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一個媽媽這樣說:
我的兒子3歲零4個月,上小托班,且是班級里最大的兒童。上幼兒園已經半個學期,但是每天早上去幼兒園,只要一進班臉就變了,就會大哭。但據老師說他也就最多哭5分鐘,然后一天都能高興地參加游戲和教學活動。曾經問過兒子為什么每天早上都要哭一下呢,他說:媽媽我只哭一會兒。我現在也隨他去,他要哭就哭一會兒吧,我想這也是正常的情緒發泄。不知道大家有什么看法?
園長答:
的確,每個孩子在入園的時候都會哭,因為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依戀人,一個兒童最害怕的就是離開自己的養育者,這是孩子的生存本能。所以我們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孩子哭是正常的。想象一下,如果我們的親人把我們帶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告訴我們你在這里呆一天,到晚上我來接你,我們的感覺可能跟孩子是一樣的。這樣看來,孩子哭是人類的正常情感,所以我們要用正常的態度去對待它。
人類在一生中總是會遇到這種需要我們突破才能前進的坎,突破的過程沒有人會感覺舒服,我們只有在接納我們的痛苦的同時,繼續前進。所以在入園的時候我們要認可孩子的傷心和哭,同時繼續堅持讓孩子適應幼兒園。
還有一個媽媽發了很長的帖:
寶寶現在兩歲零八個月,上幼兒園有兩個月了。他很喜歡哭。基本上,批評他兩句,他就哭開了。也沒眼淚,就是干嚎那種。比如,跟他說不要吃棒棒糖,他立馬會哭。跟他說,不能打別的小朋友,他也會不高興。總之,有一點不如他的意,他就哭開了。本來以為他在幼兒園不會的,今天老師打電話來,才知道也會這樣。真不知怎么辦才好。
上周四夜里哭了整整一個半小時,邊哭邊喊:媽媽,你別走。一說再見你就走!像這種情況,大人肯定又心疼又上火。忍住不發火,把他抱在懷里拍一拍,走一走,跟他說:媽媽看見你傷心也很難過,你跟媽媽說說你都遇到什么傷心的事情了。他不理我,繼續哭繼續喊:媽媽你別走。哭夠了安靜下來,躺在我懷里,跟我一起看了本書,高興了,一覺睡到天亮。
園長答:
很多老師和幼兒工作者也不見得有非常好的對待兒童的觀念和對孩子深入的理解,孩子的哭會讓所有的人都難受,有些教育工作者沒有好的辦法來解決孩子哭的問題,就試圖用簡單的方法來制止孩子的哭。因此,有的人會用恐嚇的方式,有的人可能會直接要求孩子停止哭泣,這樣孩子就會更加難受,因為他們的憂傷沒有被理解,他們的痛苦又不能正常宣泄。一個這么小的孩子怎么能忍住自己的憂傷呢?所以成人幫助孩子的能力是需要練習的。首先不要害怕孩子的哭泣,孩子哭的時候你一定要保持平靜,這樣你才能夠理性地找到幫助孩子的方式。
理解和接納孩子的哭,并不等于是忽視孩子的痛苦。如果用語言的方式告訴孩子,自己理解孩子為什么痛苦,并且在孩子發泄痛苦的時候急于要求孩子跟自己溝通,這都無形中給孩子增加了壓力和暗示孩子注意痛苦。
其實在孩子哭的時候,你只要呆在孩子身邊,讓孩子知道你在傾聽他的哭,等孩子哭得差不多了,再給他一個溫暖美好的關懷,來扭轉孩子內心的痛苦情緒。比如,講一講自己小時候上幼兒園,媽媽離開了,自己以為媽媽不回來了,就在幼兒園里使勁哭之類的故事,讓孩子發現媽媽其實跟他也一樣。最好講故事的時候把孩子逗樂,這樣,媽媽每天給孩子補充了心理的力量,使孩子能夠精神飽滿地去面對第二天的困難。
如果在幼兒園老師也能夠給孩子濃厚關懷的話,適應完幼兒園之后,孩子會變得更加有力量。所以我們家長要用心靈來感受孩子,而不要只用大腦來思考,因為大腦的思考往往缺乏心靈的感受。比如這時只給孩子講道理就是這種情況,不能夠觸動孩子心靈深處的情感。可以在孩子哭的時候,跟孩子說,我知道你離開媽媽上幼兒園很難受,媽媽走了以后,你會感覺到害怕,告訴媽媽你在幼兒園發生了什么。
一個媽媽求助:女兒死活不上幼兒園怎么辦?
