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一個孩子四歲時父母離婚了,有的大人對孩子開玩笑:“叫爸爸,叫了就給你買好吃的!”剛開始孩子躲在媽媽身后,感到屈辱和憤怒。后來習慣了,無論別人怎樣哄騙,絕不開口說話。這一切在孩子心里刻上了什么印記我們無從知道,但是關于“爸爸”這一概念,他肯定有著與眾不同的理解。
隨便訓斥、打罵孩子的現象很普遍,成人對待孩子出言不遜已經成為習慣。受訓斥、挨打的孩子,在心智發展上同正常的孩子有著極大的差別。首先一點就是概念不清,大腦相對而言比較糊涂,不容易看到一個客觀的實在的東西,對外在事物的過分敏感,影響了他內在心智的發展。受打罵厲害的孩子,記憶力較弱,不易看到一個客觀的現實,他們看待世界的出發點總是基于需求和仇恨。受打罵不厲害但多少受過刺激的,也時常糊涂。那些有點“專制”的班級或家庭,孩子也多少出現問題。這其實是思維出了問題。
打罵孩子會給孩子造成壓力和恐懼。這種壓力會過分強化兒童對某一事物的感覺,刺激了孩子對某一事物某一方面的認識而忽視了全部。被打罵的兒童在建立某一概念時,他的眼睛看到的不是一個客觀的現實,而是受刺激后的事物,世界就不是原本的世界,而是經過他加工的世界,壓力使得孩子把握事物時產生偏差,不能高度理解本質問題。苦難降臨到了孩子頭上。
那些得到愛和寬容的孩子在組織自我的過程中,因為區分能力沒有受到傷害,他對事物的把握清晰、準確,并能很好地確定下來。
我的一位朋友,丈夫童年發展不好,成家后情緒變幻不定,對孩子時好時壞。孩子四歲時,她與丈夫離婚了。有時成人見這孩子,會開玩笑地說:“叫我爸爸,給買好吃的!”剛開始孩子會躲在媽媽身后,感到屈辱和憤怒。到后來習慣了,無論任何人怎樣哄騙,這孩子絕不開口。這一切給孩子的感覺到底是什么我們無從知道。直到他成人后自己成為爸爸,后果才能看出來。對“爸爸”這一概念,他肯定會有與眾不同理解。
這恰巧同我的孩子在建立這個概念時的表現形成一個明顯的對比。
一次朋友來我家作客,一見我孩子就說:“叫爸爸,給你買好吃的。”我孩子就說:“爸爸!”這時他不到三歲。下次再見這個朋友又叫“爸爸!”朋友說:“你的孩子太聰明了!怎么一見我就知道叫爸爸,買好吃的?”我說:“不是啦,你把我兒子爸爸的概念弄混了。”這是一次。還有一次是我的一個朋友來幼兒院,他是我們院委會的一個成員,晚上開完會后就住在幼兒園。第二天早晨,我兒子到幼兒院,一看見他就跑過去。朋友把我兒子抱起來,親了親他,用胡子扎了一下。我兒子很鄭重其事地說:“爸爸!”朋友大驚說:“不可以胡叫,我是叔叔不是爸爸。”我孩子奇怪地問:“那你為什么長胡子呀?”后來他爸爸說,他曾經用胡子扎過孩子。可能這件事給了他一個記憶,凡是給他買好吃的、長胡子扎他的人都是爸爸。但是這個過程是一個分辨的過程。兒童一旦開始分辨,就能分辨一些細節,抓住一些要點,排除另一些細節。這聽上去有些笨,但他不斷地在思維。
當然我講的只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在以后的大腦運行過程中,孩子面臨的問題會越來越復雜,這種分辨能力會越來越強。這時候,一個人分辨能力的弱和強就明顯地表現出來了。有一次,我兒子因為一件事非常惱火,大哭著用小腳踢他爸爸,那時他僅有兩歲半。他爸爸說:“你又不是驢,為什么踢人?”兒子突然不哭了,呆呆地站了半分鐘,然后認真地說:“爸爸,魚沒有腿呀!”他爸爸說:“是驢,不是魚!”兒子站在那兒想著。我不明白,如此激憤的孩子,會因為某種思維而停止哭泣開始思索。我常常對別人說,這家伙的腦子是“286電腦”,不是“586”,運行得太慢。沒過多久,我發現幼兒院許多孩子都是“286”。他們的思維安靜而緩慢,像一條精神的長河在生活的海洋下面緩緩流動,我們常用“渾渾噩噩”來比喻他們。他們整個的思維狀態和認知狀態一直是在思考。你給他說什么他都在這樣思維。思維對小孩子是快樂的事,思維對小孩子也是新鮮的活動。小孩子思維表情很明顯,小孩子思維需要較長的時間。但是有的小孩他不用思維,被訓斥被打罵的孩子是不用思維的。他們的反應較快,好像不經過大腦。
你在生活中觀察一下就會發現,很多孩子,你一說話他就反應。為什么呢?除了訓罵以外,那就是大人在生活中不斷地給他強加某種東西,不斷地強加,于是就形成“一吹哨子,狗就吃飯”的條件反射了。很多孩子都是這樣。實際上兒童接受的任何東西應該通過兒童自身的大腦。兒童的大腦運行雖然較慢,但只要讓他思維,給他機會,就會逐漸變快。
