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雙休日就報到了,你家孩子的寒假作業寫完了嗎?
這兩天,朋友圈里,有人在忙著幫孩子寫作業,有人發牢騷,為哄孩子寫作業,經歷了狂暴的一晚。
說到假期作業的拖延,記者也一瞬間回到了學生時代,都是過來人啊,誰沒經歷過。
有人說“拖作業是常態,不拖作業是變態”,雖然記者心里也贊同,但作為一個未來也要管孩子作業的媽媽,還是真心希望能幫孩子建立更好的學習習慣,不用像朋友圈里那位媽媽,每個開學前都要經歷狂暴的夜晚。
趕作業
媽媽和兒子斗智斗勇
下周就要開學了,可兒子的作業還沒完成。這兩天,楠楠媽跟兒子之間圍繞作業的斗爭,每天都在上演。
前兩天,她在朋友圈里,記錄了其中一次“斗爭”——
著急:做五頁口算,馬上開學要來不及了。
半小時過去,(兒子)做了5題目。
上火:你太磨蹭了,加法你熟練,媽媽幫你做;減法你自己做,這樣你一半我一半,今天晚上做10頁。
又半小時過去了,(兒子)才做一頁。
忍氣利誘:晚上如果能完成減法,送半小時電腦時間。
又半小時,五題。
發火了:你不用做了,開學交白卷吧。
(兒子回答)好,這是你說的,我不用做了。
這段話記者看了三次,每次都忍不住想笑。熊孩子趕作業,真是讓人又好笑又好氣,很多有孩子的家長看了,也是心有戚戚吧。
人人都愛拖延
這不是一種病
其實,別說孩子,大人也一樣,每天都在拖延。 就在寫這篇稿子的時候,記者本人也是在不斷地刷網頁、喝水、找零食。
據調查,85%~90%的大學生有拖延的習慣,中青報社會調查中心的一項調查也顯示,72.8%的人認為自己患上了“拖延癥”。
歷史上,達芬奇是經常被提到的“拖延癥”患者。他的《蒙娜麗莎》畫了4年,《最后的晚餐》畫了3年,他留下一大堆未完成的畫作,也是拖延的關系。
還有大文學家雨果,為了克服拖延,他甚至強令自己赤身裸體寫作,讓管家把他的衣物藏起來。
根據美國心理治療專家《終結拖延癥》作者威廉·克瑙斯引述,研究拖延的第一本專著是1971年由里根巴赫寫的。但實際上,你不可能找到這本書,因為它從未出版過——有關拖延的著作本身,也被“拖黃”了。
在這個“精神病有N多款,總有一款適合你”的時代,拖延也被冠上了“癥”,在當當網上輸入“拖延癥”,可以查到330多本書,有針對小學生的,也有針對白領的,有心理學研究,還有時間管理策略,五花八門。
但是,浙江省新華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醫師陶明教授告訴記者,拖延癥并不屬于精神疾病的范疇,它不是一個嚴格的醫學術語。
“拖延癥是個網絡新詞,可以說是一種現代病。”陶教授說,現代社會節奏快,到處都有承諾、期限,這就給拖延現象產生提供了機會。
拖延像感冒
沒責任感的小屁孩大事也會拖
老老少少,人人都愛拖延。但是陶教授說,大人和孩子的情況有所不同。
“大人的拖延,工作壓力、無價值感、對刻板工作的厭倦,可能會讓人想要拖延,但大人有責任感,對一些重要事情,一般不會拖。”陶教授說,小孩子,特別是小學一二年級的孩子,通常還沒有建立這種責任感。
他分析,孩子假期作業拖延,可能有那么幾個原因:
1、放假以后控制能力差,無法控制各種誘惑。假期作業最大的誘惑,大概是電視、電腦和游戲。而計劃性好的孩子,往往不會拖延。
2、執行力差。開學前,同學打聽一圈,大家都沒做好,那我也不著急了。陶教授發現,有這種調皮心態的孩子挺多,所以拖到開學都沒做,爹媽急,他不急。
3、沒有價值感。其實有些作業并不難,但讓孩子老老實實坐著做5頁加法,他可能會覺得乏味,沒有興趣,所以就想拖。
“當然,每個孩子不一樣,引起拖延的原因也有很多。這一點,大人小孩都一樣。”陶教授說,拖延的形成,可能還有些生物性因素,比如注意力缺陷多動癥的孩子,因為大腦的執行功能受到影響,無法很好地確定任務的重要性、安排優先級別,所以會出現拖延。
拖延癥可能就像感冒,大家都會有鼻塞、咳嗽、噴嚏,但是引起感冒的原因很多,可能是細菌,可能是病毒,而且病毒還有很多種。套用一句名言的說法,不拖延的孩子總是相似,拖延的則各有原因。
興趣和家庭關系
能幫助孩子克服拖延
“因為拖延的原因各異,所以沒有一種通用的對付各種拖延的方法。”陶教授說,對小孩子來說,拖延可能跟個人成長環境也有關系,比如家長平時就很沒計劃性,或者很嚴厲、控制欲強,孩子的叛逆可能就表現為拖延。
但是,可以給大部分家長的建議有兩個,一個是培養孩子的興趣。
“不要跟他說,你得做什么。換個方式,問孩子,你想要做什么,我們支持你。讓孩子感到滿足,而不是壓力,壓力會讓他們找各種理由來拖延。”陶教授說,這一點,對大人也適用,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沒有人會抗拒。
第二個,家庭關系也很重要。
“孩子會做某件事,一部分是因為興趣,還有一部分是人際關系,拒絕你,他覺得不好意思,所以會盡力去完成。”陶教授說,這跟孩子在學校里喜歡在老師面前表現一樣,覺得老師喜歡他,就會努力討好老師,這是孩子社會化的一個表現,沒有什么不好。
但是,陶教授也告訴記者,我們可能沒法一勞永逸地解決拖延,但是認清拖延的原因后,還是可以好好“管理”它的。本報通訊員 阮芝芳 本報記者 丁潁鵑
下一篇:給孩子面子,你可以這樣做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注意:孩子的心靈也會“感冒”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