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我們經常反躬自問:學校到底怎么了?教育到底怎么了?課程的設置怎么了?教學的方法怎么了?……
科學精神是可以通過課堂教育培養的,而人文情懷的養成是無法用世俗成功的標準來衡量的,必須從文學、藝術和生活中積累而來,從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東西中慢慢獲得,尤其是要在家庭、課堂以及社會上獲得。這就要求老師與家長敏銳地抓住時機,一點一點地培養。
人文情懷是人性中最重要的養分,如果青少年不能在成長的過程中積淀出作為一個人的良好素養和感受力,那么,他所接受的教育也有可能是失敗的。
四面楚歌的中國學生
我們在招聘老師時,遇到學了4年幼教知識的畢業生,當問及他們為什么選擇做幼兒園老師時,他們會說因為他們喜歡孩子;當我們問他們打算怎樣做一個幼兒園老師時,他們會說他們喜歡音樂和舞蹈,可以帶孩子們唱歌、跳舞;當我們又問如果孩子正在那里玩沙子,你怎樣用你的唱歌跳舞來教育她,這些學生就只能在那兒尷尬,不知道該如何回答。
有的學生能畫畫,能彈琴,能跳舞,也學了馬列,學了教育學,但到幼兒園里不知道該干什么。當孩子走到他的面前,舉起手中剛折好的紙船說“看,我折的紙船”,這個學幼教的老師眼睛竟旁顧左右,不知如何回答孩子。
如果說這些幼教畢業生是由于文憑低才會這樣,那么我們接納的幼教碩士也讓我們非常想不通。他們認為他們應該研究教育,研究教育就是坐在教室里觀察其他老師的行為和孩子的行為。當一個孩子伸著手熱情地向她撲來,她竟然伸出兩只手把孩子擋住,然后將孩子提起來放在旁邊,讓孩子不要擋住她的視線。這個孩子看來是喜歡她的,孩子再一次向她身上撲去,她又一次把孩子提起來放在旁邊,失望的孩子產生了不良的情緒,開始廝打她。我們看到的這個幼教碩士,就像一個昆蟲學家一樣,把自己當做人,把孩子和老師們當做了蟲子去觀察和研究,完全不與大家融為一體,感受他們的需求,了解他們的心理,給予他們幫助,那她怎么能研究呢?
如果說這個碩士文憑還不高,那我們還遇到一個兒童心理學的博士,他也來觀察孩子,他決心要用一生去搞兒童研究,并深入到孩子之中。當他遇著了一個舉動使他感興趣的孩子后,他就搬來一個小凳子坐在那個正在投入地做事情的孩子旁邊盯著孩子看,使得這個孩子最終由于不住地回頭看他而無法繼續投入地做事情……
從我們的觀察來看,大部分剛畢業的學生都是這樣。這些學生付出了他們最好的年華,付出了他們許多生命的力量;他們的背后,又有多少老師付出了心血來教他們,有多少家庭付出了經濟的代價來供養他們學習。但他們畢業之后無法工作,有的不但不能幫忙,反而經常幫倒忙。這種情況讓用人單位感覺到比較頭痛,這些畢業生也感覺到非常痛苦:由于他們從小缺乏人文素養的熏陶,艱苦的學習使他們缺少幸福感,又很少使用他們的肢體,使他們不知道怎樣去實施大腦中的設想,感受力也麻木了。這就是所謂的畸形發育。他們的心性因為與美好的東西絕緣而變得功利和冷漠,直接的后果是缺乏愛心,人格品位低下。
所以說,現在的學生處境十分尷尬,或者說他們已到了四面楚歌的地步。由于學生學不到將來職業生涯中必須要用的大部分東西,而他們被要求用他們所有的時間和精力來學習那些只為了考試而不是將來生活中要用的東西,所以他們的生命中大部分的精力和時間被浪費了。而一旦他們出了事,立即會招來一片驚異、指責甚至謾罵的聲音。
實際上,我們的家長也進入了兩難境地,一方面不敢不逼著孩子死學知識,另一方面又擔心這樣做會帶來不良后果,只有硬著頭皮隨大流了。出現這種情況,需要教育部門、老師、家長共同努力,來改變現狀,使孩子和家長都走出這種四面楚歌的境地。
孩子心中的“好時光”
有一次,我參加兒子家長會,學校從另一個學校請來了一位研究學生心理的專家給家長上課。她說有個學生問她:老師,中國以前真的有過“文化大革命”?她說有啊。學生說:不可能吧,開玩笑吧,你們成人騙我們吧。她說你為什么會這樣認為呢?學生說:我媽媽講那時候整整一個班不到假期全都放假了,整個學校也放假了,不上課,不寫作業,坐著火車想去哪就去哪,還到農村去學農,到工廠去學工,一天啥也不想,不寫作業,也不挨老師訓。老師,世上哪有這樣的好事?絕對不可能。心理老師告訴孩子們:當年“文化大革命”就是這樣的情況。學生說:老師,你們那一代人真是太幸運、太幸福了!你們真是趕上了好時光。老師,下一次“文化大革命”什么時候來呀?
