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一色视频_91电影院_一级片在线观看_九一视频在线免费观看_视频在线一区

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3-6歲 > 語言心理

語言心理

寶寶踏出家門時,看不見的情緒成長

分類: 語言心理 育兒詞典 編輯 : 育兒知識 發布 : 03-26

閱讀 :498

  喜、怒、哀、樂,情緒每時每刻在每個人的生活中上演,可是我們卻常常忽略它。

  情緒是個體適應生存、適應社會生活的重要心理工具。心理學家們將情緒智慧(情商)與智商相提并論,良好的情商可以幫助人們更充分地發揮智商的作用和效果。美國哈佛大學的教授丹尼爾?古爾曼表示:“情商是決定人生成功與否的關鍵。”

  0~6歲階段,是寶寶情緒能力萌芽和發展的重要階段。而和寶寶朝夕相處的您,是影響寶寶情緒能力發展的重要因素。

  在本期專題中,我們將和大家分享三個在早教中心發生的情緒故事,為什么以早教中心為背景?一是,早教中心是大多數寶寶走出家門后遇到的第一個相對固定的社會化場所,對寶寶和家長來說,是情緒能力的練習場和試金石;二是,提起早教中心,大家自然而然想到的都是寶寶學到了什么技能或本領,卻很少能意識到,在有專業老師在場的早教中心,如果家長對寶寶的情緒有足夠的關注,并“利用”得當,那么寶寶的情緒能力也會有很大的發展。這便是我們在本次專題中想特別提醒家長的。

  挑戰你和寶寶情緒能力的時刻來了

  文/吳玲玲

  知識鏈接:

  情緒能力包含了三方面:

  情緒表達——經常表達積極情緒,較少表達消極情緒;

  情緒知識——正確分辨他人的情緒和導致致情緒的原因的能力;

  情緒調節——以恰當的強度水平表達情緒,以便成功實現個人目標的能力。

  你是否意識到,當寶寶踏出家門時,你和寶寶都將經歷一場“情緒能力大考試”

  我們知道,情緒在寶寶發展社會關系、探索世界和發現自我的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不過在不同的年齡段,寶寶所經歷的情緒體驗和家長的應對是不同的。

  0~1歲,寶寶主要生活在家庭環境中,情緒經驗相對比較單一,親子之間也逐漸形成了相對固定的情緒互動模式,對父母的挑戰相對較少。

  而1歲之后,很多寶寶開始走出家門,如在小區玩耍,在公共場所提供的兒童游戲區嬉戲,或者去早教中心,總之和同齡人之間有了更多的交往和游戲機會。這個時期,很多爸爸媽媽發現,寶寶的情緒體驗更加多樣了,恐懼、生氣等負性情緒引發的哭鬧時有發生,之前的得心應手變成了束手無策。

  情緒的發生與情境密切相關。走出家門,和同伴交往,對寶寶來說意味著哪些改變呢?我們以早教中心為例:

  ?    從熟悉的環境進入到陌生的環境;

  ?    從相對單一的游戲環境進入更為豐富的游戲環境;

  ?    從“不對等的親子關系”進入“對等的同齡人關系”的交往情境。

  生活、游戲場景的轉變大大增加了寶寶情緒體驗的復雜性,這對寶寶和家長來說既是很大的考驗,也是成長的機會。

  在早教中心,對寶寶來說,是豐富情緒體驗、了解自己和他人情緒狀態、學著處理自己情緒的良好機會。 

  對父母來說,是觀察寶寶情緒反應、學習處理和引導寶寶情緒、調整發展家庭中原有的親子情緒互動模式的契機。

  下面我們將分享三個在我們早教中心發生的情緒故事,每個故事中都有老師對家長處理“情緒事件”的觀察與點評,大家可以一邊看一邊思考,假設我遇到這種情況時,我該怎么做呢?我是否能通過這場考試呢?

