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請認為自己對子女的教育成功的父母舉一下手。”結果,在場的百余位家長,不足十人舉手。日前,知名心理健康教育專家藺國憲教授做客香山講壇,他表示,在學校追求高升學率、父母望子成龍的壓力下,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堪憂。
藺國憲建議,忽視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眾多惡性案件頻發的原因之一,而在學校開設心理健康課程,在給孩子“補腦”的同時也“補心”,將有助于孩子們擁有一個健康的人生。
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堪憂
“有超過90%的家長認為自己對子女的教育是不成功的!”省內知名心理健康教育專家,原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心理評估委員會委員藺國憲教授在論壇現場的調查也印證了這項統計數據,現場百余位家長中,舉手認為自己對孩子教育成功的只有寥寥數人。
藺國憲認為,很多家長希望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給孩子太多壓力是造成雙方挫折感的原因。“我們都在問這個社會怎么了,為什么選擇極端的方式去發泄?”藺國憲說,他身邊有很多案例,也收到過很多求救信,他發現孩子們的心理狀況堪憂,且不是個別現象。
藺國憲說,6年前他參與的課題對中山城區和鎮區初一、初二的5506名學生調查后發現,抑郁的中度異常達到8.2%,重度異常達到1.4%;偏執的中度異常為12%,重度異常為2.3%;精神病性的中度異常為6.5%,重度異常為1.2%。
藺國憲告訴記者,雖然這些數據只是抽樣調查的情況,但這個結果也得到了教育界人士的認同,“學期結束,有一半的學生課桌涂鴉基本都是發泄的話語,教室里滿是丟棄的復習資料,這也反映了學生對學習的厭倦。”
孩子要“補腦”還要“補心”
“與其抱怨不如通過積極的途徑提高孩子的抵抗力。”藺國憲說,“我們對孩子要‘補腦’還要‘補心’。”
藺國憲說通過在學校開設心育活動課,對學生開展生命教育,結果發現成效非常明顯,“我們有一個游戲,讓孩子們懷揣著七八斤重的沙袋行走,體會媽媽的辛苦,結果不到半個小時已經有孩子受不了了。”藺國憲說,通過游戲和社會實踐,寓教于樂,能夠幫助孩子學會生存,學會做人,最終讓孩子擁有一個健康的人生。
曾經做過心理醫生的藺國憲,現在已經70多歲,他已經做了十多年心理健康教育,他告訴記者,“我當醫生時,每天看30~40個病人,與其這么被動,還不如從健康教育角度來影響更多人,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藺國憲坦承,這十多年來他做得相當辛苦,“我們的考核標準出了問題,衡量一個老師、一個學校的標準還是升學率,哪怕是一個小時也不愿意拿出來給孩子做心理教育。”
不過藺國憲也表示,他們所做的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認同,“我們現在已經有了一個團隊,越來越多的老師加入進來,慢慢得到了教育界的重視,相信未來一步步會改善。”
下一篇: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為何高發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窮爸爸”巧教“攀孩子”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