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我是從哪來的?”很多家長都經受過孩子這樣的“拷問”,怎樣回答才能滿足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呢?日前,在北京市第二醫院,心理咨詢師鄧軍為家長們做了一期關于嬰幼兒心理健康指導的講座。
你是媽媽身上掉下來的肉
孩子經常問: “媽媽怎么生的寶寶?”有些家長隨口說,你是媽媽撿來的、是爸爸從河里撈上來的等等。
這樣的回答會使孩子產生錯覺。鄧軍建議,家長可以在孩子提出問題時反問孩子,看看他們對這些事的理解,最好直接告訴孩子“你是媽媽身上掉下來的肉”,以此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讓孩子體會到與媽媽的骨肉之情和家長對他的愛。
3歲后孩子最好獨睡
孩子獨睡首先有利健康。大人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含量較高,不利于孩子大腦發育;成人活動范圍大,攜帶的病菌多,容易把病菌傳染給孩子。
鄧軍認為,3~6歲是孩子的“俄狄浦斯期”,孩子會對父母的關系、兩性之間的問題比較敏感。孩子3歲之后最好與父母分床。但何時可以分房睡,還要依孩子的實際能力而定。家長可以為孩子布置舒適的環境,準備一些娃娃,讓他感受到安靜和溫暖。當然不必急于求成,沒有過渡,反而會使寶寶對獨睡產生恐懼。
別把女孩打扮成男孩
有的家長給男孩穿裙子,把女孩打扮成男孩。殊不知,孩子會對自己的性別認知產生障礙,甚至造成“易性癖”。一對夫婦來找鄧軍做心理咨詢,他們的女兒是同性戀,他們很絕望。
鄧軍了解到,這家人非常希望能生一個男孩,所以從小就把女兒當男孩子養。家中也以妻子為中心,這給了女兒一種誤解:“爸爸應該是媽媽,媽媽應該是爸爸”。年幼時性別角色定向出現偏差,父母沒有及時糾正,才使她在青春期發展為性角色認同障礙。對此,鄧軍建議:
1.家長應淡化對孩子性別的期待,樹立“生男生女一樣好”的觀念。
2.要以孩子的性別,選擇對待他的方式,避免孩子形成錯誤的性別意識。
3.如果孩子出現性別意識偏差,應在幼兒第一反抗期,即三四歲時對其進行糾正、調整。
鄧軍還提出了幼兒性教育的具體方法:
身體接觸的一般原則
1.家長要告訴孩子,每個人的身體都是屬于自己的,應該被尊重;
2.可以撫觸自己的身體,但撫觸有些部位不宜當眾進行;
3.不能隨意接觸別人的身體,如果在接觸時別人表示反對,應該及時中止;
4.不可接觸別人的一些部位;
5.除了父母、親近的照看者和醫生以外,任何人不能接觸自己的隱私部位;
6.如果任何人的接觸讓你感到不舒服或“不對”,即使是親友師長,孩子都有權要求中止。
上一頁12下一頁下一篇:孩子為何不肯學寫字?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乖”孩子可能會交往困難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