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前不久,嫂子和言言來北京,我帶她們去了一次美吉姆(一家雙語早教中心)。這是言言第一次去早教中心,豐富的玩具設施,緊湊生動的課程設置,讓言言十分的興奮,下課了還舍不得離開教室。對年輕的老師們全身心地投入,我也很欣賞。
課后,在休息區,美吉姆的一個教育顧問和嫂子溝通對言言的觀察,而我就負責“照看”言言。言言本來就很活潑好動,再加上剛才玩得很“high”,自然安靜不了,一會兒又跑起來,一不小心在過道撞了一個小女孩,我把言言叫住讓她道歉,沒想到言言還真聽話,回來很認真的蹲下來,看著小女孩說“對不起”。我還挺意外,想嫂子在家里大概進行了相關的教導。
言言很快又跑進了一間教室,那間教室里有不少孩子和大人。言言不管三七二十一,這看看,那碰碰,一會兒又發現了她情有獨鐘的滑梯。我心里有一點擔心,一是擔心嫂子找我們,一是不知道這間教室是供大家自由活動的還是正在上課,怕打擾人家,就想快點把言言帶回休息區。然而,言言肯定是沒玩夠,這就有了沖突。我想硬拉是不合適的,而且言言玩兩次滑梯也不會用多少時間,于是就把言言抱上滑梯。言言高興的滑下來,也沒有再滑,而是跑到旁邊去弄車轱轆。這時候,我說:言言,我們去看看媽媽在干什么好不好?我怕她找不到我們了。言言猶豫了一下,說好。
于是我們又回到了休息區,結果顧問老師還在和嫂子說話,我就需要再照看言言一會兒。言言反正就是閑不住的孩子,看到花盆旁的石頭搬了搬又放下,我笑,問她:重么?她說,還行。一會兒言言又對旁邊的工作臺感興趣,伸手要去敲桌上的電腦鍵盤。我趕忙說:這個不能動,言言,這是老師工作用的,動了會打擾他們的工作。言言也沒執意動,但還站在那里,大概她對電腦很有興趣。我有心想把她帶開,但又想她只要不碰人家電腦,在這看一會也是可以的。一會兒言言指著顯示屏問:這是什么?我說:這叫“顯示屏”,就像家里的電視屏幕一樣。言言又指著鍵盤問:這是什么?我說:這是鍵盤,是用來操作電腦的。言言問了幾句又看了一會兒,就走開了。
上面這些都是生活中十分普通的細小事件,實際上,這些日常瑣事是“教育的主體”,每一件事情都體現了我們和孩子的關系,傳遞或者影響著孩子對待事情的態度,也考驗著我們教導的分寸。一方面我們要教導孩子一些必要的常識和規則,一方面我們也要重視孩子的特點、需要,允許和鼓勵孩子的自主探索。
言言四歲多一點,對于這個年齡,世界對她來講是非常新奇的,美吉姆這個新環境更是如此。那么她會很想看看這個環境是什么樣的,都有什么,自己能干什么,這是很健康和自然的。但是這對于我們大人來講,需要多一點的耐心和精力,我們沒有理由不欣然接受。言言是好動的,假如換另一個愛安靜的孩子,我們可以去鼓勵孩子探索,但也沒有必要擔心孩子太不主動,如果孩子喜歡靜靜的觀察和思考,他通常會有謹慎和善于計劃的特點,也很好。總之,我們尊重孩子的年齡特點和氣質特點就好。
孩子的需要和我們的需要發生沖突也是經常的事情,這是對我們教育觀和判斷力的考驗。比如有時候我們擔心打擾別人或者弄壞東西,就像言言想去敲工作臺上的鍵盤,制止是必要的,但是沒有必要馬上就把孩子帶開,當然更不好的是指責孩子或者粗魯的抱開。再比如我們日常有聚會想出門時,孩子正在玩,還沒有盡興,或者衣服沒穿好,這時候大人很容易跟孩子起急,其實并不是非如此不可,再給孩子一點時間讓他有一個緩沖往往更好。如果真的是特別重要的聚會,那就更提前一點做好準備。孩子感到自己的需要被重視,更多地被允許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人說到底是靠“自主能力”生存和發展的,幼年需要被重視、自發性被允許就是人的“自主能力”的來源。
這些都是細微的經驗和體會,但在我看來,也可謂“小事不小”。而且,如果我們做得好,孩子會很通情達理,很省心,而越是做得不好,孩子就越麻煩,問題越多,大人越煩越沒耐心,進入惡性循環。 文/孟遷
下一篇:教孩子識字要學以致用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孩子的好記憶是這樣練成的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