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編者的話:青春期孩子的“性教育”一直是備受百姓關注的話題。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就不斷有專家呼吁:“孩子們需要性教育”。可是,20年過去了,事情似乎鮮有進展。近日一項最新調查顯示,中國青少年“性教育”仍然存在很大缺失。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對3032人進行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近一半的人認為“11—14歲”是孩子系統了解性知識的最佳年齡,只有12.1%的人選擇“10歲以前”。
事實上,中華兒科學會內分泌及遺傳代謝病學組公布的一項最新調查顯示,我國女孩青春期發育年齡平均為9.2歲。因此,在小學就進行性教育,是最為必要和科學的。
調查中,對于可供青少年了解“性知識”的有效渠道,排在前兩位的是“網絡”、“書籍”,最后才是“學校”、“家長”。
由于缺乏有效的性教育,孩子們付出了慘痛代價。今年5月,由國務院婦女兒童辦公室等單位進行的第一次全國青少年生殖健康調查結果公布:有22.4%的未婚青少年有性經歷,其中首次性行為未采取避孕措施的比例高達51.2%。
這一系列相關數據令人觸目驚心。北京性健康教育研究會副會長、首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性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張玫玫坦言,雖然全國已有1/3—1/2的學校開展了性教育課程,但青少年更多地處于一種“自學”狀態。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陳一筠指出,學校和家庭是性教育的“兩大陣地”,但我們在這兩方面做得遠遠不夠,主要是兩大原因造成的。一是因為觀念守舊。中國長期處于一個性禁錮的文化環境中,性是一個敏感話題。父母年輕時,就沒接受過教育,如今為何要跟孩子說?
二是因為知識匱缺。許多家長不知該怎么說,于是將責任推給學校。但學校應試教育壓力大,課表太滿排不進去。此外,性教育涉及到性隱私,而孩子們的發育有早有晚,學校難以做到有針對性。
對此,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云曉建議,性教育要從兒童需求出發,用科學、形象、具體、適宜的內容加以引導。這就需要更多有專門知識的、受過專業訓練的教師。但目前這方面的教師培養還跟不上,亟需加強。
張玫玫則強調,我們最應關注的,是青少年自己希望知道什么。不同年齡段要解決的問題不同,教育的方式也應有所區別。最后,性教育是一個社會問題,全社會都應承擔起這個責任。
國外性教育有妙招
日本:從小學教到高中。日本文部科學省出版的小學第一冊《衛生》課教科書封面,就有女性和男性的性器官圖。日本初中、高中還會設立由專家學者成立的“協助者協會”,負責向學生提供各種性咨詢、性教育,并編寫性教育指導手冊。
新加坡:推出多媒體“成長歲月”。新加坡教育部制定了一個系統的性教育方案,重心放在嚴格控制性行為、性年齡上。并為中學低年級學生設計了一套多媒體性教育教材,叫《成長歲月系列》。
芬蘭:每天講故事。芬蘭有本性教育書——《我們的身體》,家長可以像講《一千零一夜》那樣每天講一節,性教育就自然而然地開始了。
荷蘭:在餐桌上和孩子討論性。荷蘭孩子6歲進小學時就已開始接受性教育,父母則會在餐桌上和孩子討論這方面的話題。(許 樊)
下一篇:常遭父母打罵 長大婚姻不和諧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家長的言行影響孩子的身心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