通過大腦進行的認知過程,才能夠得到對象,這叫智力。有的孩子小時候被認為非常聰明,腦子反應快,但長大以后,他的學習和各方面的創造力并不好。這個原因就是他是被教出來的,或者是人為刺激出來的。
逗孩子似乎是許多成人與孩子交往的慣用方式。有一次,我兒子去我們單位,帶了一包吃的。我的同事說:“辛辛,你把這個吃的給阿姨好不?”我兒子說:“不可以。”就放到身后。
同事說:“你不給噢,不給阿姨搶了!”上去故意做出要搶的動作。
我兒子大哭。同事說:“還蒙特梭利教育,你看你這孩子。我們院子的孩子怎么逗都不哭。”我說:“不是的,我兒子沒被逗過,他就認為你真搶。而且他不知道你這種野蠻的行徑來自于什么?不給就要搶!他的思維出故障了。怎么能這樣?本來一加一等于二,你硬是說等于三,這跟他成長的經驗不符合。”她說:“什么呀!我們院子里的孩子都這樣。”我說:“你們院子里的孩子是逗出來的,我們孩子沒有人逗過。他就是這樣長大的,他不要你逗。”但是我知道大多數人就這樣逗孩子,不斷地逗,結果把孩子的心智搞亂了。兒童沒有機會組織自己的自我,沒有機會把他看到的東西和固定下來的記憶放到一起。
逗孩子的明顯結果是惡作劇。人們大都不知道青少年“惡作劇”的原因。這多數源于兒童時期的“逗”,因為“逗”是一種沒輕沒重的行為,它也像打罵孩子一樣在社會上蔓延,不過范圍更大罷了。
兒童成長的偶然性特別大。比如說在家里排行不同心理狀態就不一樣。記得我曾經看過一部老片子,是奧林匹克運動會創始人的傳記,印象特別深刻。因為當時我舅舅的老二剛出生,我經常去他家,大家抱著剛出生的嬰兒對老大說:“雙百,你媽媽不要你了!你媽媽生個小妹妹不要你了。”雙百剛開始時哇哇大哭,后來習慣,就無所謂了。
我們大人不知道這對孩子意味著什么,這是玩笑,是一種混賬和殘酷的玩笑,這種逗引太殘忍,但是成人感知不到。我剛看了那部電影,它對我的觸動特別大。片子里主人公的弟弟剛出生,全家人都在忙碌剛出生的嬰兒,主人公只有七八歲,他從樓上走下來,站在樓梯上,看他的爸爸和媽媽還有保姆在忙著照顧嬰兒,他媽媽一回頭,發現她的大孩子在樓梯那兒看他們,忙走過來拉著兒子坐在樓梯上,告訴他:“我要告訴你的是,媽媽非常愛你。但是你的小弟弟非常小,如果媽媽不給他喂奶不給他吃東西,不照顧他的話,他會死去。所以媽媽必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照顧他身上,而你已經能夠自己照顧自己了。但這并不意味著媽媽不愛你。媽媽非常地愛你。”這個男孩對這個問題就釋然了。
實際上這個孩子提出問題沒有? 沒有。只是她媽媽看到了這個情景,感覺到了這個問題,就把孩子的心結打開了。有這樣的媽媽,就有后來他的成就。
生命就是這樣的。如果你感知到孩子的心理,你跟他說了,這個問題就不作為一個問題而存在了。但如果不說,他永生都會覺得他爸媽不再愛他了。我的同學就常說她的爸爸媽媽“愛那個,而不愛我”。這種不公平的感覺在兄弟姐妹中常有。我記得我上初中的時候,就經常認為媽媽偏愛我的哥哥,我經常跟媽媽吵架。哥哥不吃韭菜,每頓飯前媽媽總是先給哥哥一碗,放在那兒,里面沒有韭菜。我每次跟媽媽吵的時候,媽媽就說:“我就偏愛你哥,你哥就不像你這樣!”我就越認為她偏愛我哥哥了。
弗洛伊德在一本書中曾記錄過一個心理分析個案:他給一位三十歲左右的女教授進行心理咨詢,請她回憶童年的經歷,她說:她同爸爸媽媽還有弟弟去照相館照相,有一個假蘋果,她媽媽把這個假蘋果給了她弟弟而沒給她。她就記住了這件事情。弗洛伊德一聽就明白了。盡管那是個假蘋果,但是讓她弟弟拿而沒有讓她拿,她依然感到不舒服。她認為這個待遇是不公平的。這種感覺和事件持續不斷地發生,由此產生的心理疾苦和障礙變成了她的潛意識。可是有幾個人能有幸遇到弗洛伊德呢?
類似的事情在我們的生活中數不勝數,給成長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巨大到使人成長為截然不同的人。
下一篇:寶寶從哪來的?爸媽照實說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男孩天生就愛車和槍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