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6 道德形成在道德氛圍之中
道德的培養也必須從實體化入手,從道德的體驗入手,這樣做的前提是道德的判斷,讓孩子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
天職
這是一個13至15歲孩子的課堂,我講了一個故事:在波蘭的布拉沙市,有一位名叫海爾曼的醫生,他的醫術非常高超,遠近聞名,他的性格也很倔犟,就像他那把用最好的鋼材做成的手術刀一樣堅硬鋒利。
有天夜里,一個小偷到他的診所去偷東西,把里面翻得亂七八糟,把找到的錢和一些很珍貴的藥裝在包里往外走,因為心里太慌,一下撞倒了吊瓶的支架,接著又被氧氣罐絆了個仰面朝天,摔斷了大腿,躺在地上爬不起來了。
海爾曼醫生聽見小偷的呻吟聲,就與助手從樓上跑了下來,發現了他……
我問孩子:你們說應該怎么辦?他們說:打“110”,交給警察。我說那個助手也是這種觀點……但是,海爾曼醫生卻不同意,大家能不能推斷一下,海爾曼醫生會怎么做?
除了兩個孩子,其他全都認為會送到警察局。那兩個孩子……一個說:這個小偷當時一定很疼的,我的胳膊斷過,這個醫生肯定會給小偷打上止痛針,教育一番,讓他發誓不再偷東西后放他回家。另一個說:不給他打止痛針,就給他接骨頭,讓他好好疼一疼,使他再不敢到別人家偷東西。
全班開始爭論,主要是對那兩個認為應該放了小偷的同學進行抨擊,說他倆的觀點不對,說要是做了壞事不把他抓到警察局,惡人就會越來越多。甚至還有孩子說,不光送到警察局,而且,送之前還要把他打上一頓。現實中確實就是這樣,大家見了小偷都要打一頓,好像懲罰小偷是人們的職責似的。那兩個認為應放了小偷的孩子這時候也開始有些猶豫不定,因為在那樣的氣氛中,一般人是很難堅持自己主見的。
我看爭論得差不多了,就說:提出把小偷送給警察的同學的想法是有道理的,作為公民,每個人都有義務將抓到的小偷扭送公安機關的,讓他們受到法律的制裁,保護大家的安全。說到這兒,持有另外觀點的孩子臉上露出尷尬的神色。我接著說:提出治療并放了小偷的同學的想法讓老師很感動,因為他的內心具有作為人類的最偉大的品質——同情心,這個小偷雖然干了壞事,但是現在他成了一個弱者,他在經歷著苦難,需要同情。這兩種意見都有道理,應該采用哪種呢?
看看海爾曼醫生的做法:他說不!來他診所的病人不能這樣出去。于是,海爾曼醫生就把小偷抬上手術臺,連夜給他做了手術,打上石膏繃帶。助手很不理解,說這個小偷拿了您的財物,您為什么還要給他治療呢?海爾曼醫生說: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我怎么能看著一個沒有經過治療的病人從我的診所出去呢?
小偷這時已經不再感到擔心了,他想,這個醫生真好,他能為我治傷,也一定會放了我的。正想著,就見海爾曼醫生拿起了電話,通知警察局,讓派人把小偷帶走。小偷一聽,簡直五雷轟頂,他向醫生懇求:仁慈的醫生啊,您已經救了我一次,我真是感激不盡,求您再救我一次,不要把我送進警察局吧!醫生兩手一攤,說先生,治療你是我的天職,可在這件事上,我這把手術刀已經無能為力了……
兩難命題
講到這里時,全班孩子不說話了,靜了好長時間。從他們的表情里可以看出,小心靈受到的絕不是一般性的撞擊,而是一種天翻地覆的震撼。
我是將他們置身于一個兩難的命題之中,讓他們抉擇。
因為年齡及閱歷的緣故,孩子往往無法在兩種相對的價值體系中間做出正確的判斷,這時候就需要老師出來幫助。可以用比較的方式,比如將多種觀點的利弊明確地提取出來,讓孩子進行比較;如果這種方式不能奏效,也可以用暗示的方式加以引導,比如老師可以陳述個人的觀點:我認為怎么怎么。
要是孩子仍然堅持自己的觀點,老師應該允許他們有所保留;要是他的看法有很大的問題,老師有責任使他明確對與錯的概念;要是觀點的品味不夠高,這就成為一個教機,就得在以后的課程中進行專門的設計,能使他們提高。
這就是說,老師要以“法官”的面目出現在課堂上。傳統教育中老師是上帝,不是法官,他不給孩子表述自己的觀點的機會,所有結論都由老師來下。法官是組織雙方充分辯論,辯論之后再下結論。
《素質教育在美國》那本書中講到老師不能在孩子討論時表述個人的觀點,以免使孩子受到影響。這個我不贊同,因為這樣會導致孩子喪失明確的價值判斷,造成價值觀的混亂。
當然,這種方式并不是絕對不能使用,還要看是什么問題。
上一頁123下一頁下一篇:孩子的興趣培養重要嗎?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如何養育自信獨立的孩子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