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3歲半的小強上幼兒園小班,這段時間,每天下午放學一回家,他就把玩具倒一地,騎著小自行車在玩具上碾來碾去。爺爺奶奶要是批評他,他就大喊大叫,有時候還會推奶奶。面對小強的反應,一家人的意見是:“孩子生氣了。”
孩子生氣是需求沒得到滿足
在河南校信通公司的家庭教育教研員孫麗娜老師看來,生氣只是孩子不良情緒的一種反應。當孩子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就會出現生氣、悲傷、執拗、憤怒等不良情緒。比如想吃棒棒糖、冰淇淋被拒絕,要媽媽在家里陪伴時被拒絕等。“孩子有時候鬧情緒,是為了表達不滿,引起父母關注。很多時候,孩子生氣、難過,很可能是覺得父母不夠關注他。”孫老師說。
接納孩子的感受并引導他
那么,當孩子出現生氣、悲傷等不良情緒時,家長該怎么辦呢?
孫老師說,發現孩子有不良情緒,要及時、適度地予以關注。
第一步,聆聽孩子的心聲。當您蹲下身,和孩子平視,耐心、專心地聽完孩子的描述,對于孩子來說,是一種莫大的安慰。一旦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他就會產生一種安全感,這種安全感會幫助孩子化解內心的不安,從而順利表達生氣或難過的原因。
第二步,用語言接納孩子。告訴孩子出現這樣的情緒,父母能理解。這種認同,是促進親子溝通的一劑良藥。很普通常見的言語,如“嗯”、“哦”、“是嗎”,就能幫助父母很好地表達出對孩子情緒的接納。
第三步,用恰當的語言把孩子的感受表達出來。比如,你現在一定很生氣吧,或者你現在一定很傷心吧。當孩子向你敞開心扉,說出自己的不愉快時,也許他最需要的只是我們能遞給他一方手帕:“我知道你一定很難過。”認同了孩子的感受,和他站在一起,會給孩子莫大的力量。
不要說“別哭了”、“別難過了”等字眼,這幾個簡單的字會給孩子傳達一種信息:“我不知道你有多難過,也沒有心思和時間去了解你有多難過。”
第四步,引導孩子。讓孩子明白為什么會發生不良情緒,幫助孩子理清事情的前前后后,哪里做得對,哪里做得不對,讓孩子吸取教訓。
比如,孩子把玩具弄丟了。當孩子情緒穩定下來之后,讓孩子想一想,自己是把玩具放在哪里丟的,進而讓孩子總結一下,哪些地方容易丟玩具,玩具應該怎樣保管等。
這時,千萬不要指責孩子:“又把玩具弄丟了?丟了多少個了?你數數!以后,看我還給你買玩具不買。”這種指責,除了讓孩子產生困惑和不安之外,不會有任何積極意義。
處理孩子不良情緒的兩個誤區
第一:過度放手王先生曾聽到一種觀點:當孩子不高興時,允許他不高興,不要急著去安撫他。所以,當孩子發脾氣或者大哭時,王先生從來不去管,而是讓孩子盡情地哭。“哭完后,往往就沒事了。”王先生說。
“當孩子出現不良情緒時,可以允許他發泄,因為孩子雖小,也需要獨立的空間,但是,我們也不能給的空間太大,否則,孩子就感覺不到你的溫暖了。”孫老師說,王先生“過度放手”的做法是不妥當的。因為這可能會給孩子的心理上形成陰影:父母根本不在乎我。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過度放手”還會產生以下副作用:
一、孩子感到被忽視,沒有安全感,會形成一種看似獨立、實則內心脆弱的矛盾性格。
二、受知識、閱歷的限制,孩子對事物的理解力很有限,這時非常需要大人引導,少了這種引導,孩子自己很難處理不良情緒,不良情緒存在的時間會更長。正確的做法是,父母在孩子平靜下來之后,一定要找機會和孩子溝通,了解孩子產生不良情緒的原因,開導孩子。孫麗娜告訴記者:“這樣做,一方面能協助孩子更好地處理不良情緒;另一方面能讓孩子從中體會到父母的愛和關心,從而獲得安全感。”
第二:粗暴對待有些家長一見孩子出現不良情緒,就會煩,就會吵孩子甚至打罵孩子。
“父母怎樣對待孩子,孩子就會怎樣對待別人。”孫老師說,父母用簡單粗暴的方式來打發孩子的不良情緒,孩子也很容易形成粗暴的性格,長大后很容易用簡單粗暴的方式處理人際關系,不利于今后的發展。
粗暴對待的另一個危害是,會造成親子之間的沖突,不利于良好親子溝通模式的建立。這種不良的親子關系如果延續到青春期,則易出現種種問題,比如早戀、加入犯罪團伙尋求保護等。
下一篇:家長愛發火寶寶脾氣暴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當孩子問:我是從哪來的?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