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其實犯錯是一種心理需要。孩子小時候犯一些錯誤,通過錯誤來確知與外界或他人的關系,可以獲得對犯錯的“免疫”。人類的孩子與哺乳動物小時候一樣,要在游戲中預演攻擊與防御、殘忍與仁慈、捕獲與逃避,才能獲得生存的能力。
我家的敢敢8歲了,其實他一點都不勇敢,原因是他的爺爺、奶奶、爸爸和媽媽我們四個人整天貼身相隨。敢敢的爸爸說,不能讓孩子犯錯誤,老犯錯誤的孩子會學壞。所以,全家人都在消除可能讓敢敢犯錯誤的機會。結果,一不留神,敢敢就干壞事,今天砸壞鄰居的窗,明天弄傷別人的狗,每天,都有來我家里告狀的人。敢敢干了壞事,就會嚇得躲起來,我們就不得不替他受過。
每個孩子都有成長的煩惱,每個年齡段的孩子們或多或少會出現一些相似的問題。1歲:吵夜,纏人;2歲:不好好吃飯,說話發音不清;3歲:亂拉屎尿,亂涂亂畫;4歲:搗蛋,違逆,惡作劇;5歲:撒謊,欺負小孩子、小動物;6歲:闖禍,偷拿別人的東西,砸爛玻璃;7歲:多動,貪玩,不愛學習;8歲……發展心理學認為,孩子小的時候,心靈像一個空白的錄像帶,需要對所有情緒(快樂、痛苦、悲傷、驕傲、自滿、受挫、愛恨)作預演體驗,留下適當的印痕,今后的日子里這些印痕是可利用的資源。在面對復雜環境時,孩子通過“心理反芻”,找到較為合適的應對方法。像人體免疫系統的形成,1~3歲是一個最佳的時期,過了這個時期,要形成有效的免疫,肌體就要付出應激與發炎的代價。
其實犯錯是一種心理需要。孩子小時候犯一些錯誤,通過錯誤來確知與外界或他人的關系,可以獲得對犯錯的“免疫”。人類的孩子與哺乳動物小時候一樣,要在游戲中預演攻擊與防御、殘忍與仁慈、捕獲與逃避,才能獲得生存的能力。敢敢遭受貼身看護,顯然會失去一些實現行為情緒的時機。小時候未曾體驗的東西,長大后就欠了債,內心總有些不安寧。 有時會以沖動般的行為或變樣的舉動來實現那些未竟的“事業”。孩子在2~5歲時,許多負性情緒:憤怒、對抗、殘忍、嫉妒、仇恨都要有適當的表達,從中獲取管理這些情緒的經驗,學會節制。孩子犯錯需要合適的年齡,5歲孩子當街撒尿,別人只會一笑,12歲還當街撒尿就會被視為品行不端。同樣,一個小孩子傷害小動物,遭受過父母的“斥責”,長大了就不會跑到動物園去跟狗熊過不去,這可能是幼稚行為的延遲出現。孩子小的時候,該犯的錯誤沒有機會犯,到了不該犯錯的時候,卻用幼稚的行為去“補課”,那真是有些得不償失。
我們觀察到這樣的現象,小錯誤不犯的人常常犯大錯誤,究其原因,是沒有犯錯的經驗。犯錯是孩子的權利,也是孩子成長的資源!拿敢敢來說,他的行為在心理學叫做攻擊性外顯,解決的辦法是讓他承受行為的責任,去面對譴責,賠償損失,向別人道歉。這樣的好處一是擺脫自我中心,知道外部世界并不總能為所欲為。二是遭受必要的情緒挫折,體驗到后悔、難過、害怕是什么東西。三是學會協調攻擊欲望與環境的關系,慢慢把攻擊行為轉向積極安全的范圍(如運動,競賽)。積極地看,每個孩子都會欺負別人,也會被人欺負,從中可以學會自我保護。砸爛東西、傷害小動物,從中學會憐憫、愛惜和承擔責任。對人撒謊,從中知道誠實的重要,學會如何保持緘默或運用一些模棱兩可的語句來應對困境。與父母或老師的對抗,懷恨在心,謾罵,違拗,向別人水杯里吐唾沫,從中學習協調與權威的關系,學習服從與心理平衡技術。逃學,不做家庭作業,上課不好好聽講,體會到自由是有代價的,短時的放縱必定有長久的損失。比較嚴重的錯誤是斗氣打架,偷拿別人的東西,惡性撒謊,侵害別人利益,無故離家出走等等,這些錯誤看起來很糟糕,但孩子還是可以從中獲益,學會預見行為的后果,承受不愉快的處罰和社會壓力,遭受孤獨與焦慮等等。
當然,并非一定要鼓勵孩子去犯錯,順其自然比較好。犯錯也需要有一定的心理能力,沒有心理能力的孩子可能也不敢犯錯。研究發現,具有創造性思維的人犯錯的機會要多一些,錯誤也要大一些,發明家愛迪生小時候在化學試驗中,曾把一個小試驗室炸翻。可以說,敢犯錯誤的人都會是一些有希望的人,關鍵是犯錯的時機要把握好,在該犯錯誤的年齡犯些必要的錯誤。小孩子如果犯了大錯(面臨學校除名,巨大的賠償,離家出走等),就成了孩子人格發展的危機,父母有時也不得不來幫助孩子承擔部分責任。要讓孩子不犯大錯,必須讓孩子從犯小錯中學會預見行為的后果。那么,明知孩子的行為會失敗,家長是任其下去還是要制止,這要看犯錯后的責任孩子是否能承受,如果不能承受,幫助他預見后果是重要的,不讓他犯不該犯的錯。
下一篇:孩子為何愛“裝”病實現愿望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孩子打架,不必擔心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