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欣賞能力的培養之后,是觀察能力的培養,就是讓孩子學會觀察這件事。
在繪畫里,說到觀察,人們一般都會想到比例呀、調子呀、色彩呀這些,許多美術班里,無論孩子多么小,教師大都這樣教。這是把大學那一套拿來教小孩了,等于讓一個五歲的孩子來學大學數學。
繪畫盡管由于受到照相技術沖擊,像與不像已經顯得不重要了,但畫家還是應該具備起碼的寫實能力,不過,這要到一定的年齡才行,要到十二歲以上。否則,不但會破壞孩子的心智,還會使他們遠離觀察,直至痛恨觀察這件事。因為這種觀察與兒童的心理狀況不符,孩子拒絕接受。符合兒童的觀察形式是什么呢?不求絕對準確,但求事物的本質。
我們要從廣義上思考“觀察”問題,觀察,難道僅僅是“看準物像”嗎?
如果只是為了看準物像,畫得像,照相機就可以了,要人干什么呢?觀察,是一種以心靈、情感,甚至想象、創造作為背景的由觀察到思維的方法,觀察能力的培養更應該傾向于“心照”而不僅僅是“眼觀”,這樣形成的觀察能力才是鮮活的、有生命的,而不是機械的、死板的。
觀察習慣的養成,并不是僅僅用來畫畫的,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比如說,生意談判,就得觀察對手;你是下屬,就得觀察你的上司;你是領導呢,那就得隨時隨地地觀察你的手下。這里面“心照”的成分大于“眼觀”的成分。
“察言觀色”不是一個貶義詞,能做到察言觀色,你就能最大可能地與周圍環境和諧,出錯率低,而工作成效能大大提高,可現實中許多人沒有這種能力。
家長呢,只有送孩子學畫的時候他才會想到培養,不學畫就想不到。
怎樣培養,你不能帶著孩子進了公園,說:這片景色多美啊,好好觀察觀察吧。這樣只能使孩子厭惡觀察。
理想的結果是,你沒有告訴孩子觀察這件事,甚至連觀察這個詞也沒有提,但孩子高高興興地做了,觀察了,具有了觀察能力,形成了觀察習慣,而他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在觀察。當有一天,他有了這樣的能力了,你就會發現他的繪畫日記上會出現這樣的記錄:我今天一下汽車發現天空中有一團白云,是這個樣子的,美麗極了,那團白云好像吸住了我的眼睛,拔不出來。
文字下面配著一幅畫。或者:我今天跟媽媽上街,發現一個仙人掌就好像一個人似的,它好像在說:看啊,我多像人呀,你們都來看我吧。
你發現了什么
通過什么樣的方式才能做到這一點呢?一是你的設計要與孩子的心理狀況相吻合,另一個是要讓他們感興趣。具體操作方面,方法很多,可以從“對比”進入,也可以從“故事”進入等。總之要切中要害,撞到他們的興奮點上。
孩子最喜歡什么?一個是吃,一個是玩。尤其是教室里突然出現了一大堆吃的和玩的,這在學校里是很難見到的,孩子會感到很新奇。
我準備兩組食物,每組三個,第一組是土豆、橘子、蘋果,另一組是三角形蛋糕、方形的以及棱形的面包。我將兩組食物擺在桌子上,造成對比的效果。我會將手從左到右輕輕滑過,問他們發現了什么,而不是說孩子們,請觀察。
手的這種動作能夠很好地吸引孩子的眼睛。其實,你的一個眼神也會給他們許多暗示的,如果只用語言而不以動作、目光配合的話,孩子的眼睛就只會傻傻地瞪著了,不清楚該干什么。我的手在那溜食物上面從這邊移向那邊,一邊移動一邊問他們問題。我的手像是在孩子的心頭滑過,我的聲音融入他們的心靈。
在孩子的眼睛移動的過程中,移著移著,我問孩子:你們發現了什么?
孩子們大都不能一下子發現這些食物可以分成兩組,他們會說:水果是有皮的,蛋糕沒有皮;蘋果是有水的,面包是沒水的;蘋果是青的,橘子是黃的,土豆是一種灰不溜秋的難看得要命的顏色。
因為小孩子對于食物的概念還局限在口感、味道和顏色上面,食物只是作為“可食的物品”這種個體角色被認知的。我的追問就是要在他們心中建立起一個由個體到歸納的觀察與思維的過程:食物不光可以吃,也可以作為形狀被認知。我的目的就是要引導他們從味覺進入視覺,然后上升到概念。
當孩子把所有能夠看到的和想到的都說完了之后,老師再問:你們還發現了什么?
如果是一個不懂得兒童心理的老師,他會說:噢,你們發現了這組是水果,這水果是什么樣子的?而一個有水平的老師只問發現了什么。老師做了大量的鋪墊,目的就是為了使孩子形成歸納性思維,要是不這樣做,就會剝奪他們的機會。
下一篇:BB躲著“自慰”最忌家長粗暴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性”就是“人性”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