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在爸爸媽媽小時候,就以獲得一朵大紅花為榮,現在幼兒園的鼓勵方式花樣翻新,比如小貼紙、獎勵卡片、小糖果,但是實質仍然沒有改變,對這樣的鼓勵方式家長褒貶不一,“小紅花”是好是壞呢?
媽媽說:
沒拿到糖果的噩夢
下班回家后,我像平常一樣問鐺鐺:“兒子,今天在幼兒園怎么樣啊?自己吃飯了嗎?睡覺睡得好不?乖不乖?沒有哭吧?”鐺鐺一臉委屈地說:“一開始沒有哭,老師發糖了,他們都有,我沒有,我說給我呀,老師沒有給,我就哭了!”
其實幼兒園這個做法我早就知道,老師會給表現特別好的小朋友獎勵糖果。也會貼紅心或者是五角星以資鼓勵。幼兒園這么做當然是有原因的,而如今幾乎所有的幼兒園也都會這樣。為了讓小朋友盡快地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培養好的學習生活習慣,這樣的獎懲制度還是有一定效果的。于是我問:“那鐺鐺是不是在幼兒園表現不好了呢?所以老師才沒有給你糖吃?”鐺鐺:“我偷看小朋友了。”
事情還遠遠沒有結束。8點多鐺鐺上床睡覺了。入睡后就一直沒睡踏實。一直在床上不停翻身。到12點多的時候,開始哭鬧著說夢話:我沒有!我沒有!快給我呀!快給我呀!原來孩子小腦袋里一直還記著自己沒有得到糖果的事情呢!當時的情形,看了真讓人心里發酸。
也許是我的孩子真的表現很不如人意,但一整夜的噩夢折磨和心理負擔,對于一個還不到三周歲的孩子來說,是不是太過于沉重了呢?這讓我開始懷疑起來,幼兒園的這些獎勵制度到底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呢?
專家說:
獎勵要削弱“控制”
心理學研究表明,教師對幼兒的獎勵,是一種外在獎勵,它具有兩方面的功能即控制行為和傳遞信息。
外在獎勵控制行為,簡單地說,能夠起到“如果這樣做,你就能得到;如果不這樣做,你就得不到”的效果。比如教師告訴幼兒,只有坐得端正才能得五角星。
如有一天,一位教師發現某個小朋友吃完飯后,很認真地把桌上的飯粒、菜渣收拾得干干凈凈。教師夸獎道:“你真是個好孩子,教師沒要求你這樣做,你卻做了。你真是太乖了,教師太喜歡你了。”當時,這位小朋友聽了教師的話,顯得非常高興。可是,在后來幾天,當教師沒有再每天表揚這位小朋友時,教師發現,他也就沒有再主動地去收拾桌面。
出現這種情況,很可能是因為教師的那句夸獎,教師不自覺地使用并強化了獎勵的控制功能。其實從一開始,幼兒就可能是因為好玩而去清掃桌面,并且從中體驗到某種快樂。但教師的介入改變了幼兒的行為動機。在教師的夸獎中,幼兒聽出了這樣的潛臺詞:“你這樣做,你就很乖,老師就喜歡你;你不這樣做,老師就不喜歡你。”因此,幼兒會認為自己之所以要收拾桌面是為了得到教師的表揚和喜歡。
教師用獎勵控制行為,除了削弱了幼兒做事的內在動力,還會讓孩子在沒有外在夸獎時失去興趣。
那么應該怎么做呢?首先,教師在夸獎時清楚地讓孩子知道他會做什么了。如上面那位教師可以這樣說:“你的桌子真干凈,上面一點飯菜都沒有留下。這么干凈,阿姨都可以不幫你打掃了。”其次,獎勵幼兒要肯定他們的行為,而不是“教師很高興”;同時要讓幼兒認識到:進行某項活動純粹是因為他們喜歡這樣做,而不是為了獲得別人的稱贊或贏得競爭。點點叔叔整理
下一篇:人生的第一個轉折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教你培養孩子情商的九項技巧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