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孩子隨時隨地發脾氣,一點兒小事兒就哭鬧,許多家長都為這個問題煩惱不已!耐心勸告,他不聽;哄一哄,能好一會兒,但很快又開始鬧;實在忍不住對他大吼,有時會消停一下,有時卻反倒大哭起來。孩子究竟怎么啦?怎樣才能讓他告別壞脾氣?
你好,“壞脾氣先生”!
客觀來說,孩子有很講道理的時候,能合作,也商量得通;孩子也有很可愛的時候,富有創造性和主動性,玩耍和做事充滿活力,與身邊人的情感互動也非常棒!所以“壞脾氣”并不是他的全部,甚至只是很小一部分而已。
明白這個道理后,在多次反復遭遇孩子的壞脾氣之后,我決定將“壞脾氣”與孩子分離開來。爸爸媽媽所要做的,不是把孩子和“壞脾氣先生”歸為一體,加以否定、批評甚至拒絕,而是要聯合孩子、調動他自己的力量,共同來處理“壞脾氣先生”所導致的各種糟糕狀況。
這樣做,對爸爸媽媽來說,可以將自己抽離出來,以旁觀者的眼光,客觀地來看待所發生的事情,不再被“壞脾氣先生”牽著鼻子走,窮于應付它所制造的麻煩——它不合作,于是勸說;它哭鬧,于是哄、抱;它發脾氣,于是批評;它任性固執,于是陷入對峙的僵局……直到自己最終也陷入負面情緒。
對孩子來說,也可以更加客觀地來看待和認識自身。因為孩子主要是透過周圍人的反應來理解自我,如果爸爸媽媽對他發火、批評他,他就會對自己產生負面的印象。此外孩子還弄不清局部和整體的差別,也就是說,容易犯將局部問題整體化的錯誤,就有可能將“壞脾氣”和自己等同起來,所以我們要幫他把自己和“壞脾氣先生”區別開來,幫他建立起新的自我觀念:你是個好孩子;我們一起來設法約束“壞脾氣先生”,讓它不再制造出那么麻煩,好不好?
“壞脾氣先生”從哪兒來?
孩子到了兩三歲的時候,“壞脾氣先生”出現的頻率就變得越來越高!究竟是什么在召喚著“壞脾氣先生”?
“叛逆期”的必然
孩子為了尋求自我的確立,而堅持、甚至是固執于自己的主張,于是就顯得不肯變通、難以商量;更常常訴諸否定形式,對其他人的要求、建議一概說“不”。這些“叛逆期”的情形固然令人頭疼,但深究起來,卻并不是“壞脾氣先生”出現的真正原因:當孩子堅持他的主張,并且也獲得了尊重和滿足時,他并不發脾氣;但有時他提出自己的主張或否決別人的意見之初,在別人尚未對他作出任何反應時,就開始脾氣臭臭。
對自己力量的不確定
以他這樣一個小人兒,去面對真的是“巨大”的世界,有很多事情他想要做卻無力實現,尤其是,在很多情形下,他的意見總是被否決,被要求讓位于爸爸媽媽認為更有道理、更合適的方案。于是當他準備要提出一個意見,或否定一個要求時,下意識地就產生了“等一下我肯定會被拒絕”的預設,然后直接就給出了反應:在第一時間,在別人都還沒來得及聽清楚他要說的是什么、根本來不及決定要如何回應他時,他就已經開始發脾氣了。看起來很莫名其妙,其實“壞脾氣先生”卻是懷著深深的挫折感!
