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近期,北京廣播電臺的《教育面對面》節目說有關肖傳國雇人報復方舟子的事,后來我們把話題扯到了報復心理,說白了,就是無法面對失敗和挫折。
這讓我聯想起多年以來人們,特別是家長和老師們總掛在嘴邊的“挫折教育”。聽上去,那是針對孩子的,可為什么強調了這么多年,無論是大人或孩子,在遇到這樣或那樣的挫折時,仍然無法承擔(負面)呢?
有的父親說,應該讓兒子受一受自己當年的苦,應該把孩子送到艱苦的地方鍛煉一下,或者索性讓孩子離開自己一段時間……,似乎這種所謂的苦,就是挫折了。
這哪里是什么挫折教育?這簡直是破壞孩子的人格,讓他們過早便對愛失去信心,那么,一旦他們將來再遇到分離之事,無論是在社會或是在家庭,那種被拋棄的感覺勢必會形成條件反射(分離焦慮),讓他們力不從心或煩惱不堪,那么,他們或許不惜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去挽留,去拯救那名存實亡的婚姻或職業。因此,這種所謂的“挫折教育”,不等于把孩子往火坑里推嗎?
其實,我們在一些國外電影里,不難看出那些老外們在面對挫折時的態度,不是全部,而是相當一部分人,無論男女,即使遇到不利的局面時,仍然百折不撓地堅持著,直到達到目的為止。
比如十幾年前,一個美國人和一個上海人同時在上海炒股,不久后他們都賠了個精光,上海人的妻子無論怎樣安慰他,他仍然站在樓頂想自殺,美國人的女友因男友的賠本而甩了他,可財色兼失的美國人,卻去救那個想自殺的上海人。他說:“該自殺的應該是我,你至少還有愛你的女人……”
一句話點醒了夢中人。但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有一點是肯定的:這決不是說中國人沒有美國人堅強,不是說中國人素質比美國人低,決不是,這種結論只能從那些抱怨者口中說出,心理學者決不這樣認為,心理學者說:“我們的挫折教育的確有必要加強。”
我家周圍住著許多剛上小學的孩子,有一個小男生回家時帶著期末考卷,他的語文得了87分,聽到兒子的匯報后,家長不干了,劈頭蓋臉就是一頓打罵,那張考卷,便成了這皮肉之苦及心靈羞辱的根據。
而隔壁的一個同班女生得了100分,兩對兒父母都對她大加贊許,那種態度反差是可想而知的。于是,兩個孩子同時得出結論:“家長只接受高分,不接受低分”——進而:“父母只愛成功的我,不愛失敗的我”——再進一步:“我只能接受表現好的,對自己有利的,成功的自己,不能接受失敗的、負面的自己。”
這就是所謂的“有條件的愛”,老實說,這的確不該發生在父母身上,因為它的后果是可怕的——將來,再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時,心中的那根鞭子會再一次抽打自己,這,就是自卑、自貶,自責,自虐或自殺的根源!
同在美國,一個男孩子剛上學就只拿了個及格分,母親在做晚餐時聽見兒子的匯報,父親在看報,也只是哼了一聲,當兒子把考卷放到桌上時,父母一齊來看,父親說:“看,兒子會考試了,當年你老爸連名字都差點兒忘了怎么寫,手直打哆嗦……”然后就是哈哈大笑;母親看了看卷子,摸著兒子的頭,“我相信你下一次一定能超過你的對手,好了,趕緊洗手吃飯,今天我給你做了你最愛吃的火腿三明治……”。
這個男孩子得到的,是父母無條件的愛,進一步:“面對不利時,父母的愛還在身上,所以他一生都有活力,也不覺得困境是挫折,只是一種經歷。”所以長大后,即使在大蕭條時貧困潦倒,即使自己的作品三次被淘汰,他還是在與老鼠共盡晚餐(在地下室吃面包時,面包渣被老鼠搶食)時,激發出靈感,終于創作出世界第一動畫明星:米老鼠。而他,就是偉大的迪斯尼先生。
有人說,他之所以成功,在于他沒有放棄,可迪斯尼先生卻說,不知道什么叫放棄或不放棄。他沒有攥緊拳頭大喊,也沒有回憶起組織的教導,他什么都沒想,因為那個無條件的愛始終在他身上,成為他的潛意識——就算生活不如意,就算窮得只能與老鼠共餐,他也照樣自得其樂,就像父母一直陪伴在身邊。
下一篇:你善于給孩子上“性課”嗎?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孩子太“臭美”,父母怎么辦?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