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镩樹,就是為樹木剪枝。果樹不剪不結果,喬木不镩長不高,也長不直。
《學記》云,所謂教育者,“長善救失”也。《三字經》中有云:“玉不琢,不成器。”
镩樹與教育頗有相通之處。
應試教育壓抑兒童的天性?有沒有不壓抑“兒童天性”的教育?讓學生自由發展?主動發展?不可能。人不能自然地、自由地、主動地成長為社會人,他們必須要作出犧牲,他們必須要有所放棄,某些天性必須受到壓抑。
如果讓他們自由地、主動地發展,他們就會去玩耍而不會去學習去勞動,就只會享受而不會創造。
有一則古代笑話,說一只猴子羨慕人,求閻羅王也將它變成人。閻羅王答應了它,命小鬼兒拔它身上的毛。猴子呼痛不肯。閻羅王說,你連一毛都不想拔,還想做人?這笑話本是諷刺人吝嗇的,但若把“毛”看成人的缺點錯誤,也可用之于教育。教育就是要糾正學生的缺點錯誤,使他們從一個自然人成長為合乎社會規范的社會人,猶如拔掉猴子身上的毛讓它成為人。
有一句俗諺說得好: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這則笑話這句俗語就抵得半部教育學。
“讓學生自由發展、主動發展”源于西方的自然主義教育理論。盧梭曾說:“學生的行為如果不導致自身傷害或對別人的自由構成妨礙,成年人原則上不應該干涉。”這同今天西方人所說的“你可以干法律禁止范圍外的任何事”是一脈相承的。
兒童的天性到底是什么?筆者一直認為是“嬉戲”“享受”“自由”。如果讓他們自由、主動地發展,他們就會去玩耍,而不會去學習去勞動,就會去享受而不會去創造。大多數的孩子基本應該如此。假如能做個實驗就好了:給孩子充分的自由,看他們是選擇讀書上學,還是嬉戲游樂?恐怕多數孩子會選擇后者。可惜這樣的實驗不能做,誰也不敢拿自己孩子的一生做實驗。這也是所謂的教育科學其說服力不強的原因之一。
西方人又認為“人生而自由,而無往不在枷鎖中。”沒辦法,我們只能去“镩樹”,不能任其“自由的、主動的”瘋長。但為教者需要注意的是別像《病梅館記》中所說的那樣:“斫其正,養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 孫志毅
下一篇:視聽早訓練,孩子更聰明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心智培養從與孩子共餐開始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