那個專家告誡大家:你們一定要注意孩子學習的動向,要是孩子有了這樣的想法就來不及了。
其實,孩子這樣說就是對學習反感了,老師與家長就應該尋找孩子反感的原因,而不是強硬地壓迫孩子繼續按照以前的方式去學習。
人之所以為人,最大的特點是生來就愛探索愛學習,而且有比其他動物強得多的學習能力。如果學習的過程不是讓人痛苦和煩惱的,就沒有孩子不愛學習。現在為什么孩子不愛學習?實際上,這是由于現實中的學習方法沒有與孩子精神愉悅的需求相對應。咱們得想一想:孩子天生最喜歡唱歌,卻不愛上音樂課;最喜歡畫畫,卻不愛上美術課;甚至語文呀、數學呀都不能提,一提就反胃……這是為什么?
有個學畫的孩子,名叫齊思源。那孩子上小學之前精神狀態還算不錯,可是上了中學,眼看著一天不如一天,臉色灰黃灰黃,樣子挺可憐的。
有一天我問他:齊思源,你是不是哪兒不舒服呀?齊思源一臉愁苦地說:老師,我都快累死了,累得不想活了。我問周末是不是也累?他說:更累,作業多得做不過來。我說怎么回事?周末也有那么多作業?告訴老師,都有什么作業?齊思源說:不算英語、數學,光語文,就布置了兩篇作文、100個詞、5篇古文。100個詞每個要抄寫5遍解釋5遍,5篇古文每篇也抄5遍。我說詞抄寫1遍可以了,抄寫5遍也能說通,為什么還要解釋5遍?他說那是為了加強記憶。
我聽了真是不知道該笑還是該哭。我琢磨著,這個老師不知道是怎么想的,老師辛苦,但是周末還有休息的時間,但孩子呢,每天天不亮就去上學,中午睡不上午覺做作業,晚上作業做到十一二點甚至半夜一兩點鐘,就連周末也不得休息。
這樣的方式哪個孩子能受得了?這樣下去他們的學習能好嗎?身體能健康嗎?齊思源說:老師,我太害怕抄課文了,一想起就惡心,就想吐。老師一不滿意了就讓我們抄課文,發現桌子里有一點碎紙片就罰抄課文,遲到了也要抄課文,抄不好就不收,還得重抄。我太害怕了,有時作業實在寫不完,只好裝病在家里寫。
我聽了非常難受。我說齊思源,既然功課這樣忙,你就把畫畫停了,這樣還能休息一下。他說老師,千萬別停我的畫畫,我一星期只有這么一次快樂,要是不畫畫了,活著還有啥意思呢?我問他的考試情況,他說上小學時他是班里尖子生,所以考上了重點初中。這次期中考試,數學120分的卷子,考了60分;英語,也是120分的卷子,考了90分。我問語文考了多少,他只說很低,但不肯說出具體的分數。我想大概太低了,不好意思說。
齊思源說他早就痛恨學習了。他說:李老師,我的敵人是學習。你聽聽,學習已經成了他的敵人了,這樣的孩子能學好嗎?
這讓我想起陶行知先生有一次到武漢大學講教育,進教室的時候抱著一只母雞,聽眾都莫名其妙,不知道老先生要干什么。只見他不說一句話,把雞放在講桌上,按住雞頭,掰開雞嘴,抓了一把米強行喂給雞吃,無論怎么喂它也不吃。之后,他放開雞,離開一段距離,那只雞吃了起來。陶行知這才開始了演講,他說教育跟喂雞一個原理,如果強迫孩子去學,他是不愿學的;如果放手,不但愿學,還學得很好。
齊思源的媽媽,是我的朋友,所以孩子的情況我非常清楚。在齊思源小學畢業的時候,他的媽媽為了讓他上一個一流的中學使了不少勁。據我的了解,有些名聲越響的學校或許對孩子的發展越不利,盡可能不要讓孩子上那種學校。
下一篇:好孩子一定有良好的好習慣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培養愛心,關愛小動物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