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幼小的生命遭遇死亡現象
2008年5月12日,我國四川發生特大地震,造成重大傷亡。許多媽媽失去了寶寶,許多寶寶失去了媽媽,骨肉現連,瞬間消亡,應該如何面對?因驟然巨變而導致的恐懼、焦慮、無助、孤獨、分離……心靈中的余震經久不息,在未來的日子里,是否還能恢復平常之心?睡夢能否不受驚擾?我們更加擔心的是小寶寶們,他們稚嫩的身心能否承受對親人的思念潮水?如果他問起爸爸媽媽,我們該如何向他解釋?死亡現象對他們究竟意味著什么?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我們應該如何斟酌自己的一言一行,去保護天使的心靈不受傷害?
災后家園重建和心靈康復,這是災民面臨的現實問題,也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其實,除了災區的小寶寶以外,坐在電視機前的小寶寶們也看到很多、聽到很多。他們平生第一次集中接受死亡和生命的多媒體信息,如果寶寶已經上了幼兒園,那么或許在老師的帶領下參加了捐款活動、默哀活動和其他形式的慰問活動,還看見幼兒園的吊飾新添了許多千紙鶴,他們好奇、好學的頭腦產生了疑問:這是為什么?稍微大一點的寶寶甚至問媽媽:“人為什么會死?”“我會不會死?”“我死了以后還有我嗎?”“我變成爺爺會死嗎?”……對死亡的問題與擔憂幾乎讓年輕的媽媽招架不住,媽媽禁不住產生焦慮:“我拿什么回答你,我的寶寶?”
可見,在舉國同殤的時候,不管是災區的小寶寶還是身邊的小寶寶,都面臨著正確解讀死亡現象的教育問題,年輕的爸爸媽媽為此做些準備,就能較好地應對寶寶生平遇到的第一次生命教育問題。
寶寶解讀死亡現象的心路歷程
如果有人問你:什么是死亡?你可以不假思索地做出正確答案:任何生命都會死亡、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死了不可復生、死亡令人悲傷,這是我們成人聽了很多故事、見了很多事件、想了很多問題、親歷很多經驗才明白的。但是,我們跟眼前的小寶寶一樣,人生之初并不是這么明白,我們的大腦曾經對死亡現象進行分解,每次明白一點點,最后才完全明白。
寶寶并不知道任何生命都會死亡,因為他認為人和動物才有生命,所以會死,而植物不會死亡。寶寶認為別人會死,自己不會死;自己喜歡的人不會死,自己不喜歡的人會死;老人會死,年輕人不會死。對于死亡的原因,他先理解病死,再理解意外傷害致死,最后才能艱難地理解壽終正寢。
3歲是寶寶解讀死亡現象的里程碑,3歲之前的寶寶讀不懂死亡的情緒性,他不明白死亡是令人悲傷的,所以他對死亡現象幾乎沒有反應。到了3歲之后,寶寶對死亡現象開始關注和疑問,就像探索大自然的其他現象一樣,他特別渴望知道什么是死亡,但是就從這個時候開始,魚目混珠的死亡概念充斥寶寶的視聽環境,同時中國人的傳統是忌諱談論死亡,所以他的死亡概念認知相當復雜:當爺爺死的時候,媽媽說他“睡著了”“走了”“出遠門了”;當自己心愛的小白兔死的時候,爸爸說它“死了,不能睜開眼睛,也不能走路了”;當看《西游記》的時候,妖怪說“吃了唐僧肉就不會死”;當聽《白雪公主》的時候,安徒生爺爺說王子的吻可以讓死人復活……在現實與想像之間,在生活與童話之間,在科學概念與藝術想像之間,寶寶閱讀了各種版本的死亡概念,但是,他小小的年齡怎么能做出判斷和選擇呢?他還沒有能力整合這種多元化的解釋。
上一頁12下一頁下一篇:帶孩子去逛超市的學問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中西方家長性的心得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