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三四歲的孩子對什么都充滿好奇,他們不知什么是害羞、什么是禁忌、什么是幼稚,見著什么問什么,想著什么問什么,腦子里的問題千奇百怪……
在幼兒園,老師會向孩子提些問題,孩子也會向老師提些問題。但老師的時間、精力有限,不能一一回答孩子的問題。所以,見到父母,孩子會有問不完的問題。遇到這種情況,父母要想一一回答孩子的所有問題,一是沒那可能,二是沒那必要。父母怎么才能不掃孩子的興呢?
第一,父母不能打擊孩子提問的積極性。孩子有想法、有疑惑會不由自主地向父母提問,一不是想刁難父母,二不是想要一個教科書式的標準答案。所以,父母大可不必搜腸刮肚,一本正經地回答孩子的所有問題。即使能答的,也不能一答了之。父母可啟發孩子自己回答這個問題,或者換個角度思考。比如,孩子問:為什么人不能自己飛上天,鳥卻能一飛沖天呢?父母可跟孩子探討,能飛的東西都有哪些特點?是不是能飛的東西都有翅膀?可停在機場的飛機有翅膀,為什么不能飛呢?因為飛機身上的發動裝置還沒啟動。這就是說,會飛的東西,不僅要有翅膀,還要有身上的發動裝置。發動裝置發動起來了,翅膀只是起平衡、滑翔的作用;否則翅膀伸開也沒用。跟孩子探討問題,并不是要解決問題。只要孩子能想一些問題,大致知道一些事物的原理,由此及彼地能想更多的問題,就達到了學習、思考的目的。
第二,父母不能不懂裝懂,欺騙、糊弄孩子。三四歲的孩子還不會辨別真偽,家長、老師說什么,他們就信什么。如果孩子提一個問題,家長不知道卻編些瞎話欺騙孩子,那將出現兩個后果:一是讓孩子也學著信口開河、胡說八道;二是會誤導孩子把謬誤當真理。比如,孩子問:地球和太陽哪個更大?媽媽不知地球、太陽誰大誰小,看見天上的太陽那么小,腳下的地球那么大,就隨口說,地球大,太陽小。孩子會把此話當真,甚至以訛傳訛,誤導別的孩子。
對于父母不知道的問題,可采取多種辦法解決:一是回答不知道,然后和孩子一起向書本、老師請教;二是可以采取追問的方式,讓孩子自己去想,自己去問,自己去琢磨。比如,孩子問:為什么只看見遛狗的人,沒看見遛貓的人?父母可以啟發孩子去觀察貓和狗,看看貓和狗都有哪些特性;或者讓孩子去問問貓的主人,為什么不遛貓?或者讓孩子自己在家遛遛貓,看貓聽不聽人的話;三是可以和孩子一起聯想,一起追問,一起推理,但求追問的快感,不求每個問題都能找個標準答案。比如,孩子問:壞人都是不聽媽媽話的人嗎?媽媽不知怎么回答,就可以和孩子一起推理。壞人聽壞媽媽的話會怎樣,壞人聽好媽媽的話又會怎樣,壞媽媽是不是一定會教出壞孩子,好媽媽是不是一定會教出好孩子等等。
第三,要讓孩子看到父母的真誠、信任和期待。甭管孩子提什么樣的問題,父母都要認真地聽,真誠地對待,鼓勵性地評價一番,希望孩子能提更多的問題。只有父母抱著這樣的態度,不管能不能得到滿意的答案,孩子才會保持提問的習慣。
孩子從什么時候開始主動思考、學習?從提問開始。孩子不知提問的時候,只會被動地向父母學知識、學本領,父母教什么,孩子學什么。孩子會提問了,說明他的學習主動性、自覺性提高了。孩子的問題越多,說明他想得越多,關注得越多,求知欲越強——這是孩子進入學習狀態的標志。
生活中,有的孩子愛提問,有的孩子不愛提問。對于那些不愛提問的孩子,父母該怎么辦呢?作為成年人,父母不應等著孩子來問,而應主動向孩子提問。父母看見什么,覺得孩子應該知道這方面的問題,就可以向孩子提問。比如,為什么野生蘑菇比人工培植的蘑菇好吃?為什么有些小動物的壽命短,大動物的壽命長?為什么闊葉林容易凋謝,針葉林不易凋謝?……父母主動向孩子提問,會促使孩子去想一些問題。孩子想的問題多了,想提的問題自然就多了。父母向孩子提問,孩子“禮尚往來”,也會向父母提問。這樣,父母的問題增多,孩子的問題也會隨之增多;久而久之,養成了提問的習慣,就算父母不問,孩子也有問不完的問題。
孩子喜歡提問是好事,但是,單會提問還不夠——孩子不只要愛提問,還要善于提問。怎么才能幫助孩子善于提問呢?這不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一個思維習慣、思維方式問題。孩子漫天提問,父母可給孩子的問題歸類。比如哪些是動物的問題,哪些是植物的問題;哪些是古時候的問題,哪些是現在的問題;哪些是天上的問題,哪些是地上的問題;哪些是宏觀問題,哪些是微觀問題……父母和孩子可以圍繞一個問題進行多方位的提問和思考。比如為什么食肉動物驍悍,食草動物溫順?為什么野生動物強壯,人工飼養的動物柔弱?再一步一步地分析:動物和植物都有什么區別?食肉動物怎么才能奪得肉吃?食草動物為什么敵不過食肉動物?人工飼養的動物為什么敵不過野生動物……這會使孩子的思維既開闊又集中、既有思辨性又有邏輯性,對他們以后的工作、學習都大有幫助。
三五歲的孩子正是練習口語表達的最佳時期。語言是思維的外殼,父母想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就要看他在說什么。孩子的語言表述不清晰,說明他的思維不清晰。父母要有意識地跟孩子溝通、交流,通過對話,一點一點使孩子的思維清晰起來。
此時孩子的學習,更多地表現為語言和思維方式的學習。而語言、思維方式的學習,大多是通過對話來進行的。父母與孩子對話越多,孩子提問的機會越多;孩子提問的機會越多,孩子的思維、語言訓練的機會越多;孩子思維、語言訓練的機會越多,會使孩子越善表達,提出更多更好的問題。最終使孩子進入一個良性循環狀態:從愛提問發展到善于提問,從善于提問發展到更愛提問更善提問。這樣循環往復,會使孩子成為一個愛學習、善于學習、學無止境的人。
下一篇:別忽視了“兒童電視孤獨癥”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父母無心話語導致孩子自卑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