  早教中心的情緒故事1

  集體生活中的人際相處三部曲

  文/陳文英 逗逗媽

  據逗媽介紹,逗逗是個情感豐富且敏感的寶寶,高興時歡樂的情緒能感染周圍人;和同伴發生“沖突”時,處于“下風”的他會顯得好委屈,通常是大哭一場,甚至事后看到同伴也會有意避開。那么逗逗來早教中心后,會發生什么事情呢?在早教中心的第一個學期,我們見證了在逗媽的積極引導下逗逗參與集體生活的人際相處三部曲,邁出了人際交往的第一步。以下是逗媽的記錄。

  第一階段:以自我為中心

  上早教中心的第一個月,幾乎每個孩子都各玩各的,偶爾有接觸,身邊的大人也會忙不迭地把孩子抱開。我鼓勵逗逗跟人打招呼,搶玩具時,我試著轉移他的注意力,希望他學會輪流與等待。開始逗逗并不能忍受得不到想要的玩具的情況,會哭會鬧,但慢慢也認清了“在這里不是他想要什么就能有什么”,不過依然與別的小朋友沒有交流。

  第二階段:沖突讓他害怕和逃避

  第二個月,在一次活動中,逗逗抱著小熊,讓小熊玩滑梯,他一人站在滑梯口,擋住了其他小朋友。站在他身后的女孩著急了,趴在他背上一口咬了下去。當時他就懵了,隨后大哭不止。在一旁的我輕輕摟著逗逗,告訴他:“沒關系,小姐姐也想滑滑梯,你擋住滑梯了呀!來,我們下來讓小姐姐滑滑梯……”寬容的態度、微笑的臉龐、輕松的解釋讓逗逗的情緒很快穩定下來,隨后我說:“逗逗和小姐姐拉拉手吧。”當逗逗伸出小手時,我微笑著回應他。

  但是陰影并沒就此消失。有了“被咬”的經歷后,當他身邊有小朋友經過或者離他很近時他會緊緊抱住我的腿,嘴里嘟囔著:“怕……怕……”看到他有這樣的反應,我倒認為是一件好事,至少他意識到這個環境中不是只有他一個人。我不強迫他接納別的小朋友,但沒有停止對他的疏導,比如:“跟小弟弟握握手好嗎,我們一起玩好嗎,看,這個姐姐多棒……”慢慢引導他關注身邊的伙伴,嘗試與伙伴進行友好的肢體接觸,淡化他的恐懼。

  第三階段:嘗試分享

  漸漸地,逗逗在我和老師的鼓勵下變得非常愿意跟人打招呼,手里的玩具也愿意讓給別人玩。逗逗在分享玩具后慢慢不再懼怕跟伙伴的相處,哪怕有小朋友從他手中拿走玩具,他也沒有過激的反應。雖然交換分享玩具的過程需要我再三地引導與鼓勵,但當他把手里的玩具遞給其他小朋友時,我總是第一時間贊揚他:“你真棒,逗逗像個大哥哥了!”每每這個時刻,逗逗的臉上會綻放出很不一樣的光彩,有點神氣,也有得到鼓勵的驕傲!逗逗經歷了一個學期,終于邁出了人際交往的第一步。

  聽聽老師怎么說:回避矛盾的背后是剝奪了孩子體驗負面情緒的機會

  和大多數中國城市家庭的孩子一樣,逗逗在家中也是長輩圍繞左右。正因為現代家庭6+1的模式,讓幼兒產生了一種唯一性心理,使得孩子在成長最關鍵的時刻缺失了分享的意識和機會。

  在早教中心,與同伴發生摩擦、碰撞都是成長的必經之路。我們也時常看到這樣的情景,寶寶之間發生了小小的沖突,很多大人是采用回避法,“我們走吧,到那里去玩”(暗示:某個寶寶對我們有“威脅”)。這么做,看起來是避免發生沖突了,其實是讓寶寶避開委屈、哭鬧、害怕等負面的情緒體驗。但是我們有沒有認真地考慮過,一旦寶寶獨立開始面對集體生活(就在眼前的入園),當他獨立面對這些問題時,他們該怎樣去解決呢?逗媽的做法值得我們好好借鑒。

  早教中心的情緒故事2

  共同游戲的快樂

  文/朱佳燕

  從“我玩你不玩”到“我們一起玩”

  這一天,21個月的熙熙和往常一樣在早教中心的蛋蛋椅上和媽媽玩“躲貓貓”,熙熙把蛋蛋椅上的帳篷拉上拉下,可開心啦!就在這時,16個月的小蛤蜊看見了,踉踉蹌蹌地走過來,小手不停地揮動著,好像在說“我也要玩”,媽媽拉住小蛤蜊輕聲說:“我們等姐姐玩好了再玩好嗎?”而正在陪女兒玩的熙熙媽媽邊把熙熙從椅子里拉出來邊說:“我們讓給妹妹玩吧!”

