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學校適應困難”
“青少年的心理問題不比成人少。” 王衛平說。這個學期正值新學年開始,一些“學校適應困難”的學生,就趁著假期來求醫。
“學校適應困難”,大多出現在孩子剛到一個新學校的情況下,比如剛上小學、小學升初中、高中住校、上大學等。面對新環境、陌生的人群,有的人會不適應新的教學模式,有的難以建立新的同伴關系,有的不適應生活習慣,甚至連洗衣服、搭車、ATM取款等都會成為煩惱的內容,進而產生逃避心理。有的小孩子一上學就頭痛、肚子痛,回到家卻什么事都沒有。這樣的情況可能會持續幾個月甚至一兩年。
王衛平說,有些成績很好的學生也會因為焦慮而長期失眠,或者出現強迫癥等。比如有的父母要求很高,做卷子一道也不準錯,孩子長期精神緊張,有的會出現明知道沒錯,仍然一遍遍反復檢查,嚴重的人甚至會發展到洗澡洗上一整天、反復穿脫衣服不停的狀況。
“病恥感”往往誤事
“一到假期,小病人的數量就增加。” 該院四病區主任陳建民說,許多父母為了不耽誤孩子學習,發現問題往往先拖著,到寒暑假再解決。
陳建民說,許多家長都有很強烈的“病恥感”,發現孩子行為異常后,往往自己先想辦法,再找老師或親友,實在不行去普通醫院看心理門診,假如要到精神病院,一般會去外地,只有需要持續治療的才回本地。“看病的時候,家長還會先躲起來,確定沒有其他人后,再偷偷溜進診室,一進來就把門關上。”
這種“病恥感”,使孩子接觸到專業的心理醫生的時間,往往要遲上幾個月甚至幾年。有些本來通過心理疏導能解決問題的,最后不得不用藥。陳建民說,是否心理問題有3個判斷標準,缺一不可:一是嚴重程度,二是持續時間,三是對社會功能有無影響。比如,孩子因為不喜歡某個老師而不肯上學,是情緒問題;但假如在換了班級或學校后還堅持不肯上學,那就是心理問題了。
讓孩子減壓,家長先要減壓
今年的精神衛生宣傳口號———“贊揚鼓勵,快樂成長”。
“現在我們老說減負,其實最應該做的是心理減負。而且孩子要減壓,家長要先做到自我減壓。” 王衛平說,在家庭這一最基本的社會單位中,親子交流與青少年心理健康關系密切,父母能夠通過觀察和引導,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質。有的家長嘴上說沒給孩子壓力,但其實看到“100分”就滿臉是笑,孩子考得不好就板著臉,兒童辨別能力是很強的,你只是嘴上說“沒關系”,他看得出來。要讓孩子減壓,家長得先做到寵辱不驚。
王衛平說,假如孩子出現一些行為問題,家長也不要大驚小怪,許多是發育中的問題,很正常。即使孩子真的出現了心理問題,家長也千萬不要把它當重病,早識別,早干預,孩子就能調整回來。
下一篇:5歲女童“恐男”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畸形下孩子可憐家長變態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