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女孩兒晴晴已經快6歲了,前不久,晴晴的奶奶去世了。奶奶剛去世的時候,晴晴并沒有什么感受,可是,一個多月以后,晴晴開始問爸爸媽媽:“我為什么看不到奶奶了呢?”媽媽告訴晴晴:“奶奶去世了。”晴晴問:“什么是去世了?”媽媽只好告訴晴晴:“就是奶奶去了另外一個世界,所以,我們就看不到奶奶了?!鼻缜邕€是繼續問:“那是不是每個人都會去世呢?”媽媽覺得應該“誠實”地回答孩子,于是就告訴孩子:“我們每個人,最終都會去世的?!睘榱瞬蛔尯⒆釉賳栂氯?,媽媽故意找了個話題,把晴晴暫時從“去世”這個問題上引開了。
可是,晴晴自從聽了媽媽的解釋以后,變得很膽小,本來已經習慣了自己睡覺的孩子,每天一定要拉著爸爸媽媽陪著。而且,孩子經常會哭著對爸爸媽媽說:“爸爸媽媽會不會去世呢?爸爸媽媽要是去世了,我見不到你們怎么辦?”有時候還會哭著說:“我會不會去世???我害怕去世,我要是自己去另一個世界,會想爸爸媽媽的?!卑謰屵@下可擔心了,因為孩子問的這個問題他們根本解釋不了。他們也非常擔心,孩子的這種情緒會不會影響她的心理健康,孩子會不會得恐懼癥或是焦慮癥?
專家解釋:不要超過孩子的心理承受力
“怎么才能把死亡這個事說清楚?”我們咨詢了知名的心理專家劉青老師,他認為:孩子在幼兒期可能會向父母詢問:“我會不會死?”“人為什么會死?”等等問題。這是幼兒的一種好奇心,其中也包括了他們對未知事情的一種擔心。建議家長們給孩子一個相對準確但是又溫和的答案。
對于五六歲的孩子,要想解釋生死問題,確實非常難,家長們不要講得太“專業”,因為這些專業的語言,孩子不能理解,也有可能讓孩子“胡思亂想”。從心理學的角度上說,在孩子的認知中,物質是“不滅”的。也就是說,一個東西不見了,孩子會認為它被藏起來了,或是搬到另外的地方去了。對于身邊的人也是一樣,孩子認為,一個人不見了,可能是躲起來了,過幾天還會再出現。所以,當家里有人去世,或是孩子從其他媒介聽到“死亡”這個詞,問父母時,父母可以解釋為“他去了另一個世界”。但是,不要直接告訴孩子:“他不會再回來了”。因為這個說法超過了五六歲孩子的心理承受力。
換一種方式說死亡
劉青老師教給家長們一個小故事,如果孩子一定要追問有關生死的問題,家長們可以給孩子講:有一棵大樹,每年春天,大樹生出了新樹葉,新樹葉很有活力,到了夏天,它們長大了,給人們帶來陰涼。到了秋天,樹葉就變老了,慢慢地,它們被風吹落了,就像生命結束。但是,它們不是從此就看不到了,而且融入了泥土,為明年新樹葉的出生盡力,明年春天新樹葉就又長出來,生生不息的傳承就是生命。用這樣的一個故事,會讓孩子知道,死亡并不可怕,而且,死亡了并不是從此就再也見不到了,而是能以新生命的方式再出現。這樣的解釋更適合于五六歲的孩子,不會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上造成對死亡的恐懼。這也符合這個階段孩子心理上“物質不滅”的認知特點。再高深的知識要到孩子長大以后再去和孩子探討。
還要提醒家長的是,向孩子解釋死亡的時候,應盡量避免使用恐怖、悲觀的語句和神情,最好用溫和的語調、簡單的詞語引導孩子。因為有時孩子并不是被“死亡”嚇著了,而是被成年人對“死亡”的反應嚇著了。如果家里有親人去世,在比較小的孩子面前,成人要妥善處理自己的情緒,切不可悲痛欲絕,甚至歇斯底里,以免使孩子覺得死是可怕的。新報記者 任悅
下一篇:兒童性游戲不當會在心里留下陰影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家長隨手采花引華師教授思考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