  其實兩個寶寶都不希望給對方玩,小臉拉長了,小嘴撅了起來。就在這時,小蛤蜊趁大家不注意,咕嚕一下鉆進了椅子里,站在旁邊的熙熙呆滯了3秒鐘,走上前去用力地將帳篷拉下來,目不轉睛地盯著蛋蛋椅,氣氛似乎在那一瞬間有些緊張。結果,熙熙蹲下身子偷偷往縫隙里瞧一瞧,好像在學著媽媽和自己玩耍時的樣子。當熙熙把帳篷拉上去的時候,小蛤蜊坐在椅子里開心地笑出了聲。

  兩個寶寶就這樣一來一回玩了3次,之后小蛤蜊干脆自己從椅子里面拉下帳篷,此時小蛤蜊的媽媽在旁邊問椅子前面的熙熙:“妹妹在哪里?”熙熙則從外面將帳篷拉上去找妹妹,小蛤蜊的媽媽接著說:“妹妹在這里。”小家伙們玩得不亦樂乎。

  在這個蛋蛋椅故事中,孩子們經歷了這樣的情緒變化:

  熙熙:1.剛開始和媽媽一起做游戲時,心情感到愉快。

  2.當有妹妹加入時,有些抗拒和不高興。

  3.愿意主動和妹妹一起做游戲,在游戲過程中找到了樂趣而感到快樂。

  小蛤蜊:1.看到姐姐做游戲,好奇心增強了。

  2.趁大家不注意時坐入蛋蛋椅,試探姐姐的反應。

  3.最終和姐姐一起做游戲感受快樂,內心得到滿足。

  聽聽老師怎么說:家長別急著“站出來”,給寶寶反應的時間和空間

  早教中心的寶寶大多在1~2歲之間,因為玩具發生爭搶是常事,爭搶的過程中寶寶會感受到不快樂的情緒。

  同時,在集體環境中寶寶也會很容易將別人的情緒遷移到自己的身上。當寶寶看到別人高興時,也會不由自主地跟著哈哈大笑起來;當看到別人傷心的時候也會跟著一起流眼淚。所以,寶寶的情緒來得快也去得快。如何幫助寶寶在這種小事情中從消極情緒轉化為積極快樂的情緒呢?蛋蛋椅的故事正好說明了這一點。

  1.放開寶寶的手,提高寶寶管理自我情緒的能力。

  給孩子空間,讓孩子嘗試自己解決問題和控制自我的情緒。當妹妹蛤蜊坐進椅子后,熙熙的媽媽并沒有阻止;而當熙熙用力拉下帳篷時,蛤蜊的媽媽也沒有責怪她,這為后來“劇情”發生戲劇性的轉變留下了空間。兩個寶寶在沒有媽媽約束的情況下,妹妹的快樂帶動了姐姐,姐姐的高興影響著妹妹,兩個人玩比一個人玩還要快樂。

  2.增加游戲情節,激發寶寶樂意游戲的快樂情緒。

  蛤蜊媽媽和熙熙媽媽及時配上解說詞“妹妹在哪里”,“妹妹在這里”,以一種游戲的口吻鼓勵兩個寶寶一起做游戲,這時寶寶們的消極情緒隨著媽媽的話語慢慢減弱,逐漸沉浸在游戲的快樂中。

  當寶寶在早教中心或其他的公共場所和同伴有爭議的時候,爸爸媽媽更應該關注寶寶的情緒,而不是過于緊張和計較,“明明是我們寶寶先來的”,“我們今天吃虧了” ,“我不能讓寶寶受欺負”等問題。當爸爸媽媽的狀態是松弛而平靜時,自然也能帶給寶寶積極的影響。

