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研究表明,大多數成年人的問題行為都源于童年時期。就某一方面說,如果一個人在幼年時沒有形成良好的規則意識,將會給其未來的發展造成許多障礙。很多家長也意識到這一點,所以在孩子很小時就給他制定家規。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家庭中的規則教育存在誤區。
誤區一
家長不能以身作則
孩子最初的規則意識,往往來自家庭教育環境的影響。如果成人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去遵守規則,而自己卻不能以身作則,家庭教育中規則的設立必然會失去意義。
案例一
媽媽在家里給5歲的小華制訂了嚴格的作息制度:每天晚上8時準時睡覺,早上7時必須起床。剛開始,小華能按照媽媽的要求去做。可是每晚當小華睡覺的時候,客廳里還隱隱約約傳來爸爸媽媽看電視的聲音;有好多次小華早上近8時醒來時,媽媽還在睡懶覺……
案例二
一天,小虎的媽媽帶小虎過人行道時,恰好遇到了紅燈。見兩邊沒有車,媽媽便一把拉住小虎的手直往前沖。小虎不解地問: “媽媽,你不是告訴我不能闖紅燈嗎?”媽媽卻不耐煩地說:“一會兒媽媽還有事,要趕時間,哪有時間浪費在這里。”
分析與對策
在給孩子設立規則的同時,家長必須考慮自己能否做到。上述案例中的家長在給孩子進行規則教育時陷入了困境:要求孩子按時睡覺、起床,自己卻看電視、睡懶覺;要求孩子遵守交通規則,自己卻隨意闖紅燈。家長自己都做不到,怎么還有資格去要求孩子做到?很多家長在給孩子設立規則時言行不一致:即在要求孩子時,總是“依法行事”;而要求自己時,卻敷衍了事。這樣的家長即使硬給孩子設立了規則,也只會事倍功半,而且嚴重時還會使家長失去權威。
誤區二
用物質和“棍棒”
塑造規則
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在給孩子制定規則時,總是隨心所欲。心情好時,用物質來誘導孩子;心情煩躁時,又以暴力相逼。這樣做,不僅不會使孩子養成正確的規則意識,反而會破壞親子關系。
案例三
明明的媽媽在為4歲的明明設立規則時,經常變換方法。有時候喊明明吃飯,明明不聽,媽媽便用物質誘導:“乖寶寶,快來吃飯,吃飽了媽媽給你買變形金剛。”這下,明明高高興興地去吃飯了。可事后明明媽媽總以“叫你吃飯是為了你好”為由,經常不兌現諾言。有時,晚上到了睡覺時間,明明不愿關掉精彩的動畫片,媽媽便以暴力相逼……
分析與對策
給孩子設立規則,應該讓孩子明確這是他應該遵守的,讓他從內心體驗到遵守規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不要像明明的媽媽那樣,用“多變法”來哄孩子或威脅孩子。如果遇到類似情況,父母不妨采用“自然后果教育法”,讓孩子經過親身體驗,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將導致什么樣的后果,并體驗到適度的痛苦和不快。當孩子被餓上一兩次后,想必下次叫他吃飯時,他肯定會乖乖地去吃了。如果孩子賴著看電視,家長以后在孩子要看電視前也不妨先給他打招呼,告訴他,看電視只能看多長時間;如果他不答應,就應該給予堅決拒絕,但也要態度溫和地給他講道理。
上一頁12下一頁下一篇:要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孩子的成長環境需要自由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