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從幼兒園回來,女兒給我講了一個剛剛學會的“品德”故事——
爸爸媽媽生氣了,爸爸像個大獅子,媽媽像個大刺猬;
媽媽要帶寶寶回外婆家,寶寶要留住好媽媽;
寶寶向左跑,向右跑,就是不讓媽媽抓得到;
“哎喲”一聲寶寶摔倒了,爸爸媽媽趕忙過來抱一抱;
好了,好了,爸爸媽媽不吵了,全家一起呵呵笑。
這個編故事的人真的很討厭。在小孩子眼里,爸爸媽媽吵架,是一件多么令人焦心的事情,他卻偏偏遣詞造句美得像踏青郊游一樣輕松,簡直就是借別人的痛苦來顯擺肚子里的那點墨水!更可惜我們的老師們還就喜歡用這樣的教材誤導孩子,標榜大家學習那種“懂事而不幸福”的好孩子。
搞不明白,為什么大人吵架不開心,反而要小孩子費心來想辦法?
如果家庭中的孩子就像“大人”一樣懂事,那還要大人們去做什么呢?
想起上周接診的那個16歲的女孩,焦急萬分地追問我:有什么辦法可以幫助她的媽媽面對即將發生的離婚?當時,我一邊看著她單薄得如柳樹葉一般的身體瑟瑟發抖,一邊聽著她講述她那小鳥依人的媽媽是如何每晚給宿舍的她打電話傾訴苦悶,同時又是如何在自己從女兒身上獲得能量后反過來叮囑女兒“一切別往心里去,也別跟別人說,好好學習為重”。
“所以,你媽媽的痛苦有一個傾聽者,而你的卻沒有。”我輕聲打斷。
頓時,這姑娘淚如雨下。
其實,就像這看不見自己處境的可憐姑娘一樣,孩子為了父母的事情著急上火,根本就不需要大張旗鼓地進行教育,完全是出于天性和本能。因為孩子頭頂上的那塊天空,至多不過巴掌一般大小,一半是爸爸,一半是媽媽。要是哪天這天空出現裂痕,簡直像世界大戰一般可怕,足以嚇得他們拼盡全力也要努力修補。
以前聽一個好友講過,他小時候最害怕爸爸媽媽吵架,特別是害怕媽媽收拾東西回姥姥家。如果一定要問當時怕什么,其實現在想想也不清楚,反正每次他爸媽一吵起來,他就使勁哭,竭盡全力地哭,聲嘶力竭地哭。反正腦袋里就一個想法:一定要堅持哭到鄰居們被吵得沒辦法睡覺,那樣,他們就會敲開他家的大門,真心或者假意地前來勸架。
面對爸爸媽媽這片天空即將撕裂,這種記憶深處的恐懼,差不多我們都曾經歷過(倒不一定是真正意義的徹底分手,但小孩子總是分不清大人們的爭執究竟會嚴重到什么程度)。而那種竭盡心力的努力,恐怕原本我們也都曾做過(比如突然變得很乖或者很不乖);還有那些無能為力又椎心入骨的傷和痛,更是被很多人深深體會過。
怎么長大成人以后,好了傷疤忘了痛,我們都得了健忘癥?還要借“教育一個懂事的好孩子”為名,重新倡導我們的孩子把過去的傷害全部再去經歷一遭?
晚飯后,老同學打來電話敘舊,怒氣未平的我正好把以上感想與之分享。不想對方十分輕蔑地打擊我:這還少見啊?摔個跟頭就可以讓爸媽重歸于好,簡直就是便宜大大的任務!
嗨,他前些天剛剛看了一個家庭治療的案例,概括起來可以總結為“馬桶上的2歲小英雄”——那個可憐的小男孩經常連續一周不排大便,父母實在沒辦法才向心理醫生求助。
最后,細心的心理醫生終于發現問題正解——原來,只有在這孩子坐在馬桶上痛苦萬分的時刻,那對終日炮火連天的父母,才會暫時停止爭斗,成為合作的一對。
都說孩子自戀,沒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每個孩子都會以為自己是萬能的。
只有幸福的孩子,才常常不用太懂大人們的事。 (宮雪萍)
相關報道:挫折教育應該是抗挫折教育
家庭教育呼喚“智慧”
別把孩子教育成馬戲團的猴
教育孩子要說服不要壓服
家庭教育請慎用激將法
下一篇:著眼小處享受事物敏感期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孩子上網到底好不好?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