  早教中心的情緒故事3

  尊重寶寶合理的情緒宣泄

  文/吳蕾萍

  凱是一個25個月大的混血兒。一次,他來到積木區玩,媽媽緊隨其后。兩人將積木一塊挨一塊地擺好,搭起了一個簡易的“小床”,看凱也能獨自擺放了,媽媽退到了后面,悠閑地看著。

  一旁的承看了一會兒后,爬上了凱的“小床”。起初凱只是停止拼搭,無奈地看著承,而后用小手指指爬上自己“小床”的承,似乎是對他的行為表示不滿。只見趴在床上的承抱起一塊積木往后退去,眼看自己的“小床”破損了,凱不高興了,哭了起來。承則捧著積木注視著凱,并沒有想要歸還的意思。這下凱更傷心了,媽媽抬起頭注視著自己的兒子,然后在一旁鼓勵凱用旁邊的積木修補“小床”,可是,凱并不樂意,于是媽媽幫忙補上一塊積木,凱的情緒平復了些。

  可此時,一旁的承放下手中的積木又爬上了“小床”,不愿下來。凱的不悅再次被激發,一旁的媽媽還是心平氣和地再次搬來積木,示意兒子重新搭一個,凱推動著媽媽捧著積木的手,要求媽媽為自己搭建。于是,媽媽在一旁搭了一個新的“小床”。

  此時,在一旁看著的承又從原先的作品上下來,來到了新作品前,看了片刻后又爬了上去。當他從“小床”上滑下來時,有一塊積木松動了,“小床”又一次被小伙伴弄壞了。在這個過程中,凱叫過,趴在積木上揮手驅趕過,但自己的“新床”還是沒能“幸免于難”。這一次凱更生氣了,先是躲進媽媽的懷抱,過一會兒,他離開媽媽的懷抱,用叫得更響的聲音和更有力地伸出手臂來表達自己的憤怒。

  此時的媽媽還是笑著把“小床”整理好,并對承說了一點什么,承也搬起一塊積木放在了修復好的小床的旁邊。此時的凱也許并不認可這個多角的小床,他用手推開了小伙伴拼上去的那一塊積木。

  在一旁的承又一次上前搬起被挪開的積木。這一次凱徹底哭了,哭聲越發厲害,持續時間也更長了,再次依偎到了媽媽的身邊。看著委屈的兒子,媽媽抱著他撫摸他的背……

  聽聽老師怎么說:不和諧的游戲背后是一次情緒體驗

  我們先來說說兩個寶寶情緒變化。

  開始凱和媽媽一起拼小床,寶寶玩得非常愉悅,但當小伙伴介入時,他似乎并不歡迎,但也沒有明確地表示。而后小伙伴的破壞行為,引起了凱的不滿,他用不同級別的哭、不同高低的聲音、不同力度的身體語言表達了自己不斷升級的不滿,在沒有達到自己預期效果的情況下,凱依偎到媽媽的懷中,也許這是他覺得最安全、最有安慰的港灣。

  而一旁的承可能開始只是對積木感興趣,但自己無意間的參與行為,引發凱一系列的情緒升級后,他開始關注自己身邊的玩伴的情緒,并以此為興趣一次又一次地重復著搬離積木的行為,也許他后來的“破壞”行為是故意的,但他并沒有能力意識到這有什么不妥,所以,他需要在實踐中嘗試、體驗、受教育……

  兩個寶寶雖然都是在玩積木,但因為有著各自不同的玩法和需要,使得他們的情緒也被彼此的行為影響著,所以,游戲過程看似不是那么的協調、和諧,但彼此都關注到了“他人”在自己游戲過程中的存在,這是兩位寶寶最大的收獲。

  凱的媽媽在整個過程中沒有一句的說教,始終關注著凱的心情,用尊重和理解的方式來影響兒子和承。如修復被小伙伴拆壞的小床,在一邊重建一個小床,指導小伙伴在小床邊放上積木(盡管沒有被接受)……當兒子依偎著自己時,她也沒有過于緊張地去呵護(這樣會放大寶寶的消極情緒)或者用“別哭了,別哭了”來強行阻止、壓制寶寶的消極情緒。媽媽給予了凱表達自己喜怒哀樂情緒的機會,同時,讓凱在潛移默化中逐漸體驗到:每個人都有喜怒哀樂,在不故意傷害別人的前提下,都可以以合理的方式表達、宣泄一下不良情緒。值得一提的是,凱的媽媽在這幾個回合中始終不驚慌、不急躁,值得學習。          

