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2011年初,《華爾街日報》大炒即將出版的《虎媽的戰歌》一書,使耶魯教授蔡美兒的“中國媽媽育兒術”成為全球教育界的重磅炸彈。2012年母親節,《時代》周刊則祭出了“奶媽”的封面故事,用大字標題詢問讀者 “AreYouMom Enough”(大意為“你是個稱職的母親嗎”或“你夠有母愛嗎”),乃至當期雜志還沒有送到訂戶手里就引爆了輿論。
封面的主人公是一位26歲的母親。她昂然而立,袒露著左乳房,差一個月就四歲的兒子站在凳子上,把她的乳頭含在嘴里。整個構圖非常奪人眼球。這不僅是因為這位母親有著模特般的性感身段,而且還在于她那不到四歲的兒子個頭像個五歲的孩子、顯得實在太“成熟”了。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封面在性方面的暗示似乎強到了喧賓奪主的地步。難怪有人在網上惡意向這位母親要求性服務。
這位母親倒是相當淡定。她到CNN現身說法,解釋自己這么做的緣由:我媽媽從小就公開對我進行母乳喂養,使我相當自信。對于我的孩子,我也如法炮制。即使在公共場合,孩子想吃奶,我就喂他。我有兩個孩子,大的已經三歲多。他性情非常溫和,既然他想繼續喝母乳,我就沒有必要給他斷奶。對于母親來說,這是很大的承擔,也并非對每個人都合適。但這是我個人的決定,我會堅持。我知道許多人看不慣或反對這樣的做法,對此我并不在意。對外界這樣的態度我們家庭已經習慣了,沒有什么了不起的。
許多專家也指出,母乳喂養本來就是一個值得提倡的育兒方法。美國兒科協會建議對新生兒的母乳喂養至少持續六個月。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也大同小異:新生兒頭六個月應該只用母乳喂養,之后在逐漸加入固體食物的情況下,一直可以母乳喂養到兩歲或兩歲以后。這位母親的做法,不是很符合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嗎?她自己愿意這樣做,別人不愿意這樣做,那么就各隨其便好了。為什么在許多人眼里這種行為會引起公憤?
還有一些分析家指出,母乳喂養對于六個月以下的嬰兒提供了關鍵性的營養和免疫力。除了那些沒有奶水的母親外,應該鼓勵所有媽媽進行母乳喂養。六個月后,母乳仍然對孩子非常有益,只是此時孩子慢慢開始吃固體食物,母乳的關鍵性價值相對降低了。在美國,母親大部分都希望母乳喂養。但是到孩子六個月時,只有大約一半的母親還能堅持。目前社會應該更多地鼓勵和支持母乳喂養,在工作場所和公共空間中為母親提供種種方便,而不是對母乳喂養的母親說三道四。
但是,反對者也振振有辭:孩子快四歲了還吃母乳?這是感情亂倫!母親人為地制造了孩子對自己的過分依賴,孩子就永遠長不大,這最終會傷害孩子心理和感情的發展。另外有些評論家則指出,這一封面體現了孩子和父母關系的變化。過去的家庭總是以父母為中心,孩子的生活要隨著父母的活動安排;現在則是以孩子為中心,父母對孩子百依百順、無所不滿足。實際上,在許多家庭里,在那里當老大指揮的,是那些不懂事的孩子。這派的觀點,非常典型地體現了當今美國人對新一代的憂慮。他們把新一代(如今的高中生、大學生)稱為“自我中心的一代”(me-generation)、“理所應得的一代”(entitlementgeneration),認為其吃苦耐勞的精神遠不如父輩。民調顯示,就連這代年輕人本身,也承認自己這代人的品性趕不上父母一輩。如今,美國陷入經濟危機不能自拔,“美國衰落”的論調不絕于耳,國民自信心大跌。大家開始反省:我們如何走到今天這步田地?是否在過去二三十年不小心慣壞了孩子?《虎媽的戰歌》去年有洛陽紙貴之轟動,也在于抓住了美國人的自信心危機。
當然,這場“奶媽風暴”觸及的問題遠遠不止于教育領域。但是,教育明顯是這里的核心問題。首先,越來越多的美國人信奉早教的價值,乃至很容易就把“三歲以前”和未來一代人的素質聯系起來,并為此爭執不休。第二,我們中國人印象中所謂“以孩子為中心”的“美國式”教育,在美國一直就有爭議,而且還會不停地爭議下去。所以,我打算以這張恐怕會“載入史冊”的封面為緣起,在本系列評論中對以上兩個問題進行細致討論。
下一篇:五歲娃立志要當“啃老族”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學會感恩最好的節日禮物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