女兒今年三月份入園(哭了三個星期,脾氣比較倔強),五個月之后的一天,說什么也不愿去幼兒園了,到了校門口就是不下車,看到她哭得那難受勁,我就把她帶回了家,就這樣在家歇了整整一個暑假。
園長答:
這樣做對孩子很不好,除非您打算再也不讓孩子上幼兒園了,這樣的做法等于告訴孩子,只要使勁哭就會避免上幼兒園。那她以后就會試著拼命哭,不達目的決不罷休。
媽媽說:
昨天開始恢復幼兒園生活,沒哭,老師說一天都挺好,沒什么不好的情緒。可到了今天早上又不行了,在家就嚷著“不上幼兒園……我今天不想上幼兒園……”一路上也鬧了點小情緒,我問她為什么不愿上幼兒園,她說:“有小朋友打我,有小朋友搶我玩具。”我知道這不是真正原因,她只是不想和我分開。
園長答:
這可能是真的,因為孩子在家沒有小朋友跟她互動,都是大人跟孩子的互動。大人跟自家孩子互動是順從型的,大多數是大人滿足孩子的要求,并主動照顧孩子。孩子跟小朋友互動時,小朋友不會像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那樣照顧他,時刻關注他。小朋友群體會有各種各樣的人,有的對他好,有的不理他,有的侵犯他。孩子在家里從未遇到這樣的情景,無法理解和處理這樣的信息,所以感到很恐懼。成人感到恐懼時會用意志力要求自己突破恐懼,而孩子的意志力還沒成長起來,他們對付恐懼的辦法就是本能地不離開保護人。如果必須要送幼兒園,而這個幼兒園的確是能夠愛孩子的,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孩子發現,一直去幼兒園也沒發生什么,并且還有好玩的事。孩子用自己的經歷證實了幼兒園的環境是可靠的,也就真正適應了。
媽媽說:
到了校門口,我讓她下車,她就拉住車門不讓開。我使勁打開車門,她又死死拽住車坐墊不松手,怎么勸也不行。最后還是我狠下心硬把她的手掰開,抱出來塞給了老師。老師抱著她走的時候,我聽到撕心裂肺的哭聲和喊聲:“媽媽,過來……”
園長答:
盡可能不造成這種情景,家長和孩子的這種斗爭更加重了孩子的恐懼感。遇到這種情況,寧可手扶著孩子的手請她放開,一直堅持到孩子自己松開手為止。家長用自己的耐力而不是用身體力量來讓孩子松手。如果我們用意志力而不是身體的力量,孩子下次可能就不會這樣做了,同時他們不會被爭斗的力量搞糊涂,以為家長不愛自己了,以為自己是力量很小的人,自己是弱者,有時這個認識會留到成年。
媽媽說:
我想問的是:該繼續送女兒去幼兒園,請老師關注,還是尊重孩子的要求,讓她在家休息幾天?怎么樣才是對孩子好的?誰能答復我呀!我很痛苦!女兒可憐啊,她哭了幾天了,是一想起來就哭啊。我們兩歲半剛去幼兒園那會兒都沒有這么哭過。現在都差不多入托近一年了,真讓人著急啊。
園長答:
每當遇到這種情況時我們就要審視一下自己,看看我們對孩子是一種什么樣的愛,我們具有的是愛的感覺還是愛的決心。愛的感覺就是我們的心里有一團感情,使我們的情緒和表情很有愛意,使別人看到我們就知道我們在愛。這種情形和屏幕上的演員真誠地表演有點像。
愛的決心,除了上面講的那種感覺以外,更多的是時時刻刻為孩子的將來、為孩子的生活著想,這樣我們就會想辦法去達到某個對孩子最有利的目的,在這種情況下,家長才能分清什么是孩子真正需要的。
如這個寶寶,她想要的是不去幼兒園,不面對一個幼兒園環境的沖突,讓自己舒服一點。而她需要的是獲得發展,練習和別人相處,練習感受別人,并能深刻理解他人的意圖、動機和情緒感情等等。這樣她才能很好地與別人相處,只有能夠與別人相處才能順利地融入人群,為將來的社會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這時,家長需要了解孩子成長的需要,不僅要有愛孩子的感覺,還要有愛孩子的行動,所以愛更像是一種決心。決心就是將愛的感覺付諸行動。比如你心里有一種強烈的想法讓孩子獲得良好發展的愿望,但當她吵得你休息不好,不能好好上班,就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帶,那就不是愛孩子,那是愛你自己。因為你受不了孩子的哭聲,不去想辦法解決問題,也就不能為孩子的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