  需要說明的是,在整個過程中帶承來的阿姨沒有介入其中,事后她告訴我:“當時我真不知道該如何做,所以,就看著,反正老師也在,老師一定有辦法的。”承的阿姨說出了很多“無為型”家長的想法。其實,面對寶寶的破壞行為,家長雖然不用馬上加以制止,容許寶寶在與他人的互動中感受到他人的情緒和需要,但也需要幫助寶寶把他自己的行為與他人情緒之間建立聯系,引導寶寶以更有建設性的方式與同伴互動,如提醒承:“凱怎么哭了?你把它的積木推翻,他不高興了。怎么可以和凱一起開心地玩呢?我們在凱的小床邊造個柜子吧。”

  有效引導寶寶情緒的“三要”

  文/吳玲玲

  0~3歲,是寶寶情緒能力萌發發展的重要階段,情緒能力發展的良好開端對寶寶的自主性、認知及社交技能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做一個合格的、有效的情緒引導者,父母需要做到“三要”:

  一,要敏感并接納寶寶的情緒需要

  同樣一個場景,敏感的父母能捕捉到寶寶內在的情感需要,接納寶寶,并做出合適的回應;而不敏感的父母則往往關注自身或外在的需要,讓寶寶去遵從外在的要求,導致寶寶情緒失控。

  例如寶寶走到早教中心門口了。她緊緊抓住媽媽的手,往往是表明她有不安全感。不敏感的媽媽往往會忽略或否認寶寶的情緒需要,“寶寶你不能老是這樣,要多多鍛煉”,“你抱著媽媽的腿媽媽怎么走路啊,快松開。”結果寶寶大哭起來。

  遇到這種情況,爸爸媽媽應該這樣做:

  1.捕捉到寶寶的需要,予以回應:推斷寶寶的情緒原因——寶寶可能有點怕生,有點緊張;蹲下身,抱住寶寶,給予回應。

  2.接納寶寶的情緒,給情緒命名:“寶寶,你有點怕怕嗎?”

  3.給予心理安撫:“媽媽會和你在一起的。你看,姐姐已經來了呢,在穿鞋子了,我們進去和她一起玩好嗎?老師在和我們打招呼了呢,我們招招手吧。”

  寶寶的情緒沒有對錯之分,對寶寶各種類型的情緒,父母都要予以接納。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父母善于“閱讀”寶寶的情緒線索并及時做出反應,寶寶就比較平和容易撫慰,探索環境的興趣更強。如果父母總要等到孩子大發脾氣才去撫慰,經常處于應激狀態的大腦就不能正常發育,會導致寶寶容易焦慮、沖動,調節情緒的能力減弱。因此,敏感并接納寶寶的情緒是有效引導的第一步。

  二,要給與寶寶學習情緒處理的機會

  寶寶需要在真實的情境中積累情緒處理的經驗。0~3歲的寶寶正處于情緒理解和表達的萌芽期。1~2歲的寶寶逐漸從“自我中心”中脫胎,開始認識到他人的存在、他人的情感和需要。他們所面臨的情緒事件情境也越來越豐富。

  早教中心為寶寶提供了同伴接觸機會。但是由于寶寶缺乏同伴交往經驗和能力,往往會因為爭搶玩具而帶來大量負面的情緒事件。面對這種情況,有的爸爸媽媽視同伴接觸為矛盾與沖突的源頭,避之不及;缺乏情緒體驗和情緒處理經驗的寶寶,自然不知道如何解決沖突,也不能學會認識他人的情緒,這對他的社會交往是不利的。

  面對寶寶因同伴沖突引發的情緒事件,爸爸媽媽可以這樣做:

  1.少干預:成人首先要以平常心處之,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不要總是試圖去干預寶寶的沖突,讓寶寶有充分與同伴互動的機會,在互動中達成同伴間的相互教育。

