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兒子不像以前那樣和我們有說有笑的,回到家里很少和我們交流了。”
“女兒不再和我分享她的小秘密了,她開始關起房門,和同學在電話里說個沒完。”
“孩子在衛生間梳洗打扮的時間越來越長了。”
“以前批評兒子的時候,我會對他喊‘站起來!’;現在兒子一米八了,我再說孩子的時候,會對他喊‘坐下!’,否則,我需要仰視著批評他。”
“我發現女兒每天都會定時給一個男生發短信。我不光擔心影響她學習,更擔心她上當受騙。”
……
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對于以上的描述想必感同身受。與少年的溝通,實在是一件很有挑戰的事情。孩子好像在一夜之間長成了大人,不再撒嬌,不再輕易請求你的幫助,不再開口閉口就“我媽說”;對你的循循善誘,他們顯得那么不屑,聽你的諄諄教誨,他們會脫口而出“又來了!”;他們不再想哭就哭,想笑就笑,而是擺出一副酷酷的表情;你以為他真的沒有了喜怒哀樂,可是,有一天你卻發現他在獨自偷偷流淚……我們在疑惑:往日那個陽光男孩或乖乖女哪里去了?我們到底做錯了什么?
人總是很善于遺忘。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似乎忘記了自己的青春是如何度過的,當年我們抱怨父母多么不理解自己年輕的心,而如今,我們又感嘆無法猜透少年的心思。一代又一代的人,難道注定要進入這樣的輪回?
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多數已到不惑之年,在事業上小有成績。本以為經歷過了人生,體驗過了生活,似乎真正進入到了“不惑”的境界。而當面對青春期的孩子,我們卻常常感到束手無策。于是,我們不得不感慨:作為父母,人生還有很多“惑”等待去解。
《如何說少年才會聽怎么聽少年才肯說》為父母們提供了和少年交流的實用方法,而在這些方法中,“尊重”被再一次強調。尊重他們這個年齡段孩子所特有的憂慮,尊重他們對父母提出的建議,尊重他們的情感需求,尊重他們內心的沖突和糾結…… “尊重”成為與青少年溝通的基礎。與《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怎么聽孩子才肯說》相比,這本書所增加的內容,更貼近了十到十五六歲孩子父母的需求。包括:少年的內心世界,他們對情感、友誼、家庭的看法,以及父母們最關心的“性”問題。
書中最值得父母反思的,或許會是第五章“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中提到的孩子給父母的建議。因為孩子從小到大,都是在聽我們的忠告,而我們很少想去聽一聽孩子給我們的建議。
“別再說:‘你可以告訴我所有的事情’,如果我們真告訴他們,他們就會大發脾氣,一通說教。”
“父母應該相信我們。即使我們做錯事,那也不代表我們就是壞人。”
“不要批評我們的朋友,你真的不了解他們。”
“如果你想讓孩子說實話,就不要因為一點小事而懲罰他們。”
“即使你的孩子不再是個小孩子,還是要告訴他們你愛他。”
……
當我翻譯到這段文字的時候,內心被沖擊著。雖然孩子的身高看起來已經像個成人,但是,他們的內心多么需要我們的理解!建議每位父母,不妨讓孩子列出他們的建議,結果可能會出乎我們的想象。
孩子的成長,何嘗不是父母的成長?不惑之年的父母們應該開始學習新的功課。孩子經歷青春期,總是讓我們聯想起蝴蝶破繭而出的
過程,正如羅大佑的一首歌中所唱,“就像蝴蝶必定經過蛹的掙扎,才會有對翅膀堅強如畫”。青春期的孩子在自我沖突中不斷長大,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們也在關于孩子問題的一個個挑戰中成長。只要用心去思考和學習,終有一天,父母將和孩子一起完成蛻變!
安燕玲
2013年 4月于北京
關于本書的誕生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們并沒有意識到需要寫一本關于青少年的書,直到我們收到這樣一封來信:
親愛的阿黛爾和伊萊恩:
請幫幫我!當我的孩子還小的時候,《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怎么聽孩子才肯說》就是我的家教圣經。但是他們現在已經 11歲和 14歲了,我發現自己面臨全新的問題。你們想到過給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寫一本書嗎?
不久之后,我們又接到這樣的電話:
我們的市民協會正計劃舉辦一個年度“家庭討論會”,希望你們能談一談與青少年相處的話題。
我們有些猶豫,因為以前從未專門涉及過關于青少年的項目。但是這也引起了我們的興趣,為什么不做呢?我們可以大致講一些有效溝通的基本原則,舉青少年的例子,然后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來把溝通方法演示出來就可以。
嘗試新事物總是會有挑戰,你永遠都不能確信聽眾是否會參與進來。但是在座談中,他們都積極參與互動。大家專心聽講座,反響熱烈。在問答的環節中,大家詢問我們對于宵禁、拉幫結派、頂嘴、禁足等等各種問題的觀點。后來,我們被一小群家長圍著,他們希望與我們有更深入的討論。
我是一名單親媽媽。我 13歲的兒子開始和學校里的一些壞孩子混在一起。這些孩子吸毒,可能還干其他壞事。我一直告誡他遠離這種孩子,但是他根本不聽。我覺得自己一步步地在打敗仗。我該如何說服他呢?
