛大學的戴維*H*休伯爾和托斯特*威塞爾對視覺的敏感期非常地感興趣。他們發現了一個一只眼有先天性白內障的孩子,在做了白內障摘除手術后仍然不能復明,他們做了一個模擬實驗,同時把一只新生的小貓和一只成年的貓眼皮縫上,實驗的結果是這樣:小貓眼皮的線拆除后,小貓依然失明,這是因為小貓腦內負責處理那只眼睛的視覺信息的神經元不能和其他神經元建立聯系,或者說負責處理失明的這只眼睛視覺信息的神經元即使和其他神經元建立了聯系也只是幫助另一只眼睛傳遞視覺信息。而成年貓則不然,拆線后他的視力立刻恢復了正常。
這一實驗的結果表明人在早年的某個特定階段,腦內的神經元需要適宜的環境條件以便使其和其他的神經元發生聯系。否則,大腦的發育會受到永久性的影響。
嬰兒視覺的敏感期是在出生時喚醒腦內神經元的工作,或是這是一種腦內完全的建構工作,所以這個時候,兒童的視覺從不會偏離在生活環境中的明暗相交的地方,這個過程結束后,視覺將在孩子頭6年的過程中產生意想不到的作用,有的教育家甚至認為兒童對外在世界的認知靠的就是一只大眼睛,好象我們說的外星人一樣,只有一只大大的眼睛。這樣的說法實際就是為了強調視覺對兒童的重要性。
實際對一個頭半年的新生兒來說,盡管他依然具備其他的感覺能力,例如:聽覺、觸覺、味覺,但是在頭半年的發展中,視覺和味覺對他的發展就像一首交響樂中的主旋律一般,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當嬰兒暢通無阻地度過了一個敏感期時,他就走過了一個發展的臺階。這給嬰兒帶來了愉悅和持續性的滿足,也釋放出了嬰兒生命中的能量。這也是嬰兒從出生到了解、認識自己和這個世界的過程。
下一篇:新生兒是天生的“社交家”教育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兒童保險4大主流險種之三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