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寶寶的小小圈子里,都有什么樣的角色存在呢?什么樣的寶寶是領袖?什么樣的寶寶是隨從?什么樣的寶寶又是被排斥的對象呢?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寶寶的圈子里的秘密吧!
同伴友誼對寶寶的一生都有重要影響,由于年齡相近、志趣相投、關系融洽、地位平等,同伴群體能滿足寶寶游戲、友誼、安全、自尊、認同等方面的需要。上了中班以后的寶寶們,在幼兒園里漸漸形成了自己的朋友圈,有的寶寶成了朋友圈里的核心人物,有的寶寶是追隨者,還有的是外圍人物,甚至是被排斥的人物。為什么會出現這些現象,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吧。
現象:“孤獨”的小天
小天在班上是個不受小朋友歡迎的孩子。他簡直就是班上的“搗亂大王”:老師讓小朋友們排隊離開教室時,他在地板上爬來滾去地瘋;小朋友們聚精會神聽老師講故事時,他推推左邊的同伴、拍拍右邊的同伴,不停地搗亂;游戲的時候,小天又很霸道,他喜歡的玩具就要獨占,不讓其他小朋友碰……
有一個開火車的游戲:一個小朋友當火車頭,由“火車頭”邀請其他小朋友上火車;小朋友們在老師的鋼琴伴奏下,“咔嚓咔嚓”騎在小板凳上一起前進。開火車游戲是小朋友們都愛玩的游戲,然而,每次玩的時候,不管誰當火車頭,小天都不會被邀請上車。看著其他小朋友興高采烈地開著小火車,坐在一邊的小天顯得特別孤獨……
說明:小朋友們都不愿把小天當成自己的好朋友,不邀請他上自己的小火車,顯然,小天成了班級團體里不受歡迎的人物。因為小天搗亂、淘氣、霸道,小朋友都躲開他,避免被他干擾或被看成小天一類的人。
分析:小天這樣的孩子,在每個幼兒園甚至每個班級都會出現。“小天”可能是男孩子,偶爾也可能是女孩子。兒童心理學研究發現,這些孩子,在同伴群體里不受歡迎的地位一旦形成,幾年時間內,這種地位都難以改變。
為什么小天會在集體中表現出那些問題行為呢?這還要從孩子本身的性格和孩子成長的家庭環境特征來分析。
小天這樣的孩子,屬于性格外向、活動水平較高的一類孩子,也就是說,他們比較喜歡動而很少對安靜型的活動感興趣。所以,在要求安靜的活動中,他們容易出現“搗亂”行為。
而對于集體生活的一些規則,比如排隊、保持安靜等等,小天們接受起來有些困難,這就和他們的家庭環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了。
現在的孩子,在家里基本過著“一個中心”的生活,這容易養成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習慣,所以會給別人留下霸道、自私、任性的印象。
雖然寶寶是家里年紀最小、最應該受照顧的人,但是,作為父母,要為孩子做長遠的計劃和準備——寶寶終究是要從家庭生活走向幼兒園、學校集體生活,直至走向社會的;因此在寶寶小的時候,就要為他成為一個社會的人做準備。給孩子設定一些適當的規則,例如看動畫片的時間不能超過30分鐘、好吃的東西要先給老人等等;家庭里保留一些必須人人嚴格遵守的規定,例如晚上睡覺前必須刷牙、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等等,這些做法都有利于幫助寶寶適應社會生活。如果一個活動水平高的孩子,從小又沒有建立規則意識,那么他們到了集體生活中,難免會成為不受歡迎的人。
實際上,在同伴群體里不受歡迎的孩子,也可能是另一種性格:特別安靜,不愛說話,有些膽怯。形成這種性格,除了先天的因素外,家長過于保護、孩子的日常生活事務都由家長包辦代理,且活動受到家長的諸多限制,是另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因為這種退縮的性格,這些孩子幾乎不會主動發起和同伴的交往,也不受老師的喜愛,所以容易被同伴忽視和排斥。對待這樣的寶寶,父母要注意多給他們創造鍛煉自主、獨立能力的機會。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發現老人喜歡替孩子回答一些問題,例如你問寶寶“幾歲了?”還沒等寶寶想好怎么說,老人已經搶答“我們快2歲半啦!”這就是典型的剝奪了寶寶自主思考、自主表達機會的例子。
要想避免寶寶成為同伴團體里不受歡迎的人,就要對寶寶“收”“放”有度,該設立規則的時候千萬不能心軟,而該給他們自由、權利的時候,也不要一味包辦代替、好心辦壞事。
關于寶寶同伴關系發展的小知識
一般情況下,寶寶從2歲左右開始就喜歡和同齡伙伴游戲、玩耍;到3~4歲時,寶寶和伙伴的關系日漸親密;到5~6歲時,寶寶開始有了朦朧的小群體意識,有了歸屬感的萌芽,于是2、3個寶寶常常會聚在一起形成一個小群體;而團體意識到8~13歲時才達到高潮。同伴群體形成的亞文化,是兒童、青少年成長和社會化過程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影響因素。
現象:月月的追隨者叮當