有一個孩子上幼兒園的過程和小西很像。
女兒上幼兒園本來就很愛哭,但有天晚上臨睡前要我抱著她哭一會兒,哭了一會兒,她說她不想去幼兒園,睡著了。第二天早晨醒來情緒很不好,大哭著說不去上幼兒園。我送孩子的時候問老師是不是昨天發生了什么特別的事情,老師說女兒曾被一小朋友突然撞倒,撞了個四腳朝天。當時女兒嚇壞了。這天晚上回到家,女兒感冒咳嗽。
又過了幾天,聽阿姨說,女兒告訴她,小張老師不做他們的主班老師了。我說是嗎,那天見到怎么沒有聽說。女兒剛好在身邊,我問女兒,是嗎?女兒哇的一聲哭了起來。
之前的一段時間,女兒很依戀小張老師。我直覺感到這回孩子的哭鬧和以前不同,是處于恐懼之中的那種哭。小張老師建議我親自送幾天孩子,讓小岳老師(現在的主班)接她。
聽老師說,女兒的哭是那種只流眼淚不出聲的,很壓抑的哭。其間又病了一次。孩子正在經歷著巨大的痛苦。
后來我和老師溝通過,決定尊重女兒意見讓她休息幾天,但到了要上幼兒園的時候,還是哭。看來,女兒內心的不安全感和恐懼感,只留在家里也沒有辦法修復。
在家休息的時候,女兒還算輕松,但意識到要去幼兒園了,就會在臨睡前跟我說,她想休息三天后,再休息三天。我說我只能告訴你休息三天,之后要看情況。她哭起來,但不厲害。
就這樣過了很久,我幾乎絕望了。
一天我陪女兒到幼兒園,又陪她玩了一會,才和她道別,她沒有哭。晚上臨睡前,女兒還是哭了一會兒。但會邊哭邊和我說話。我有些焦慮,因為怕吵到家里老人,但我最終決定好好傾聽她的哭泣。我相信,她需要時間,她這兩天已經很好了。
大約又過了兩天,我去接女兒的時候,已經看到她笑了,前一周去接她時,她看到我都沒有笑,她終于可以接受了。
園長答:
我們看到的結果是,孩子在經歷了這么艱難的過程后終于適應了幼兒園。
看了園長的答復,溫娜覺得自己清楚了很多,她從沒有想過愛是一種決心,可能更多的家長有的是愛的感覺,而不是愛的決心。
溫娜好不容易能稍稍平和地面對女兒的哭了。誰知,接下來的幾天,小西每天都要尿濕一包褲子回來,老師說來不及洗,讓溫娜回去自己洗洗。聽老師這樣說溫娜很感動,這本來就應該是自己洗的。可孩子這種情況溫娜也很擔心,本來已經學會上衛生間尿尿的女兒怎么會這樣呢?老師說這是小西到了肛門期,讓每天多帶幾條褲子來。
溫娜在網上查了肛門期,也叫肛欲期,是弗洛伊德的理論。可孩子為什么一到幼兒園就進入肛欲期了呢,不會是老師用肛欲期來搪塞家長,掩蓋孩子由于入園痛苦而造成的大小便失禁吧?
據說人過于痛苦的時候會造成身體感覺器官的紊亂,不再能意識到身體的感受,有了大小便自己也不知道,就會自然地排解到不該排解的地方。溫娜聽小西每天早晨進幼兒園時撕心裂肺的哭聲,覺得孩子內心的痛苦足以超過對身體的感受。
更令她難過的是,小西不但在幼兒園尿褲子,回來也會尿。小西在家里正玩的時候,也會尿濕褲子,問她是不是尿褲子了,女兒卻極力否認,還面無表情地繼續玩耍。
溫娜非常困惑,為什么孩子會掩蓋自己尿褲子的事實?如果她在尿褲子的時候沒有受到成人的訓斥和不好的待遇,這么小的孩子怎么可能隱瞞自己尿褲子呢?小西從月子里就非常敏感,一旦尿濕不舒服了就會哭,給她換完了馬上就不哭了。現在都三歲多了,濕濕的褲子浸在屁股上,怎么還能繼續玩耍?這一定是有原因的。
下一篇:為什么孩子家里家外兩個樣?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別把吃飯時間變成訓話時間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