  2.給予情感性的解釋:當寶寶引起他人的痛苦時,要向寶寶解釋,如“咪咪哭了,他一定很痛,你咬人是不對”,“玩具是冰冰在玩,你搶他的玩具他不高興”。

  3.示范或建議解決問題的方式:如輪流玩“冰冰玩好了我們玩”,交換玩“寶寶你有什么好玩的玩具可以和冰冰換著玩”,以互補的形式一起玩“冰冰在搭房子,我們在旁邊搭一個滑滑梯吧”。

  三,要給予寶寶良好的情緒社會參照

  情緒的社會性參照對寶寶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積極的社會性參照,可以促進寶寶探索新異情境和事物,進一步擴大活動范圍和交往對象,發展認知和交往能力;而不正確的社會性參照則會導致寶寶的不良行為和情緒體驗,形成消極、懦弱的性格,限制寶寶的探索和操作,不利于寶寶的發展。

  譬如日常生活中經常碰到的寶寶摔跤的情境中,有的爸爸媽媽會擔心地大叫“哎喲”,焦急地跑過去,驚慌地察看寶寶有沒有摔壞了,這種把驚慌、擔憂、心疼直接表露出來的方式傳遞給寶寶的信息是:“摔跤是件可怕的、危險的、會讓你很疼的事情,以后不可以這樣玩”,于是原本不怎么疼的寶寶會嚇得大哭起來。而有的爸爸媽媽則會鼓勵寶寶:“沒關系,自己爬起來,繼續去玩吧!”這兩種父母提供了寶寶不同的情緒社會性參照,也必然塑造會出不同個性類型的寶寶。

  在日常生活中,做一個良好的情緒社會參照者,需要做到:

  1.盡量多地使用積極的情緒表露和語言語調,鼓勵寶寶的探索行為:如微笑地注視寶寶的活動;

  2.對寶寶在探索或活動中發生的意外不要大驚小怪,在判斷沒有大礙的情況下鼓勵寶寶繼續活動。

  3.多對寶寶的積極情緒作出反映;對寶寶不適度的哭鬧行為予以忽視;同時日常游戲時可以較多地模仿寶寶感興趣、高興、吃驚的表情,較少模仿憤怒和悲傷的表情。

  作者簡介

  吳玲玲: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學系碩士研究生畢業,以“兒童社會性和認識發展”為研究方向,曾獲“上海市教科研工作先進個人”稱號;參與多項國家級、市級課題研究工作和書籍撰寫,曾赴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以色列、香港等地進行學術交流。(頭像在2013.9A)

  任教感悟:教育不僅讓受教者成為更好的自己,也能讓教育者成為更好的自己。

  吳蕾萍:華東師范大學學前教育系畢業,從事幼教工作30余年,幼教高級教師。曾赴日本、臺灣等地進行學術交流。(頭像在2013.9A)

  任教感悟:孩子是按“自己的大綱”學習的,教師要尊重孩子的玩性,學會先看后“教”。

  陳文英:幼教高級教師,從事幼教工作14年,曾赴墨爾本大學進修兒童公平教育。

  任教感悟:最有效的教育就是讓孩子在可愛的環境中玩耍。

  朱佳燕:幼教一級教師,從事幼教工作7年。曾赴韓國參加泛亞太幼教國際年會。

  任教感悟:孩子的快樂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本文由新時代出版社授權摘自《為了孩子》 雜志

 

下一篇:如何利用負面情感孩子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四種換位角度讓孩子更有自信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 | 久久精品 | 色婷综合 | 天天天操操操 |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 |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 | 国产真实精品久久二三区 |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成人免费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久久久爽爽爽麻豆色哟哟 | 亚洲欧美国产精品久久 | 亚洲一级片 | 国产精品1区2区3区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新郎 | 欧美精品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 av一二三区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 久草精品在线 | 国产精品一区久久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久久久国产99 | 免费在线日本 |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北条麻妃国产九九九精品小说 | 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 精品中文久久 | 黄色影片网址 | 久久久精品国产 | 中文字幕日韩欧美 | 欧美日韩精品中文字幕 |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91视频爱爱 | 91视频免费网站 | 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 | 毛片一级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调教 | 欧美日韩视频在线播放 | 99免费观看视频 | 欧美日韩高清 | 欧美精品久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