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3-6歲,通常被人稱為“潮濕的水泥”期,很多專家認為孩子85%-90%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是在這段時間形成的。那么人們常說的“三歲看老”,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相關試驗真相到底是什么樣的呢?許多商業廣告是不是在曲解這些試驗呢?
正方:千名幼兒26年驗證“三歲看老”
1980年,卡斯比教授同倫敦國王學院的精神病學家對1000名3歲幼兒進行了面試。2003年,也就是當他們26歲時,卡斯比等精神病學家再次進行了調查。結果如下:“充滿自信”的幼兒占28%,成年后,他們開朗、堅強、果斷,領導欲較強。40%“良好適應”類,當年他們就表現得自信、自制,不容易心煩意亂,到26歲時,他們的性格依然如此。“沉默寡言”類的幼兒占8%,如今他們要比一般人更傾向于隱瞞自己的感情。10%的幼兒被列為“坐立不安”類,如今這些人更易于對小事情做出過度反應,容易苦惱和憤怒。還有14%的“自我約束”型幼兒長大后的性格也和小時候一樣。
反方:腦發育一生都在進行
但是也有很多專家認為,盡管在出生后的前10個月,神經元以驚人的速度形成連接(這種連接被稱為突觸),但實際上人腦在一生的過程中都在生長和變化。即便80歲的老奶奶也在生長新的突觸。學習的一個關鍵便是對突觸的修剪,這個過程更多發生在人十幾歲和二十幾歲的時候,即當人進行高水平的抽象思維和系統思維時。
世界名人的童年
俄羅斯總統普京小時候幾乎不遵守上課的規矩,為了追求“自由”帶頭上課搗亂,成了“問題學生”;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是一個雜貨店老板的女兒,5歲時,父親就教育她凡事要用自己的大腦來判斷是非,要有自己的主見;蓋茨9歲時,仔細地閱讀厚厚的《世界圖書百科全書》,老師們發現蓋茨觀察能力和組織能力出眾,知道的事情特別多;“股神”巴菲特童年對數字特別癡迷,甚至報紙上刊載的社會名流生死年份,都能引發他的濃烈興趣,這種數字天賦,使他計算投資的風險和回報的本事比任何人都強。
正確對待“三歲看老”論
從倫敦的試驗證明,兒童性格在童年可能會基本定型,但是智力水平的發展是否在早期就已經決定,仍然亟待解答。但至少可以說明:一、“三歲看老”論,更加注重的是性格培養,而很多家長和一些兒童商業機構片面強調該理論對智力發展的影響;二、智力發展,不管有多先進的育兒硬件措施或者多好的外部環境,都必須通過兒童自身的行動來激發,也就是兒童自身的興趣引導下的行為經驗,而不是家長一廂情愿的強迫。一平
網友:2008天心
我老公自己就是老師,他們家族中也有這種例子。孩子從小就由老人帶,上小學了才回自己父母的家。結果就是與父母不親,父母無法教育,現在孩子老了還與父母吵架,有隔閡。
網友:zjyyj90069
但令人痛心的是,一些家長對孩子漠不關心,孩子的藝術火花無聲無息地湮滅了;另外有一些家長利欲熏心,強迫孩子要成名成家,使孩子的藝術天賦扭曲、變形了。
網友:江南*葉子
我一般覺得這些古話還是有它的道理的,三歲看到老,好的性格,不管是現在還是長大都只會給孩子帶來好處,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最先學習的就是自己的父母!
網絡調查:
你對“三歲看老”的看法?
1、非常贊同,非常注重早期培養
2、半信半疑,希望孩子自然發展
3、騙人的,孩子太小,教育為時過早
4、其他
下一篇:男孩女孩教養要區別對待?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人格正常發展比潛能開發重要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