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一提到培養寶貝創造的習慣,我們可能就會覺得那是十分玄妙的事情。之所以這樣想,是因為我們忽視了一個顯著的事實——寶貝天生就有創造的才能與沖動。實際上,只要我們引導得當,每個寶貝都是創造的天才。
生活場景描述
有一位網名叫姜豬兒的朋友跟我聊天時談了這樣一件事:她和2歲多的兒子豬兒玩氣球,玩到開心處,豬兒突然拿起一根牙簽去戳氣球。眼看著氣球要被戳爆了,一剎那間,姜豬兒有一種想要提醒豬兒他會把氣球戳破的沖動,但是她抑制住了。豬兒媽不僅沒有制止豬兒用牙簽去戳破那個氣球,相反,她還提出了一個新奇的問題:“用牙簽戳氣球,怎樣才能不破呢?”隨即,豬兒媽找來一些透明膠,將吹好的氣球裹上,和豬兒一起用牙簽戳起了這個裹了透明膠的氣球。事后,這個“氣球戳不破”事件還被她用來啟發她班上學生的一個經典問題。正是類似的諸多與豬兒玩耍的經驗成就了豬兒媽的教學工作,讓她成為最受學生歡迎的老師,以致在一個剛剛任課三天的班級,她就贏得了孩子們的喜愛與信任,并收到了孩子們親手為她制作的教師節禮物。
寶貝生來就是創造天才
“創意=舊元素+新組合”。 廣告大師詹姆斯·韋伯·揚在他的經典著作《創意——并非廣告人獨享的文字饕餮》中提到這句話,留給我非常深刻的印象。如同豬兒一樣,幾乎所有的寶貝,只要智力正常,他們都會熱衷于一件事——舊元素+新組合,也就是以他們把握的生活經驗作為基礎,利用他們手頭的一切重新組合,玩出許許多多新花樣,而他們這種玩的方式,本質上就是一種創造活動。如果我們給寶貝足夠的空間與自由,給他們足夠的材料,他們或許會:
*用胡蘿卜、手指、手掌蘸顏料涂鴉;將蘸了顏料的筆隨處甩動,甩出許多顏料的斑點;用小腳丫踩了顏料,走出一串可愛的小腳印;
*用氣球當容器盛水;用小篩子盛水,觀察水從小孔漏出,之后給小孔覆上一層泛著七色之光的薄膜;將漂浮在水面的塑料小船模型按進水里,或者拿起來使勁敲打水面,拍出一朵朵水花;
*酷愛玩水,總是將水龍頭開得大大的,在下面接水玩,甚至將手指頭捅進出水口,讓那奔流的水花四處噴射,濺得滿身濕淋淋的;
……
用胡蘿卜涂鴉、拿氣球、篩子盛水、看水龍頭水流四濺,這些新奇的玩法或許很多人覺得難以接受,不假思索就將其歸屬為淘氣行為,但寶貝的這些淘氣行為包含了一個極其寶貴的特質,那就是突破常規的思維模式,而這才是創造的靈魂。哪一種創新不是基于現實,而又別出心裁的呢?
誰磨滅了寶貝的創造才能
沒有父母愿意磨滅寶貝的創造才能,然而,我們又常常不由自主地通過以下的方式在打壓寶貝創造的積極性:
*對寶貝說太多的“不”。當寶貝的行為不符合我們內心設定的那個界限時,我們常常會條件反射似地對他說“不”。如前所述,當小家伙抓起胡蘿卜涂鴉時,估計很多父母都會在第一時間內制止他:“這是吃的,不是用來畫畫的。”在眾多的“不”左右下,寶貝雖然變得越來越乖巧,但是,與此同時,他的創造性思維也被我們眾多的“不”給扼殺了。
*急于給寶貝太多的指導。在寶貝的眼里,很多事情都是沒有定規的,因此,他會想方設法以不同的方式玩出更多的花樣。當寶貝的玩耍方式出現明顯的錯誤時,很多父母可能都沒法抑制自己想要給他一些提示與指導的沖動。比如,當寶貝將太陽涂成藍色,天空涂成綠色時,有的父母可能就會急切地告訴他:“太陽應該是紅色的,天空是藍色的。”更有甚者,有的父母甚至可能呵斥他一頓:“太陽怎么是藍色的,天空怎么會是綠色的呢?不會畫瞎畫!”類似這樣太多的指導與苛責就會限定寶貝的思維模式,導致他在以后的生活中變得比較“懶惰”,認定事情就該是那樣,而不再思索別的解決方案。一個思維模式被限定了的人,他的創新能力自然也會跟著被磨滅。
如何幫助寶貝養成創造的習慣
幫助寶貝養成創造的習慣并非一項規模巨大的工程,只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稍加注意,寶貝創造的天賦就得到保護,自然就可以維持下去了。
1。讓寶貝多點“孩子氣”
從某種意義上說,“孩子氣”是非常寶貴的品質。因為“孩子氣”,寶貝的小腦瓜里才沒有那么多既定的規則,他才可以天馬行空地“恣意妄為”,當然,也才可能有更多創造的空間。因此,當寶貝十分“孩子氣”地做一些事情,或者表達自己想法的時候,只要在安全的范圍內,我們還是要盡量多給他一些鼓勵,多給他一些自由,最好不要輕易去否定他。比如,當他在白紙上畫下一顆藍色的太陽,綠色的天空的時候,我們完全可以給他一些鼓勵:“不錯,你畫的太陽是藍色的,天空是綠色的,這兩種顏色搭配在一起真漂亮!”就讓他擁有一顆藍色的太陽,一片綠色的天空,那又何妨呢?