我太難過了。我看到 11歲的女兒收到一封男孩子寫給她的郵件:我想和你發生關系。我想把我的 **放到你的 **里。我不知道該怎么辦。我該不該給他的父母打電話?我該不該向學校匯報這件事情?我該如何對女兒說呢?
我發現 12歲的孩子在抽煙。我該怎么跟她說呢?
我都快要嚇死了。在收拾兒子房間的時候,我發現他寫了一首關于自殺的詩。他在學校挺好的,也有很多朋友,看上去沒有什么不開心的。但是,也許有什么事情我沒有發現。我該不該告訴他我看到了他寫的詩?
我女兒最近一直在和一個 16歲的男生網上聊天。他自稱是 16歲,但誰知道是真是假?現在他想和我女兒見面。我認為自己應該和她一起去。你覺得呢?
在回家的路上,我們不停地討論:這些父母們面臨的都是些怎樣的問題!……我們現在生活的世界真是太不一樣了!……時代真的有這么大的變化嗎?當我們的孩子在經歷青春期的時候,我們以及我們周圍的朋友也曾擔心性、毒品、同齡人的壓力,甚至自殺的問題。但是不管怎樣,今晚所聽到的,似乎讓我們感到更糟糕、更恐怖,甚至還有更多擔憂的事情。并且,這些問題都比過去提前發生了,也許是因為青春期提前的緣故吧。
幾天之后,我們又接到一個電話,這次是一位校長打來的:
我們目前準備為初中和高中的學生做一個試驗項目,參與項目的家長都會得到一本《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怎么聽孩子才肯說》,因為你們的書太有幫助了。不知道你們是否愿意與這些家長見面,為他們做一些講座。
我們告訴校長,可以考慮一下,然后給她回復。
接下來的幾天當中,我們回憶起自己親身經歷的青春歲月。時光流轉,喚起我們塵封已久的記憶,回憶我們的孩子在經歷青春期的那段時光——有時暗無天日,有時閃亮燦爛,而有時又令人窒息。漸漸地,我們重拾往日的情懷,再一次體驗當年的焦慮。我們開始反思:是什么讓我們的生命在這個階段感到如此艱難?
并不是沒有人告誡過我們這些。當我們的孩子剛出生的時候,就會聽到有人說:“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盡情享受和他們在一起的日子”……“孩子小,麻煩少;孩子大,麻煩多”……人們不厭其煩地告訴我們:這個可愛的小家伙將來會變成一個悶悶不樂的陌生人,他挑剔我們的品位,挑戰我們的規則,拒絕我們的價值觀。
盡管我們對孩子行為的變化有思想準備,但是情感上的失落卻是在所難免的。
失去了以往的親密關系。(家里這個不友好的家伙是誰?)
失去了自信。(他為什么會這么做?是因為我做了什么嗎?……還是因為我沒做什么?)
失去了被需要的滿足感。(“不用,你不用來了。我的朋友會和我一起去。”)
失去了保護孩子遠離危險的感覺。(都過半夜了。她在哪兒呢?在干什么?為什么還不回家?)
比失落更強烈的是我們的恐懼感。(我們該如何讓孩子度過這段艱難的年月?我們自己又該如何度過?)
如果我們這一代人是這樣過來的,那么今天的父母又要面臨怎樣的情形呢?他們養育孩子的環境比以往更惡劣、更野蠻、更冷酷、更物質化、有更多的色情和暴力。這怎么能讓今天的父母們不感到身心疲憊呢?他們怎么可能不反應過激呢?
我們不難理解為什么有些家長的反應會變得很強硬:他們發號施令,對很小的錯誤都要懲罰,對孩子嚴加管教。我們也非常理解為什么有些父母選擇放棄,撒手不管,卻又希望有好的結局。“按我說的做”和“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這兩種方式都切斷了交流的通道。
年輕人會對使用懲罰的父母敞開心扉嗎?他會去向溺愛孩子的父母尋求指導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時候甚至是他們的安全感,都取決于是否能從父母那里得到正確的想法和價值觀。青少年需要表達他們的困惑、傾訴他們的恐懼、需要父母們傾聽他們而不做評價,需要與父母共同探討、做出決定,并為自己的決定承擔責任。
除了父母之外,有誰能與他們朝夕相處、陪伴他們度過這段艱難的歲月、幫助他們抵御媒體信息的誘惑?誰來
幫助他們承受來自同伴的壓力?誰來幫助他們處理方方面面的問題:拉幫結派、渴望被接納、害怕拒絕、內心恐懼,刺激以及青春期的困惑?誰會幫助他們共同經歷內心的糾結、尋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們知道,也清楚地記得,與青少年在一起的日子會讓人力不從心。但也正是在那段不平靜的歲月中所學到的方法,引領我們戰勝風浪,而不至于被淹沒。
現在,我們需要將自己的經驗分享出去,也希望我們的下一代能從中受益。
我們給校長回電話,愿意為這些家有少年的父母們安排第一次講座。
下一篇:錯誤會導致孩子膽小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孩子太“臭美”需要正確引導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