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我們民間有個古老的習俗——“抓周”。小孩子滿周歲時,在炕上放了各種玩物和生活用具,任孩子爬來爬去地抓。老人們說:若抓著銅錢,將來會經商;抓著刀槍,將來喜歡習武;抓著筆墨,將來自然愛好讀書做學問了。
其實“抓周”不過是個樂呵,是大人們對孩子的將來寄予的一種希望。孩子愛不愛讀書,不是“抓著筆墨”那樣簡單的事。在現代信息高度發達的經濟社會,讀書、求知、獲取謀生的技能是擺在每一個人面前必須跨越的坎。幫助孩子順利地跨越這道坎的首任教師,只能是父母。因為閱讀能力是后天培養的,不是“抓周”抓到的。
閱讀從小開始
閱讀是一種復雜的智力活動,它包括感覺、知覺、注意、記憶、思維、想象等心理因素。幼兒最初的閱讀是從聽故事開始的。一代一代的母親出于本能,當寶寶還在襁褓中或者還在咿呀學語的時候,她們就把從老輩人那兒聽來的故事一遍遍地講給孩子聽,會把身邊的鄉土人情加上自己兒時的夢想編織成美妙的童話灌輸孩子。那么在物質生活水平已經十分豐富的今天,故事不再是媽媽們口傳心授給孩子,而是被美麗多彩的圖畫書所代替。幼兒的眼睛和耳朵,視覺和聽覺同步地被調動起來了。
兩歲之前的幼兒正處在語言的萌芽期,也被稱為是前閱讀期,他們把圖書當玩具用手拍打玩耍,也能夠指著物體示意,用身體的動作代表語言。比如:看到書上畫的電視,他會用眼睛在屋子里尋找,然后手指著電視。看到書上的笑臉,他會做出笑的模樣。那么,父母給他讀書、講故事,主要是培養他的語言能力,幫助他學會正確地說話。
新西蘭圖書館員多羅西•懷特說:“圖畫書是孩子們在人生道路上最初見到的書,是人在漫長的讀書生涯中所讀到的最最重要的書。一個孩子從圖畫書中體會到多少快樂,將決定他一生是否喜歡讀書。兒童時代的感受,也將影響他長大成人以后的想象力。”
兩歲之后,幼兒的智力借助語言的翅膀迅速發展。他們會一邊翻書一邊自言自語地“念書”,還經常要大人給他講聽過無數遍、已經相當熟悉的故事,甚至要求大人指著畫書上的字,一個一個讀給他聽。這是幼兒在從熟悉的故事中,驗證自己的預知能力,并獲取自我、樹立自信。
隨著幼兒一天天的成長,圖畫書與玩具一樣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但是,對幼兒來講書與玩具又有本質的不同。玩具能夠組合,能夠改變形狀,可以發聲,可以是動態的,幼兒獨自就能玩耍,在自娛自樂中開動腦筋,玩出新意。
書卻不同,它是無聲的、靜止的、平面的,很少有幼兒能自己看上好長時間的,需要親子共讀。在父母生動激情的講述中,能激發幼兒對圖畫書的閱讀興趣,幫助他提高感受和理解能力,逐漸學習領會新知識。在親子一問一答的交流中,讓幼兒感知各種特色的書面語言,增加詞匯量,并把書中的故事內容與自己的生活經驗相聯系,從而不斷地充實擴展著自己的知識經驗,逐步完成社會化發展。可見父母的啟蒙有著不能忽視的作用。
做生意的周先生夫婦,很注意對寶貝兒子的培養。從兒子一歲起,他們就買了大量最新的益智圖書和玩具,整整擺放了一屋子。現在兒子已經上大班了,對書一點興趣也沒有,整套整套的新書連封盒都沒有打開。兒子成天不是玩槍炮,就是打“游戲”。也難怪,周先生夫婦倆忙自己的生意,根本就沒和兒子一起讀過書、講過故事。兒子怎么會對書感興趣呢?
作家孫友田的故鄉在黃河故道邊,他小的時候家里的日子很苦,母親不識字,家里也沒有書,然而精神生活卻很豐富。母親用“明月星光陪伴”他的童年,用“智慧才華啟迪”他的想象。于是,他在母親綿綿不斷的歌謠和故事中長大。正如他在優美的散文《月光啟蒙》中所說:母親“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暢、含蓄、風趣的民歌民謠,使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飛向詩歌的王國。”
這又一次證明了,孩子閱讀能力的養成,不在于家中書的多少,在于父母精心的講述。你只有在孩子幼小的心田里播下讀書的種子,才能獲取他成長的果實。
上一頁123下一頁下一篇:可愛的藍精靈形象12(圖)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將整合的理念貫穿閱讀中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