2。提供更多的“舊元素”
“舊元素”是創新的基礎。“舊元素”的源頭不在我們盡可能多地灌輸知識,而在給寶貝提供盡可能豐富的探索環境。為了給寶貝提供豐富的探索環境,我們需要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在家里為他留出更多的空間,多帶他外出,讓他接觸盡可能多的事物,并根據寶貝的興趣,適時、適度地提供材料和實踐機會,鼓勵他自己動手體驗。舉個簡單的例子,當媽咪在廚房忙碌時,與其限制寶貝跟進去好奇地摸摸這里摸摸那里,不如安排他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讓他將洗干凈的黃瓜、西紅柿、拌涼菜再沖沖,請他幫媽咪拿調料等。如果寶貝還小,做不了這些事情,那也可以讓他躺在小推車里,將小推車放在離媽咪比較近但又安全的距離之內,給他觀察的機會。媽咪可以一邊干活,一邊解說給寶貝聽。在這樣的活動中,寶貝了解到了許多蔬菜的特性,觀察到了食物生熟前后的變化以及做飯這件事的前因后果,各個環節之間的關聯等等。通過類似的事件,我們可以為寶貝提供盡可能多的“舊元素”,為他以后的創造打下良好基礎。
3。鼓勵寶貝嘗試“新組合”
“舊元素”再豐富,它也只是一堆創新的原材料。要培養寶貝創造的習慣,就得為寶貝提供利用“舊元素”進行“新組合”的機會。實際上,當寶貝不按常規的方式來做事的時候,那就是他嘗試“新組合”的開始,此時,父母不要迫不及待地干涉寶寶,試圖將寶寶拽回所謂正確的軌道。比如,他非要將小嘴巴伸進杯子里,像小貓一樣去喝水,或者他非要將面條一圈圈卷在筷子上送進嘴里吃,那就讓他嘗試嘗試吧。他不會永遠以這樣的方式喝水吃面條,但是他這種別出心裁的思維模式實際上是他創造活動的萌芽。除了允許他嘗試這些超出常規的事情之外,我們還可以更多地經常鼓勵他以完全不同以往的方式去做一些事情,拓展他的思路,引導他養成創造的習慣。
4。在游戲中融入創新元素
只要有心,即便是簡簡單單的游戲,我們也可以巧妙地將一些創新的思維模式帶進來,對寶寶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實際上,創造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復雜,也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高不可攀,即便一些看起來很尋常的小事本身可能就包含了創造的成分。我們都知道,許多科學發明都起源于假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假想或許就是創造的前奏。如果我們的假想被證實,創造就成功了,如果我們的假想被證偽,那也不過是排除了一種失敗的可能性,讓我們離創新更進一步而已。凡事這么想,我們的內心就會產生一股強大的力量,支持我們不斷地走下去。同樣的,引導寶貝在游戲的過程中大膽假設,對培養他的創新能力是非常有幫助的。比如,當寶貝嘗試搭積木的時候,他很快就會發現積木摞高了會倒塌這樣的事實。在寶貝感覺沮喪之時,我們就可以引導他來設想:什么東西能把積木固定住,不讓他倒下去呢?提出問題之后,我們就可以找來多種材料,比如,膠帶、繩子、橡皮泥、面團、膠水、各式各樣的支架……有了更多的新材料參與進來,搭積木這個游戲就不再僅僅停留于搭積木本身,而是可以拓展出更多的內涵來了。于是,搭積木這個游戲因為有了更多的可能性產生,它本身就成了一種創新活動。經常性地以這樣的方式去引導寶貝,他的創造力就會被激發,而他創造的習慣自然也就被培養起來了。 文/林怡
下一篇:親子小游戲“小魚吃餅干”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暑假我的孩子該托給誰?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