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讓孩子建立規則意識
曉建是個8歲的孩子。本來很好動的他,有一天回家的時候忽然很安靜,甚至有點傷感。在媽媽的詢問下,曉建說出一件事情,事情的起因是曉建在午睡的時候不愿意睡覺,又覺得悶得慌,他把水彈到其他同學的耳朵上,并以此為樂。曉建出現類似的事情已經好幾次了,屢次教育也不見改正,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老師拎起曉建的耳朵,把他拉出了宿舍。
媽媽知道這件事情以后,非常生氣,甚至是暴怒,認為孩子受到了很大的傷害,因此去學校和老師大吵一架,并強烈要求校長把那個老師開除(這不是媽媽第一次去學校鬧)。老師表達了歉意,曉建媽媽還是不依不饒,最后學校只能把那個老師辭退了(曉建所在的學校是私立學校)。曉建看到了媽媽和學校老師吵架的所有過程,他很害怕,甚至不敢去上學了。為此,曉建媽媽來找我,希望我能幫曉建做心理輔導。
臨床診斷:媽媽的干涉讓孩子內心沒有規則
曉建的父親很忙,經常一個月都不回家一次。曉建媽媽是一個很焦慮且沒有安全感的女性,她內心的無價值感和不安全感在丈夫身上不能獲得補償,就把內心的所有愿望都放到了曉建身上,在她的生活中,曉建成為了她的一切。她很害怕自己不能做一個完美的母親,因此對曉建既控制,又溺愛。
這樣的成長環境讓曉建的內心只有模糊的權威和人際關系的規則,他還不斷的去破壞權威或者規則。因為媽媽就在做著這樣的事,她從來不讓曉建有屬于自己的完整天地。曉建完全認同了媽媽給出的模式,不斷的侵犯著別人的空間,正因為如此,他才會在上課的時候去搶別人的書,在午休的時候用水去灑別人,并以此為樂。
曉建受到懲罰,媽媽感覺是自己受到了傷害一般,因此做出極大的反應。這就是媽媽沒有把曉建看成是一個獨立的孩子,她沒有讓曉建自己去承擔做錯事的結果。媽媽去替代曉建面對事情,并把錯誤全部歸到那個老師身上,這讓曉建更加困惑。一方面,他為自己受到懲罰后有人出頭而感覺良好;另一方面,他接收到了做錯事情的信息,卻沒有判斷對錯的能力,更沒有自己承擔的能力。
在曉建的意識中,他也知道自己的行為可能有問題,但媽媽的行為,使他很困惑,也更強化了他的問題行為模式。
育兒建議:尊重并承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尊重孩子,首先要承認他是一個獨立的人。他有他需要去面對的一切,而媽媽凡事,替代他,他就很有可能成為一個依賴、不懂得尊重的人,時常充滿著焦慮和憤怒。
適度的懲罰讓孩子認識到規則的重要性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在其做了一些破壞規則的事情后,是需要受到一定懲罰的,懲罰能夠讓他知道什么事情是可以做的,什么事情是不可以做的,這就在孩子內心中開始建立起道德、倫理、法制等規則感。在受懲罰的過程中,孩子也真正明白自己需要去獨立承擔屬于自己的責任,并在遵守規則的過程中不斷獲得成就與滿足。
丁丁是個6歲的男孩子,他不小心把家里的花瓶打碎了,因為有些怕,丁丁撒了謊,對爸爸媽媽說是小貓打碎的,其實媽媽看到了是丁丁的失手。
核實真相后,爸爸對丁丁進行了小小的懲罰,因為撒謊的行為在任何時候,尤其是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是不被允許的。爸爸讓丁丁面壁5分鐘,想想自己做錯了什么。獨自站在墻壁面前,丁丁很難過,他哭了起來,把委屈的眼神投向媽媽,希望媽媽來救自己。然而媽媽對他搖搖頭,和爸爸一樣,讓他繼續面壁。5分鐘后,爸爸媽媽和丁丁一起坐下來,爸爸告訴丁丁:“打碎花瓶不要緊,這是不小心的,爸爸媽媽不怪你,可是把打碎花瓶的錯推給小貓就不對了,這是撒謊,是非常錯誤的行為,所以爸爸媽媽要懲罰你。”對于孩子來說,重要的是在懲罰后明白,為什么被懲罰,做錯的是什么,并且在實施懲罰的過程中,父母能意見一致,統一行為,這樣的懲罰才是有效的。
適度的懲罰還可以消除孩子不合理的期待。很多時候,孩子在父母的愛護下成長,哪怕自己錯了,也不需要自己承擔,這樣就會強化孩子希望父母替代自己去履行責任的期待,這樣的期待一直在孩子內心,等他長大后,他會去期待其他人,特別是親近的人。而一旦期待得不到滿足,孩子內心就會有深深的無力感,從而產生極大的憤怒,這使他不能獲得自我價值感,無法成為一個獨立穩重的成年人。
尊重孩子的規則 他才能學會尊重別人的規則
人是需要邊界的,這樣才能分出你、我,區別出你的、我的。馬丁·布伯寫過一本書《我與你》,他認為假如沒有邊界,那人與人的關系就是“我與TA”的關系,而這個“它”是沒有生命的,沒有自己的幻想性的一個人。意思就是自己沒有把對方看成一個有獨立意識,有著獨特人格特質的人,而只是一個“印象”,不是活生生的人。曉建媽媽只是把小建看成是這樣的一個“印象”,而并非一個與自己平等的個體。假如一個孩子在內心中沒有建立起人與人相處的規則,那他就不會有尊重,也沒有自由,也沒有真正屬于自己的價值感。
我認識的小朋友東東,喜歡到爸爸媽媽的房間玩,并且時常像尋寶似的,翻翻抽屜里的東西。這天,東東找到了爸爸的U盤,玩膩之后把它扔到了水里。這下可給爸爸制造了大麻煩,那里儲存了很重要的資料。爸爸終于意識到,必須要給東東建立適當的規則了。
爸爸鄭重的告訴東東:進入爸爸媽媽的房間需要敲門,而且不能隨便翻里面的東西,這是對別人的尊重,如果再隨意翻東西,爸爸將會懲罰東東,不許東東看喜歡的動畫片,東東答應了。不過剛開始記不住,他又闖進了爸媽的房間。爸爸什么也沒說,只是到了動畫片時間,關上了電視。過了幾天,東東在飯桌上提出一個要求:“以后爸爸媽媽進我的房間也要敲門,沒有我的允許,不許動我的玩具箱。”爸爸媽媽笑了,并承諾尊重東東的要求。有意思的是,自此以后,東東不僅做到了進爸爸媽媽的房間敲門,還改正了在幼兒園隨便拿小朋友東西的壞習慣。因為,他感受到了人與人相處的規則,學會了尊重他人。
專家介紹:胡慎之,向日葵心理咨詢中心主任治療師,精神分析師,心理治療師婚姻家庭指導師,青少年心理咨詢專家。文:胡慎之
下一篇:對付孩子“早戀”的上上策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不該讓孩子玩超年齡的游戲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