進入了“秩序敏感期”
有時候他尚未開口就已帶著哭腔,看起來很不合理,但對孩子來說,委屈卻是已然、真實存在的。因為在他單純的世界里,一切事物都需要有相應的、穩定的位置,而事情必須要遵照習慣的順序、方式進行。這些秩序在大人們眼里或許微不足道,但卻是他的小小世界得以安穩的基礎。所以一旦外部秩序被打破,對他和他的世界而言,就是個破壞性的災難。
源自錯誤的反饋機制
如果一開始孩子哭鬧、發脾氣,或當哭鬧持續一段時間,或發脾氣升級之后,他的要求就獲得了滿足,那他就會形成錯誤的反饋機制:哭鬧+堅持要求獲得滿足。此外如果孩子哭鬧,爸爸媽媽就趕著去哄,那他也會形成錯誤的反饋機制:必須要有人哄,才肯收住脾氣。而且這個反饋機制會不斷地升級:首先是需要有人給予他即時的、立刻的反應,稍微遲緩一點都不行;其次是需要哄比較長時間;最后是可能哄好了沒多久,“壞脾氣先生”就又開始鬧別扭了。
無聊,訴諸破壞性行為
孩子其實是精力旺盛的小動物,如果沒有足夠有趣的活動,讓他的旺盛精力有處可去,積留下來的旺盛精力就會變成破壞性的力量。“壞脾氣先生”出現的一個高發時段,就是在孩子百無聊賴的時候。而且,“無聊”本身就是一個挺負面的狀態,陷入其中的孩子想尋求突破,很多時候所用的方式就是發脾氣——同時也表明:“我對現狀很不滿意!”
“壞脾氣先生”,拜拜!
單單給予耐心,是無法應付“壞脾氣先生”的,因為就像游戲中的“貪食蛇”,它對耐心的要求一定會變得越來越高,但又有誰能夠給予無限的耐心呢?而當耐心耗竭時,忍不住對孩子發脾氣,豈不是更糟糕的處理方式嗎?而且這樣做,很容易就變成爸爸媽媽跟孩子及“壞脾氣先生”雙方的對峙,不僅把孩子推到對立面,甚至會讓孩子以為:既然大人可以發脾氣,那我當然也可以!
所以當我將“壞脾氣先生”指認出來之后,第一步就是要使孩子回到爸爸媽媽的身邊,和我站在同一陣營:“我們一起來跟‘壞脾氣先生’說‘拜拜’好不好?”把這件事變成一個游戲,變成是孩子和爸爸媽媽一起和“壞脾氣先生”捉迷藏,最終請它離開的過程。
Step1 偵查
可以約定一些“暗語”,或者可以給孩子一些道具,比如一個哨子,一旦發現“壞脾氣先生”的蹤跡,就吹響它。一般說來,孩子在發脾氣時,容易陷入其中,如果爸爸媽媽也就脾氣論脾氣的話,很可能大家都一起落入“壞脾氣先生”設下的陷阱。所以作為第一步,最重要就是要令所有人產生警覺。事實上,當孩子豎起手指說“噓”或吹響口哨時,他就已經停止發脾氣了!
Step2 勸說
偵查到“壞脾氣先生”之后,怎么辦呢?肯定不能用和它一樣的方式,對它發脾氣。勸說,有時是有用的;請它將注意力放到更有趣的事情上,有時也是有用的。都請孩子來試一試吧:他會把從前爸爸媽媽用來勸說他的話,全用到“壞脾氣先生”身上的!
Step3 劃界
上面兩招并不絕對有效,或有時效果持續的時間很短——剛轉身離去的“壞脾氣先生”,很可能在下一秒又去而復返了:孩子也經常在明明點頭稱“好”后,轉眼間又回到剛才發脾氣的原點,尤其令人頭疼。這時候就要用到這制勝的絕招:在孩子和“壞脾氣先生”之間劃下界限——以具體的、大幅度的身體動作來劃!或將“壞脾氣先生”領到一間小屋子里,請它在那里呆著,然后關上門,孩子就和它說“拜拜”了。孩子對外部實體空間的感應,其實是對應著他的內心空間的,所以當“壞脾氣先生”被分離到其他空間后,他比較容易就能脫身了。
作者簡介:
袁堅,復旦大學文學博士,從事過廣播、電視、平面媒體及教師等多種行業,兒子3歲半,現為自由撰稿人、全職媽媽。對孩子和媽媽的共同成長抱有極大的好奇心與探究熱情,已出版《貓博士育兒筆記》,提出“輕松做個好媽媽”的主張。文/袁堅 編輯/王俊
本文由新時代出版社授權摘自《為了孩子》雜志
下一篇:家長三類不經意謊言影響孩子心理健康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性不能“忌”和“過”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