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我不認為兩代之間應該有代溝。
對于父母和兒女相處的感情問題,在我的感覺里,我的父母就是典型的“傳統的中國父母”,也就是說非常強調“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在他們的眼里只有父母的尊嚴以及法律的、道德的、傳統的……一切的責任,就是忽略了“感情”。
我們上一代的觀念認為:“父親的話都是對的,你必須照著父親的話做!”完全忽略孩子的性格、興趣、個性、喜好。由于今天思想的開放,小孩并不完全認為父母親的話是對的(某些時候),于是便產生了代溝。
我常常看到這樣的例子:
父親是標準的士大夫思想者,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孩子只要讀書就好,要是功課稍差了一點,就會被罵得狗血淋頭:“你沒有給我某某家掙面子?”“你讓爸爸在別人面前不能做人!”“你就會給祖宗丟面子!”……似乎是要求下一代非要衣錦還鄉來滿足上一代的虛榮心不可。
愈是如此,小孩子愈容易反抗,他認為你這樣的想法并不一定完全對:我為什么要替你掙面子呢?我自己喜歡做的事為什么不能做,為什么一定要我做我不喜歡做的事?
舉個實際的例子。我有一個朋友,他太太在小孩上中學的時候到美國去了,把孩子留在國內。結果才去不久,小孩的功課就開始退步,性格也慢慢變得郁郁寡歡,好像時時刻刻心情都很沉重的樣子。高中聯考到了,好不容易才蒙上了一個學校,卻又不好好念,沒過多久就被學校記滿三次大過,來個留校察看。這時候,他的母親才覺得事態嚴重,慌了手腳,急急忙忙地從美國趕回來。
可是,該怎么辦呢?他們曾經征詢過我的意見,我很直率地告訴他:
“來不及了,你現在想什么辦法都沒有用了!”
“為什么?”
“當他最需要愛的時候,你們沒有給他,現在他都長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更何況長期在外面游蕩,已經變成他的一種習慣,變成他精神上發泄的一種方式,你現在即使想給他愛也來不及了!”
“難道就無法挽回了嗎?”
“要想挽回還是只有一個方法——愛!”
“怎么去愛呢?”
很多父母在有意無意之間都誤解或錯用了愛,就像我這朋友說的:“他要補習我讓他補習,他要買東西我給他錢,每個月每個禮拜我都給他一兩千塊,難道說我還不愛他嗎?”
錯了!這不是愛,這只能滿足他一時的物質享受,哪算得上是愛呢!真正的愛應該是去關懷他、幫助他、引導他,讓他感受到親情的溫暖,這些豈是金錢所能替代得了的!
當時我就仔細地分析過這個問題。
我說,讀中學的小孩——也就是十四五歲的小孩,生理的發育已接近青春期,這時候他們有太多的欲望,同時也有太多的精力需要發泄,尤其在情感上更需要慰藉。
譬如他在放學的時候,發現了一件很不尋常的事,像一棵大樹倒了或一個小車禍等,他會很急切地想回家告訴媽媽。但是當踏進家門時,媽媽卻不在,整個家空空蕩蕩的,第一盆冷水已經澆在頭上了,他會覺得若有所失,更何況媽媽到美國去了,你要他向誰去講?
他的感情沖動、感情經驗無處發泄,怎么辦呢?他必須找朋友、找同學發泄!危機就出現在這個時候——如果他的同學的情形也跟他一樣,他們沒有地方發泄,你說他們會不會去抽煙、打彈子、交女朋友呢?再下去就是青少年的社會問題了。
所以,在教育上父母的責任太大了,比較起來學校方面的責任反而要小。有很多父母在孩子滋事、打架、被學校記過,甚至留校察看、勒令退學時,爸媽常用責備的口吻:“你怎么那么沒出息!”“你看別人家孩子有多好!”“人家用功讀書,你卻每天鬼混,科科都不及格!”“爸媽哪一點不愛你,你要什么我給你什么,你還要怎么樣?”
可是,這類父母卻沒有自我反省:“當孩子最需要愛的時候,我們在哪里呢?”你盡心照顧過他嗎?你真正幫助過他嗎?金錢、物質能彌補精神上的空虛嗎?他真正需要的是你們的關懷呀!
為什么我如此重視下一代,甚至拒絕所有的社交活動?就是因為我想讓孩子得到最完整的愛,這愛絕不是金錢物質的,而是成長中的小孩子最需要的“關懷”!我想,王乃慶既然擁有這么高的智慧,我希望他在心智上也能夠獲得正常而平衡的發展,這對他將來是否成功也許有一點幫助。
下一篇:過高期望引發孩子情緒問題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讓笑容重回抑郁癥孩子臉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