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對學前兒童進行自主性繪畫教育,旨在為培養自主創新能力打下良好基礎。所以.自主性繪畫的教育活動除了促進兒童的繪畫能力以外,更要關注兒童繪畫的內容及其發展變化。繪畫形式之美多表現于物的表象,而物的表象所傳達的則是心中的情感和語意,即所謂“詩情畫意”。詩(對兒童而言包括故事)中的情和意與畫中的情和意是可以相通的,“畫者,天地無聲之詩,詩者,天地無色之畫”,可見詩和畫是可以互相轉化的。所以,在自主性繪畫中,我們將繪畫和語言緊密結合起來,以期達到兩者相輔相成的效果。
語言和圖畫是兩個重要符號,語言是會話語符,圖畫是形象語符,它們所傳遞的都是意義,即知識、情感和語意。可見,從符號的角度看,兩者也是相通的。在兒童發展過程中,兩種符號的發展有一定的同步性,也具有互動性。在自主性繪畫教育中.我們以這兩種符號的關系為依托,運用語言、故事促進兒童繪畫創新的發展,同時也有助于兒童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
我們的指導方式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并因繪畫主題不同而異,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引導兒童講述自己的圖畫
講述圖畫實際上是將形象語符轉化為會話語符,目的在于培養兒童運用符號的轉換能力。對于圖畫本身而言,就是將繪畫形式所承載的內容轉換成言語表述。在自主性繪畫中,之所以主張兒童講述圖畫,是因為幼兒繪畫與藝術家不同,孩子們容易滿足于自己繪畫的形式美,滿足于繪畫興趣或完成作業要求,滿足于成人的認同和贊揚,對圖畫內容的認知往往缺乏重視。總之,如果缺乏引導則容易流于形式。要求兒童講述自己的圖畫就是要求他們用語言再現自己的構思,誘導他們審視自己的圖畫,以激活其心理活動、社會經驗和自然知識,并通過語言建構出新的內容,再表達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兒童對圖畫內容和主題的理解能力和將其理解轉化成會話語符的能力是主要媒介。兒童年齡階段不同,對圖畫內容的把握和言語表達具有很大差別,教師應了解這種差異,以便有針對性地指導。
教學研究結果表明,大中小三個年齡班的孩子對圖畫的理解和講述水平各有特點。小班兒童的特點是分散講出畫面中各種圖像的名稱,是象形——概念水平的講述;中班兒童的講述特點是造句式的,即分別將畫面中空間上臨近的兩三個圖像按自己理解的關系組成一句又一句的話,這屬于開始把握要素之間的關系,但又缺乏整體意義把握能力的階段,是發展中的過渡形態;大班兒童則能夠圍繞繪畫主題并經過想像加工講述出自己心中的故事,進入了把握繪畫主題進行語意轉換的階段。需要注意的是,同一年齡階段內是存在個體差異的。年齡段特點不同和個體間的水平差異都與兒童的認知發展水平密切相關。教師以此為依據對兒童繪畫講述進行適宜的指導,能促進兒童講述能力的發展。
故事是語言和自主性繪畫結合的最佳載體
在教學中,我們特別注重圍繞繪畫主題選擇相應的好故事以幫助兒童開闊思路、拓展想像空間,豐富視覺形象生動有趣的故事語言給兒童描繪出栩栩如生的畫面,又給兒童以展現自我日:開發性。我們除了與兒童進行講故事.與分析故事的互動外,還引導兒童畫故事,即以故事、兒歌和詩的“詩情”激發出兒童的“畫意”。幼兒繪畫故事的轉移能力也因年齡而異:小班兒童主要畫物件圖像,中班兒童能將個別情節分別經合在一起,大班兒童可以抓住主題畫出故事的基本情節。在這個環節上的目的不是為了畫之美,而是培養兒童在“詩情畫意”間的溝通和轉換能力,以提高繪畫的自主創新水平。
圖畫命名是加深畫意理解的良好方式
幼兒給畫命名要經歷不會——隨便說——不準確命名——能夠把握主題的思維過程。會取名是表達圖畫語意的核心,經過指導,許多大班幼兒都能夠把自己的畫意濃縮到富有童心、童趣的畫名上。
在自主性繪畫中,教師可以創造出各種幼兒喜聞樂見的方式,引導他們在“詩情畫意”中學習語言和圖畫兩種符號系統的轉換。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