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1.愉快度過敏感期。
首先,在前期我們要給寶寶很豐富的環境刺激以及滿足寶寶他所處于敏感期階段的需求。就好比寶寶在語言敏感期時,喜歡咿咿呀呀的自言自語,可能不連貫不正確不清晰,但是我們要鼓勵寶寶這種熱情。忽視或者是過于糾正,都可能會打擊寶貝的這種學習積極性,我們要和寶貝對話,給他們講故事,和他們一起唱兒歌,盡管孩子們可能表達不清楚,但是這種聽力的刺激和感官的刺激都可以幫助孩子促進他們的語言能力。
其次,我們要理解寶寶在敏感期。例如毛頭定的那些看似不合理的規矩,實際上在他的這個階段,這種行為是正常的,只是階段性的,應該給他一些協助性的東西,不要刻意跟他反著做。媽咪可以借進門換鞋的機會可以鍛煉毛頭的語言能力、身體協調性,也可以幫助他去理解別人的情緒,當然還可以把上下左右轉圈等等很多的概念帶進去。
2.理解寶貝的黏人。
放下沒有陪寶寶玩耍的負罪感,認真且鄭重地告訴寶寶,“媽咪正有事情忙,忙完了就陪你玩。”當然也可以以游戲的方式分散寶寶的注意力,漸進式地和寶寶分離,但千萬不要因為寶寶的黏人行為而懲罰他,平時也不要用熊家婆,大灰狼之類的事物來嚇唬寶寶。
3.建立正確的處理模式。
寶寶有不正確的行為的時候,要多引導他,告訴他你可以怎么做才能更好,但不要說你不能怎么做,這樣反而會強化他。例如,哆啦拍媽媽的臉,多數父母都會定位這是攻擊性行為,以強烈的態度阻止,反而給了孩子負面的關注,讓他更熱衷于用這種方式來吸引你的注意力。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不要把這個事情看得太嚴重,通過在家做一些游戲,告訴他遇到同樣情景的時候,你可以怎么樣處理。
既然找到了問題的癥結,又該如何入手解決呢?
[小惡魔“劣行”]
事例一:“偏不!”成了航航的口頭禪,讓他別哭了,偏要哭得更大聲,讓他吮吸手指,偏要跑到你面前,大聲吸給你看。
事例二:“他的規矩比誰都多,”毛頭媽很無奈,光是進門,毛頭就給家人規定了一系列的動作,誰先誰后,誰坐板凳,誰拿鞋套。一點細節沒做對,毛頭就又哭又鬧,非要再來一次。
事例三:豆丁成了典型的“無尾熊寶寶”!醒著的時候只能抱在手上,一放下來就要哭叫;被陌生的人一抱,馬上就嚎啕大哭,媽咪想上個洗手間、洗個澡,都會被豆丁凄厲的哭叫聲搞得焦慮不安。
事例四:最近,媽媽很討厭抱哆啦,只要一接手,哆啦就興奮得停不下來,小手伸著一直抓媽媽的頭發,抓不到就伸手拍媽媽的臉,下手很重,越阻止反而越厲害。
事例五:貝貝很煩躁,做什么都堅持不住。積木堆得高高的,“嘩啦”一下倒了,小家伙就大吵大鬧。媽媽批評幾句,他就躺在地上,一邊哭一邊打滾耍橫,弄得一家人不知所措。
[揭秘]
相似的例子還很多,但你可知道小惡魔的這些“魔性”到底從何而來?
1.寶貝正在經歷敏感期。敏感期是大自然賦予嬰幼兒的一種神奇的生命助力,以內在需求的方式呈現出來。當嬰幼兒處在某個敏感期的時候,他會以前所未有的毅力與激情,執著地去做某些事情。這個時候的寶寶會表現出不聽話、偏執等特殊表現。
一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9個敏感期,它們分別是: 0~6歲,語言敏感期;2~4歲,秩序敏感期;0~6歲,感官敏感期;1.5~4歲,對細微事物感興趣的敏感期;0~6歲,動作敏感期;2.5~6歲,社會規范敏感期;3.5~4.5歲,書寫敏感期;4.5~5.5歲,閱讀敏感期;6~9歲,文化敏感期。
2.害羞情緒作祟。研究表明,孩子看到生人會害羞是從5個月大開始的,到了10個月大的時候,90%的孩子都會這樣的情緒反應。一直要到快滿5歲時,九成以上的孩子才能很容易地和媽咪分開。而且,黏人是孩子成長必經的階段,適當的黏人,可以讓孩子減少焦慮。
3.其實你不懂我的心。寶寶的成長規律已然造成了種種困擾,再加上媽咪的情緒,往往會讓壞情況變得無法收拾。仔細想想,你是否不曾仔細了解過孩子成長過程,是否將工作上的壓力,家庭生活的摩擦帶到孩子教育中去呢?
下一篇:孩子的天性氣質各有不同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過度的視覺刺激阻礙大腦發育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