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感染學生的老師,感動老師的學生
有一次我帶凱安去上他的陶藝課,姚老師(凱安陶藝課的老師)過來說要跟我單獨聊聊。我本來以為是要商量上課的時間,因為凱安在寒假期間催著我給姚老師打了很多次電話希望能快點上課,我心里很不好意思。沒想到其實是她寫了一篇文章要和我分享。
讀完后,我非常感動,經姚老師同意,和大家一起分享她的文章。
姚老師說凱安很令她感動。在凱安學習陶藝的過程中,他甚至我們全家都受益多多。制作陶藝是凱安調整自己情緒的心靈良藥。我想,如果上“興趣班”或練習一種技能,到最后無法讓這個“興趣”或“技能”幫助我們解壓或醫治靈魂,而只是讓人“獲獎”或“登臺”,那么等到獎狀腐爛了,舞臺的燈光消失了,我們的靈魂里還剩下什么……
激情比才智更重要,因為激情不僅能夠給人動力,還能醫治人的心靈。在讓孩子奔跑于各個“興趣班”的過程中,如果有幸遇到了有激情的老師,能夠感染孩子的老師,一定要抓住這個大好機會讓孩子繼續被感染。我們家長追求的不應是別人給孩子或自己的掌聲和認可,而是孩子的靈魂因為他的興趣而豐盈,性格更富有毅力。這就是全世界最大的獎賞了。
執著的凱安——我的學生
春節剛過,凱安的媽媽已經打過兩次電話尋問凱安的陶藝課什么時候開始。我知道凱安的手“癢”了,他想念他的泥巴了。因為課程編排的原因,凱安還要等上一周才能開始。作為老師,面對如此熱愛陶藝的學生,有很多的感慨,要寫些什么給我的學生凱安了。
一開始定的題目是《我的學生——執著的凱安》,但回想起凱安陶藝課的點點滴滴后,我把它改了過來,他,是凱安,是執著的凱安。
初見凱安,是在他二年級的時候,他來參加我的陶藝興趣班。文靜清澈的小男孩,用不太流利的中文告訴我,他叫林凱安,從美國來。
特別注意到他,不是因為他的作品,而是他的韌勁、耐性、規矩。當時他是插班,班里的學生都有了相當的基礎,所以他在這個班里作品表現不突出。當時我對學生們在課堂上的要求是:好作品,大家評定認可,留下來,上釉色燒制;不滿意的,自己親手揉掉回泥。很多同學一開始接受不了自己毀掉作品這一關,現在想起當時的我,真不知該怎么評價好。其實我知道每個孩子用心創作,真實表達的作品都是好的,可偏偏愿意他們更好;也知道他們還能夠更好,更愿意看到他們超越自己后的興奮和喜悅,那時候我的內心比他們還要激動。有的同學能夠接受大家意見,無怨無悔地從新來;有的同學能夠勉強接受;還有的不能接受,甚至因此退出了。凱安欣然接受,并且還要對給他作品提出意見的我和同學們說:“謝謝!”一次、兩次、三次……他毫無怨言地毀掉自己的作品。
那個學期下來,我們大家都知道,凱安沒有一件作品留下來。后來我們師生在一起經常提起這事,同學們很佩服他的不懈,他自己倒覺得沒什么,要努力努力再努力。而作為我,每每想起來都很心疼,心疼這個7歲的男孩,每次興高采烈地來上課,全神貫注地投入創作,再義無反顧地揉掉自己的作品,這樣的狀態持續了一個學期。經常埋怨自己的“軸”,對學生的作品干嘛那么苛刻呢,鼓勵肯定孩子的表現,更是促進他發展的好方式。自己當時真的就轉不過“彎兒”來,但,我碰上了比我更“軸”的學生——林凱安。
特別清楚地記得那個學期末,學生們就要放假了,凱安特地跑到我的教室跟我說:“姚老師,下學期見,我還要參加陶藝班。”
我對這個白凈的小男孩,刮目相看了。
接下來,凱安的作品發生了質的變化:作品設計意圖,表達方式都有自己獨特的思考和表現,得到師生更多的肯定和好評。每當點評他作品的優點時,他都會非常認真地說“姚老師曾經說……有一次某某同學就是這樣做的,我改進了一下……”讓我們吃驚的是他幾乎記住了老師在課堂上曾經講過的所有話,記住了所有同學作品中的優點,并把這一切都在自己的作品中體會著,完善著,再創造著……
當做老師的人,看到自己的言行,思想,理念,深刻地感染著自己的學生,并被他不折不扣地落實貫徹發揚時,職業幸福感油然升起,是滿足,更是激勵。
凱安有目共睹的進步,作品表達的隨心所欲,巧妙的創意思維,形式美法則有意識的運用等等,給我和同學們更多的心靈的感動與驚喜。同時他從容自信的創作狀態,讓他越來越享受與泥在一起的時光,越來越享受與老師同學一起討論、賞析、講評作品的樂趣。而這份從容自信,也加速了他在其他各個科目學習中的進步,經常聽到他真誠自豪地對我說:“姚老師,我整個人都在進步呢!”
現在凱安快11歲了,在這4年里陶藝課伴隨著他的成長,凱安用他的堅持,鞭策著我和周圍的同學一起進步。凱安用他的執著鼓舞著我,讓做老師的自己在課堂上總有與學生們心靈碰撞的激情。
每每看著凱安忘我地與泥親密地交流時,總會想起羅恩菲爾的話:
在藝術教育里,藝術只是達到目標的方法,而不是目標,藝術教育的目標是使人在創造的過程中,變得更富創造力。而不管這種創造力將施于何處。假如孩子長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經驗獲得了較高的創造力,并將之應用于生活和職業,那么藝術教育的目標即達成。
執著的凱安用他成長的軌跡詮釋著這句話,讓人真切地感受到藝術教育的力量和魅力。
祝福你,凱安!
下一篇:溝通,要說到別人想聽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孩子為什么一做家務就要錢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