月月是班上的大姐大,因為比較“成熟”和“老練”,月月總有一些好點子,例如過家家的時候把滑梯下的小空間當成家;老師也經常表揚月月,說她是個懂事孩子。于是,在月月身邊就出現了叮當這個小“跟班”:月月玩什么她也玩什么,月月提的建議總是得到叮當迅速的響應;月月討厭誰,叮當就討厭誰,月月喜歡誰,叮當也就喜歡誰。
說明:叮當是同伴群體里的跟從者,這些寶寶會“忠實”地跟著群體里的領袖,以領袖人物的言行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南。
分析:跟從者追隨領袖的原因無非有二:1.認為領袖的意見是正確的,不由自主地聽從;2.想從這種“跟從”行為中獲利。兒童跟從者,他們在集體中不是能力最強的孩子,甚至可能是能力比較弱的那些孩子;因此,一部分跟從者是心悅誠服地跟著“領袖”,聽從領袖的意見從而被一個群體接納并避免犯錯誤;而另一部分跟從者,就是想從這種與領袖保持高度一致的行為中獲利,他們的跟從并不是心悅誠服的,他們會根據情況的變化而變化,事實上,這些跟從者跟從的不是領袖任務而是跟從一種群體中比較高的地位。
幼兒群體中,心悅誠服的跟從者占了比較大的比例,他們往往是集體里年紀比較小的孩子,通過跟從他們能從同伴身上進行有效的學習,對他們的發展是有好處的;但是也有一些比較“狡猾”的跟從者,他們從小就知道依附權威。對于這些聰明的孩子,爸爸媽媽要及時給予正確的示范和引導,教育孩子要有正確的是非觀。
現象:伙伴們追捧的茜茜
茜茜是班上年齡較大的孩子,聰明伶俐的她總能迅速回答上老師的問題,并且會主動照顧其他的小朋友,而且,在游戲中擔任領導角色的總是她。茜茜和另外幾個小姑娘組成了一個小群體,茜茜自然成了小群體里的“頭兒”。
說明:在幼兒群體中,有一些孩子往往能表現出較強的組織和領導才能。他們能夠敏感地發現別人細微的感情變化,喜歡參加各種集體活動,并經常在活動中負責。這些孩子性格熱情、開朗,人際關系良好,他們常常會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受到其他孩子的喜歡和推崇,在游戲活動中常擔任“頭兒”的角色。茜茜就屬于這樣的領袖人物。
領袖型的寶寶也分了幾種:有的是因為自己的聰明能干贏得了同伴中的領袖地位;有的寶寶是因為自己的乖巧聽話及能干,得到老師的喜愛從而在同伴群體里獲得了崇高的地位。不管是哪種類型的“領袖”,這些寶寶都是群體里比較聰明、有能力的孩子。其實,領袖型的寶寶是家庭培養出來的。
分析:幼兒群體中的領袖與成人群體中的領導,其基本意義不同,它不是由權力因素決定的,而主要是由非權力因素決定。這些孩子領袖比較自信,其應變、交往、語言表達等能力也比同齡孩子更強,因而常常使同伴對其產生親切感、信賴感和佩服感。
領導才能是各種能力的綜合,因此擔任領袖的寶寶,有機會鍛煉自己的綜合分析、創造、決策、應變、協調、語言表達、自學等能力。這也是近年來兒童領導才能培養逐漸受到重視的一個原因。
在幼兒的領導才能培養中,家庭環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培養一個小小領袖呢?
首先,父母要經常為寶寶提供一些擔任領導角色的機會。任何一種能力的培養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父母先讓孩子在家里扮演一些組織者的角色,例如負責安排全家大掃除時的分工,組織一些小型的家庭娛樂活動如猜謎語等等。經過鍛煉,孩子將逐漸獲得組織同伴的勇氣。
其次,父母要幫助寶寶建立自信心。由于寶寶年齡小,自信的建立往往需要成人適時適當的鼓勵,因此,哪怕僅僅是一個小小的成功,如孩子學步時搖搖晃晃地邁出一小步時,父母都應大聲地喝彩。當孩子面臨困難時,父母能給他的最有效的幫助就是告訴他“我知道你能行!”
此外,父母要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探索外界。孩子對世界充滿了好奇,什么都想嘗試一下,但這種探索的欲望常常被父母無意中扼殺了。如孩子剛剛拿起剪刀,媽媽立刻大喊:“不許動,危險!”這種做法只能使孩子越來越膽小,越來越循規蹈矩,而這樣的人在同伴中是沒有號召力的。恰當的做法是,教會孩子一些基本的技巧,然后放開你的手。
當然,要想擔當一個領袖,還要有其他一些關鍵特質,例如高度的責任感、堅強的意志以及替他人著想的能力等等。
培養一個小領袖,對于寶寶將來的發展益處多多;同時,爸爸媽媽也要注意幫助孩子克服領袖地位帶來的負面影響,如寶寶利用自己的領袖地位要挾同伴,遇到同伴的不同意見以“我不跟你好了”、“我不和你玩了”來要挾,以達到大家都聽她的目的。這樣做,只會引起同伴的不滿和反抗,久而久之,寶寶也會失去原來的領袖地位。這時候,父母要告訴他們“你和別的孩子都一樣”,以免這種地位給他們自身和同伴帶來負面影響。
影響孩子在圈子中角色的因素主要包括:孩子的氣質特點、父母的教養方式、成長環境、認知能力等。除了寶寶在圈子里的“角色”,現實生活中,可以通過“角色游戲”來提升寶寶人際交往智能。比較典型的比如“過家家”“醫生看病”“買東西”等。
下一篇:不想孩子變笨該怎么做?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法國孩子從小就有“私房錢”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