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大部分人可能都會認為,情緒往往會干擾人們做出理性判斷。做出思考和判斷,明明是大腦前額葉份內的事情。其實,倘若情緒大腦不能做好自己的角色,往往就會導致思維大腦無法正常發揮。
下面是戈特曼博士曾在自己的著作中引用的一段有趣內容。艾略特曾因為腦部出現腫瘤,而進行了摘除手術,但這次手術損傷了大腦正中前額葉皮層。這個部位是負責綜合情緒和思維的領域,可最終控制情緒,以做出判斷和決定。不過好在這種損傷并沒有影響艾略特的思維能力。IQ 值和手術之前完全相同,而且他的運動能力和語言能力,甚至記憶力也沒有絲毫減退,其性格也與過去完全相同。唯一不同的就是,自從手術后,艾略特不能再感受到任何情緒。
艾略特的主治大夫安東尼奧·達馬西奧認為,艾略特的手術雖然出現了上面談及的遺憾存在,但這并不會影響他的正常社會活動。雖然感受不到情緒,但是思維的大腦是正常的。然而事實上,艾略特的人生最終以悲劇告終。艾略特曾經是一家大企業的高薪管理者,在接受手術后由于無法適應公司環境,只好辭職回家。因為,對公司的大小事務,他不能再做出任何決議。暫且不說公司里錯綜復雜的各種亟待解決的大小事項,就連類似整理文件、決定聚餐地點及和客戶約定時間之類的簡單小事,艾略特都無法完成。盡管他每件事都深思熟慮到每個細節,最終還是無法做出決定,最后不得不辭職。他甚至還和心愛的妻子離婚了。
通過艾略特的痛苦經歷,科學家們重新審視了情緒。情緒并非單純地攪亂理性的因素,反而有助于做出準確判斷和決定,其作用就像導航儀一樣。情緒遠比我們想象中要高明得多。當人們面對一個艱難的抉擇時,左思右想卻無法決定,我們會在心里默想:“聽從自己內心的安排好了,也許那才是正確的答案。”這里所說的“心”并非頭腦mind,而是指心臟heart(這兩個詞都常被譯為“心”,但前者側重思維、意圖,后者側重于內心的感情)。最新的神經生理情緒心理研究稱,心臟本身具有同大腦神經細胞相同的神經元,它能對極其細微的情緒立刻做出反應,并在感受到積極、感激、憐憫、同情和愛意時,表現出相當穩定的心率變異性(heartratevariability,HRV)。如果從神經生理學角度來說,當一個人的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緊張和松弛保持協調與平衡時,才能集中注意力,保持頭腦清晰,身體輕便,達到身心輕松的狀態。概括地說,就是達到思維、情緒和行為一致的境界。這種狀態即為“最佳投入狀態”。
艾略特的大腦中,因為控制情緒的部分受損,所以盡管他可以進行思維、邏輯及事實羅列,但無法判斷出優先次序,并進而做出選擇。這就很像是一把弓箭空有“矢”,而沒有“的”,只能空放一箭一樣,白費力氣卻不見效果。
心之所向往處,必定受到情緒的影響。雖然情緒的傾向理由無法用邏輯說明,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心臟會立刻根據過去的經驗,及時反應于情緒,并且直觀迅速地感知應該前往何處。所以情緒就顯得尤為重要,并且有必要摸索出能夠合理應對自己情緒的方法,以免情緒做出“出軌”的選擇。
下一篇:從小被體罰長大易性暴力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不要在孩子面前爭論的4件事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